百马非遗|一个民族的血性柔情——户撒刀

百马非遗|一个民族的血性柔情——户撒刀

户撒刀,又名阿昌刀,因其诞生地——云南德宏自治州陇川县西北部户撒乡为阿昌族聚居区而得名。

百马非遗|一个民族的血性柔情——户撒刀

户撒乡盛产刀具,且极富民族特色,远销缅甸及境内怒江以西地区,这里有景颇族、傈僳族最喜爱的背刀,有傣族喜爱的尖刀和砍刀,还有专为藏族打的腰刀和长刀,当然,最著名的还是属户撒刀。

百马非遗|一个民族的血性柔情——户撒刀

据史料记载,早在唐代,阿昌族的先民就掌握了锻制和铸造铁器的要领。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大将沐英西征时(1441-1449)曾留下一部份军队驻守户撒屯垦,他们将中原打制刀具的技术传给了阿昌族同胞。聪慧的阿昌族人吸收了汉族的兵器制造技术,形成独特的户撒刀锻制工艺。至明末清初走向成熟,民国年间生产达到鼎盛。

百马非遗|一个民族的血性柔情——户撒刀

相传明代屯驻户撒的军队中,有一部分是专门制作兵器的,他们具有较高的锻造技术。后来,这些匠人与当地人通婚,逐渐融合于阿昌族中。阿昌人继承和发展了明军的冶炼和锻造技术,生产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刀具,而且工艺越来越精湛。

百马非遗|一个民族的血性柔情——户撒刀

户撒刀之所以经久耐用,一是选料讲究,二是淬火技术掌握的好,加之刮磨的漂亮美观,所以他们打的刀拿来随便磨一下即锋利无比。一些老艺人能够把刀打制得刚柔兼备,乃至可以任意弯曲。比如一把长刀,不使用时,可像腰带一样围系在腰间,需要时解下,立即自然伸直,其技艺堪称一绝。

百马非遗|一个民族的血性柔情——户撒刀

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打制的刀具"炼极精纯,柔可绕指,剁铁如泥",用木、皮、银等材料配制的刀鞘也极为精美。

百马非遗|一个民族的血性柔情——户撒刀

户撒刀制作过程须经下料、制坯、打样、修磨、饰叶、淬火、创光、做柄、制带、组装等10道工序,尤以淬火技艺最为突出,通过热处理使刀叶的硬度和韧性达到最佳状态,如史所称是"柔可绕指,吹发即断,刚可削铁"。采用的工具有木制风箱、铁、泥、石混合做成的火炉,以及锤、钳、铁枕等。制刀时,选用保山、腾冲一带出产的钢材,放到炉火中反复加热、锻打、刮磨成刀坯后,再蘸水淬火。淬火技术要求很高,刀剑质量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淬火技术的高低,有一种薄韧可弯的背刀就是蘸水后经过香油回火,反复加工制成的。

百马非遗|一个民族的血性柔情——户撒刀

阿昌族人民不仅擅长打刀,也非常爱刀。每家至少有把长刀。青年男子结婚时,总是要身背长刀,方显得英姿勃勃。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百马非遗|一个民族的血性柔情——户撒刀

户撒刀长短不一,有生产用刀、生活用刀、狩猎者护身用的长刀、宰牲畜用的匕首等数十个品种。如今阿昌族利用精湛的冶铸和锻造技术,生产出的刀具越来越精美。制作刀具的村寨之间形成了较细的分工,各寨都有自己的名牌产品。整个户撒坝好比一座手工业加工厂,各寨就是它的车间,各以一种产品闻名,如来福寨的黑长刀、花钢刀,芒东寨的腰刀、小尖刀,腊姐寨的锯齿镰刀,新寨的背刀,芒所寨的刀,李芒寨的加工银刀。

百马非遗|一个民族的血性柔情——户撒刀

户撒刀已发展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装饰性工艺品等三大类120多个品种。由于工艺精湛,户撒刀不仅本民族视若珍宝,而且深受附近汉、傣、景颇、僳僳、藏、白等民族的喜爱。如今,户撒刀已走出了云南,不仅销往北京、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地,甚至还远销缅甸、泰国、印度等国。

百马非遗|一个民族的血性柔情——户撒刀

但是,在外来文化和社会经济转型的压力下,户撒刀制作的传统技艺和设备有被现代机械及原材料替代之势,加上老艺人年事已长,后继乏人,阿昌族户撒刀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急需抢救和保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