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關點」大國應有大國的金融管理能力

「金融關點」大國應有大國的金融管理能力

中國經濟週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文| 某國有銀行香港分行副行長 關浣非

中國對金融活動的管理一直表現出比較濃厚的行政管理色彩,若長此以往就容易形成一種習慣:口號呼應口號、原則照套原則、空泛代替空泛,以口號代替措施,以目標代替方案。

金融業的管理需要保持活、穩的特點,但在實際監管中卻常常表現為要麼大水漫灌,要麼一刀切、急剎車,由此對社會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不難想象。如前一段時間欠缺清晰時間表、路線圖的去槓桿就頗有可討論之處。

近年來圍繞金融業的發展、改革、防控風險、提升效率、服務實體經濟等可以說有多種多樣的目標或要求,拋開其是否可行,誰去落實這些要求,如何實現這些目標,誰去制定將各類金融目標、要求轉化為可操作、可執行、可評價的方案,誰去督導這些方案得到執行落實等問題,主管機構或監管部門從體制機制上恐怕多年來始終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或者說是一個並不明晰的問題。

大國應有大國的金融管理能力,金融治理能力不強的國家一定無法深度推進市場開放,也一定是一個無法給投資者長久信心的經濟體。

金融是一個內涵深廣的複合性概念,在不同領域會有不同的資源管理要求和風險控制要求。不誇張地講,原則上提出一些針對金融業的要求或目標並不是多難的事,但如何保證一項金融政策從內容到出臺時機的精準,保證一個擬實施方案的系統性及操作指向的有的放矢、無懈可擊,確保監管體系保持嚴謹性及到位的監管剛性,卻需要國家的相關部門具備敏銳的市場反應能力、深厚的制度建設能力及制度推進能力,要具備把有關政策目標轉化為可操作方案的能力,任何不能落實的目標、方案都是一紙空文,勞民傷財。

去槓桿、服務中小企業,怎麼解決的他山之石

同樣是去槓桿,美國和歐盟是怎麼做的?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後,可以說全球同步進入加槓桿軌道。但當危機基本消除、經濟復甦跡象出現後,美歐則有所默契地開始謀劃從之前的加槓桿狀態逐步擺脫出來。但處理方式並不是隨意或粗暴的,而是先向市場喊話,提前給市場打好預防針,之後才開始推出可進退的收回市場流動性的計劃,如美聯儲的縮表、歐盟減少買債,兩大經濟體都預先明確:若遇超過預期的經濟狀況,有關部門將暫緩計劃的執行,以免市場失去信心。

2017年9月,時任美聯儲主席耶倫曾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從10月開始縮減總額高達4.5萬億美元的資產負債表,以逐步收緊貨幣政策。據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當時的聲明,從10月13日起,美聯儲將縮減國債到期再投資,最初上限為每個月60億美元,並將在12個月內,以3個月為間隔增加60億美元,直到達到300億美元/月的償付額。同時,對於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每月縮減到期再投資40億美元,並將在12個月內以3個月為間隔增加40億美元,直到達到200億美元/月。

這實際上是一種慢縮表政策,之所以如此,正如耶倫所言,相比於傳統加息,美聯儲對於縮表影響的預測能力大幅落後,而加息作為常用政策工具,有著明確的數量目標(溫和通脹率)和完備的前瞻指引,能夠將政策信號高效傳遞至市場。在貨幣政策正常化的前期,由於金融週期和經濟週期的錯配,美聯儲亟須動態平衡呵護復甦、平抑通脹、化解金融風險等多重目標,所以政策工具必須高度精準有效。效率高、不確定小的加息無疑會首先受到美聯儲倚重。等到政策利率達到溫和通脹率後,加息必要性降低,美聯儲才會轉而加快縮表步伐。同時採取這樣的政策安排也可獲取最大化政策收益。

為刺激歐元區經濟復甦,歐洲央行自2015年3月開始實施購買政府和企業債券計劃,購債總規模為2.28萬億歐元,該計劃於2017年底到期。歐洲中央銀行理事會於2017年10月26日宣佈,維持歐元區現行的零利率政策不變,但將延長每月的購債計劃,同時從2018年1月開始實施購買政府和企業債券的削減計劃,從600億歐元削減至300億歐元,期限為9個月,但在必要情況下,歐央行也可能擴大購債規模或延長購債時間。

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貸款貴問題歷時已久,但迄今可以說未有多大程度改善。香港政府為了解決中小企業貸款問題,從2012年5月起透過按揭證券公司的“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推出“特別優惠措施”,該項目是以滿足中小企業融資需求為目的的專門安排,以極優惠的擔保費,在政府提供1000億港元保證額的情況下,向合資格的中小企貸款提供最高八成擔保。換言之,一旦貸款變成壞賬,參加該計劃的銀行或貸款機構只須承擔壞賬的兩成,餘下八成則由政府承擔。獲得擔保的貸款同一時間不得超過1200萬港元,最長還款期為5年。(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18年第39期)

截至2016年3月底的數據顯示,已批出超過1.08萬宗申請,涉及437億元貸款額及349億元的信貸保證額,惠及接近6800家來自不同行業的企業及超過17.5萬名僱員。上述已批出的貸款中,只有不足3%的貸款提供實質抵押品,換言之,逾九成貸款中欠缺“磚頭”的中小企亦能獲得其所需的營運融資。

目前,“特別優惠措施”的申請期已經延長一年至2019年2月28日,以協助企業應付資金週轉的需要、把握經濟機遇和提升競爭力。

考慮香港是重要國際貿易樞紐,其實香港政府在上個世紀60年代就設立了出口信用保險局,專門解決一部分中小企業出口貿易融資需要及擔保問題。

目標與措施

像美歐國家的金融管理部門那樣,在事關全局的重大金融問題上形成嚴謹的、可預期的、可操作的計劃方案,這非常重要。與此同時,對一些苗頭性的或趨勢性的問題也絕不能應對拖沓、應對失誤,不然就會發生像前不久大面積“爆雷”的P2P平臺這樣的金融險情。

中國金融出現問題並不在於目標設計得不漂亮,而在於有些部門常常以傳統衙門的方式管理經濟,各種文件報告表面上無可挑剔,但很多要求都無明確清晰的內涵,而且提出一段時間就變成可有可無、虎頭蛇尾也見怪不怪。

經濟學的核心問題是生產什麼、為誰生產、如何生產。金融活動同樣要首先明確幹什麼、為誰幹、如何幹。否則,談多少目標都是鏡花水月、竹籃打水。

好的金融目標確立後,一定要在具體行動方案上精雕細刻、下大功夫。

從體制上和機制上確保能有一貫到底、不會被偷工減料、偷機取巧的剛性約束,這樣才能使所謂的目標達至預期目的、政府的施政才會變得愈發有價值。對事關某一領域發展的金融支撐能力的建設問題,政府必須有所作為,而不是簡單地交給市場。如在重要的進出口省市設立專門的供應鏈銀行,以創造規模服務效應;對中小企業數量較多的地區,可考慮設立專門的中小企業融資服務機構。在其他金融活動的引導管理上,政府要分清發展和控制的問題,談發展就一定要講清發展路徑,講控制就要講清控制的目標、措施、方式及標準。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週刊》2018年第39期)


請回到文章頂部,點擊右上方“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