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子彈飛》告訴我們的四點投資邏輯

上一次看《讓子彈飛》還是不懂世事的幼年,它是一部不太看得懂的喜劇片。近日重溫,看到影片結尾中“張牧之”一人騎馬的身影,似乎更像是講述了一個創業團隊從初創到解離的故事。可以說,差丁點兒,張牧之的團隊就能走向成功,或者說pre-ipo,但是它倒在了上市前的門檻。從最終團隊的解離,我看到了四點投資邏輯,與諸君分享。

《讓子彈飛》告訴我們的四點投資邏輯

一、不要相信感覺

“人們不願意相信一個土匪的名字叫牧之,人們更願意相信叫麻子,人們特別願意相信,他的臉上應該他媽長著麻子。”尋找好的項目,要忌諱感覺和直覺,對於這個項目做好足夠多的調查,再下結論。一個優秀的投資人,或許他的感覺比一般人更敏銳,但是恐怕也難以脫離大流,最終無法保持客觀。在自媒體無比發達,信息爆炸的時代,盡調才顯得更有意義。

二、考察團隊的可靠性

“誰贏,幫誰”。影片中,張牧之製造了一個黃四郎已死的假象,隨後觀望的大眾一蜂窩而上,真正斬除禍根。一篇商業計劃書,大篇幅介紹自己強勁的團隊構成,豪華的顧問團隊,細細一問,公司都還未註冊。首先不去懷疑其中的真實性,動則什麼公司的總監,什麼銀行的中層高管,別人真的願意放棄6位數的年薪,跟著你幹嗎?

浮誇的團隊和顧問團隊,他們加入創業者的創業計劃,並不會喪失什麼,照樣工作,照樣拿著工資。因為這個創業計劃可能“贏”,他們選擇“幫”你。即使創業者拿到融資,在項目尚未靠近成功,他們和你的計劃不會有絲絲掛靠。

在考慮孵化一個創意的時候,需要保持更多的謹慎。越是豪華的創業團隊,越需要考慮其可靠性。

《讓子彈飛》告訴我們的四點投資邏輯

三、考察團隊的穩定性

在180萬面前,除了姜文飾演的“張牧之”,其他人都動搖了,忘記了兄弟的死。團隊的目標是復仇,可是在短暫的成功,和收穫面前,團隊其他人早忘記了初衷。一個團隊,如果缺乏穩定性,在困難面前退卻或者在暫時的成功面前止步,都無法走的更遠。一項投資,如果無法得到增值,那麼就不算成功。我們需要考慮一個團隊的成長性,更需要考慮他們的穩定性,能否經得起風浪,經得起明媚。

《讓子彈飛》告訴我們的四點投資邏輯

四、一個遠大的理想

“黃四郎”倒下了,可是團隊也散了,“張牧之”形單影隻,這樣的反轉值得深思。一個創業團隊,不能缺少一個遠大的理想,一個價值導向,一個不可及的精神境界。假使“張牧之”引領“匪幫”昇華至更高的理想,比如“民族大義”,而不是把目標停留在消滅“黃四郎”,那麼這個團隊是否可以走的更遠呢?

結尾“歡聲笑語”遠去的火車,不正是電影開場駛來的那一列嘛。一個團隊缺少了遠大的理想,在取得短暫的成就之後,又回到創業伊始的地方,悲哀莫過於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