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梁思成等人合稱「建築四傑」的童寯,爲什麼被說「不近人情」?

史書上對於建築設計師的記錄可謂是少之又少,無論他們做出的貢獻多麼大,也僅有寥寥數人知曉。回望歷史,這些建築設計大師都是很讓人欽佩的,其中,這一位是讓我們欽佩之餘,卻還有著別樣的驚喜。他,就是與梁思成、楊廷寶、劉敦楨併成為“建築四傑”的童寯。

童寯,滿族人,字伯潛。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1900年10月2日生於奉天盛京(今瀋陽)。他的著作有:《江南園林志》《新建築與流派》《蘇聯建築》《造園史綱》《日本近現代建築》《建築科技沿革》《近百年西方建築史》論文:《外中分割》《隨園考》《北京長春園西洋建築》;《童寯文集》四卷;英文論著:《Chinese Gardens》(中國園林)、《Foreign Influence in Chinese Architecture》(中國建築的外來影響)。

畫冊:《童寯畫選》、《童寯素描選》等。

與梁思成等人合稱“建築四傑”的童寯,為什麼被說“不近人情”?



與梁思成等人合稱“建築四傑”的童寯,為什麼被說“不近人情”?


前排右二梁思成,右三陳植,左二童寯


與梁思成等人合稱“建築四傑”的童寯,為什麼被說“不近人情”?



與梁思成等人合稱“建築四傑”的童寯,為什麼被說“不近人情”?


童寯部分著作

不近人情的“憨大”


與梁思成等人合稱“建築四傑”的童寯,為什麼被說“不近人情”?


童寯及其家人

童先生家中那間靠南的書房,對他的弟子來說,意味著每個週二、週四的“難熬的下午”。 先生的面孔,通常板著,嘴角緊抿,一言不發。在茶杯蓋厚度的鏡片後面,凝視弟子的眼神顯得嚴厲。只要弟子的英文作業——《古文觀止》英譯不合要求,或是問出“不符合建築系研究生水準”的問題,便會遭來一頓斥責。

不僅是學生,建築系的教授們也都領教過童先生的嚴厲。童寯對建築製圖要求極嚴,一旦不合規範,他便一言不發,拿起6B鉛筆,在正式圖紙上直接塗改。他的弟子方擁曾親見,一名50多歲的教授,因為論文不夠嚴謹,被童寯斥責得痛哭流涕。

童寯待己更是嚴格。直至80高齡,他依然堅持每天步行半小時到圖書館看書,風雨無阻。他總是拎一個多年未換的黑色布袋,袋中除了書,就是從用過的筆記簿紙邊裁下的紙條,上面寫著密密麻麻的筆記。學生私下裡稱他為“活動圖書館”,因為,“即便是書本上查不到的問題,只要去問童先生,就一定會有答案。”

學校看童寯步行辛苦,提出為他安排汽車接送,卻被一口回絕,理由是:“汽油寶貴,不要浪費在我身上。” 校方無奈,又為他購置一輛三輪車。童寯更為生氣,怒道:“我最看不慣別人哈腰賣力氣,自己坐在車上!”校方堅持,童寯最後應允,但提出條件:須由自己的兒子——50多歲的大學教授蹬車。

於是,在南京工學院的校園裡便出現了這樣的風景:頭髮花白戴著眼鏡的童教授,吃力地蹬著三輪車,另一童教授坐在車上,一言不發,面色如常。目睹此景的一位校領導不禁嘆道:“如此不近人情,實為世間少見。”

上世紀30年代,童寯負責工程較多,當時不少營造廠老闆主動找上門來送禮,有的是想多攬點生意,而有的則想在工程建設中偷工減料,而童寯一律不收。於是,這些送禮者就變換各種手段討好他,但也都被一一拒絕。由此,童寯也成了有名的“憨大”。

童寯是中國近代建築教育的先驅者之一,他對教育的赤誠之心感人至深,他治學嚴謹,有著博大精深的知識,有著深邃睿智的見解,為中國近代建築以及近代建築教育辛勤耕耘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主要設計作品


與梁思成等人合稱“建築四傑”的童寯,為什麼被說“不近人情”?


童寯繪畫作品

與梁思成等人合稱“建築四傑”的童寯,為什麼被說“不近人情”?


童寯在1928年全美大學生競賽中獲布扎設計協會一等獎的作品

1932~1952年間,他主持或參加的工程項目有100多項,代表作品有:

1932~1933年,南京寧海路新住宅區私人住宅,南京原國民黨外交部大樓及官舍,南京下關電廠,南京首都飯店,上海恆利銀行,南京陵園孫科住宅,上海大上海大戲院。

1934年,上海金城大戲院,南京盧樹森住宅,南京陵園張治中住宅,何建住宅,上海公寓數幢。

1935年,上海浙江興業銀行,南京金城銀行別墅。

1936年,南京陵園中山文化教育館,南京故宮博物院保管庫。

1937年,南京水晶臺地質礦產陳列館,地質調查所,原國民黨政府資源委員會辦公樓、圖書館,南京白下路原國民黨政府審計部辦公樓。

1938年,四川資中酒精廠,重慶鍊銅廠。

1939年,貴陽花溪清華中學,大夏大學教舍。

1941年,貴陽花溪貴築縣政府,清華中學。

1942年,貴陽貴州省兒童圖書館。

1943年,貴陽民眾教育館。

1946年,南京下關工人福利社,南京小營航空工業局。

1947年,南京孝陵衛政治大學校舍、宿舍,南京高樓門公路總局。

1948年,南京薩家灣交通銀行,江南鐵路公司建設大樓。

1952年,上海楊樹浦電力學校教室、禮堂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