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相聲與北京相聲有什麼區別?

花茶王


北京相聲和天津相聲確實有很大的差別,北京相聲更多是歷史沉澱的幽默文化,顯得大氣一些,雅緻一些,而天津相聲更多表現出的是市井氣息,顯得更為世俗。

由於北京是首都,很長一段時間北京相聲都配合形式來寫,比如侯寶林所在的中央廣播說唱團就創作表演過很多緊跟時代的相聲,表現新人新貌新風尚,更有大量歌頌型相聲出現,有著鮮明的時代特色。

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天津具有很強的碼頭文化,表現在相聲中,更多也是觀眾世俗的市井生活,對天津方言的妙用。最早表現出天津特色的是張壽臣,以說為主,批判現實,而到馬三立更是強化了這種特點,多年接近底層市民,逐漸形成充滿自嘲和性格化的表演方式,以及文哏出身追求大俗的審美取向。馬三立的風格影響了很多天津相聲演員,蘇文茂、李伯祥、楊少華無不如此。

總體來說,北京相聲的特點主要是追隨時代,突破和創新形式,力求雅俗共賞,代表人物有侯寶林、馬季、姜昆;天津相聲則是以說為主,諷刺為主,充滿傳統相聲味道,代表人物張壽臣、馬三立、李伯祥、馬志明、趙偉洲。

郭德綱的表演屬於京味兒還是津味兒呢?還是天津味兒更足吧。


鄭捕頭


京津相聲,北京代表人是侯寶林、劉寶瑞、馬季、高鳳山;天津的代表人是常寶霆、郭榮啟、蘇文茂、李潤傑(馬三立還在農村呢),總體上各有千秋。 北京是官場城市,相聲偏文雅,天津是平民城市,相聲偏鬧騰。譬如你大喝一聲嚇他一跳,北京只是上身往後一仰就行了,天津往往動作要大得多。

天津相聲有以下特點:注重傳統,講究傳統技法;民間立場,來自市民,為 百姓說相聲;以說為主;小型戲園和茶館裡演出,市場化生存。

天津是相聲的發源地,著名的相聲演員馬三立、馬季、郭德綱、馮鞏等等等等都是天津的。天津人骨子裡就有一種幽默感,天津人愛貧,就是喜歡開玩笑,戲弄人,北京人愛侃,就是能說,還非得讓人接受自己的意見。區別跟地理政治都有關係,北京市歷史上政治文化中心,權勢、地位顯赫,居住在北京的人難免喜歡追求生活質量、身份地位,而天津人,算是郊區,知足常樂享受生活的性格與生俱來,比如說皇帝都住北京,閒雲野鶴的王爺們喜歡住天津。

侯寶林先生說:“相聲,北京是出處,天津是聚處。”同時他認為“天津相聲演員肯改革、活躍。”這就是他給天津相聲的定位。 天津的相聲演員重視傳統,善於繼承,而“改革、活躍”是環境逼出來的,“聚處”麼,演員多,高手多,老觀眾多,要想出站住腳必須有自己的東西,從“三節會”到“開粥場”、從“賭論”到“打牌論”、從“八不咧”到“論捧逗”,每位名家都有自己的絕活。侯先生也融入了“改革活躍“的行列,從“雜學唱”到“戲劇雜談”、“戲劇與方言”就是他的傑作。說到這兒會有人看不起這種小改小革,其實一種藝術的興旺正是從這裡開始的,“一遍拆洗一遍新”就是進步,侯先生舉劉奎珍幾改“畫扇面”的例子表揚的正是這種精神。近幾年馬志明對“報菜名”的改編仍是這種“改革活躍”的延續。 天津相聲的“改革活躍”是很多名家的共識,馬季先生、李文華先生都曾談到專程來天津聽相聲的目的和收穫。

聊相聲的“改革,活躍”,繞不開人們高喊的“創新、演新”,這些年來各種名目、形式的大賽湧現出幾百段相聲,獲獎的作品也是不少,能留給人們深刻印象的確實為數不多。相聲雖然級別不高,稱不上國粹,但它還是流傳了百年的傳統藝術,不是你編個笑話把人說樂了就是相聲。書法界有句話叫“守正創新”,京劇界有句話叫“京劇姓京”,書法和京劇都是國粹,這兩句話為所有傳統藝術的繼承、創新指出了方向。相聲的創新要重視相聲的表現手法,繼承傳統相聲的精神,“包袱”結構,鋪平墊穩,不能直奔笑料而去,起碼讓人聽著它是段相聲。馬三立先生就是這方面的典範。 馬先生被某些相聲理論專家定位為“傳統相聲的代表”,言外之意他不是創新演新的模範,可我們把所有名家留下的音像資料擺在桌面上,馬三立給我們留下的可聽的新相聲最多。“開會迷”、“錯重錯”、“查衛生”,“十點鐘開始”、“似曾相識的人”、“買猴”、“西江月”、“練氣功”、“相聲的魅力”、“寫對子”、“起名字的藝術”、“情緒與健康”等等,那是段段精彩。


吳非這樣


不吹不黑,公平公正和您聊聊相聲。相聲起源於北京,興盛於天津,既侯寶林大師所說,“相聲,北京是出處,天津是聚處”。北京的相聲代表官方,天津的相聲代表市井小市民。有名的相聲演員在北京,有能耐的相聲演員在天津,既馬三立大師所說,”十大笑星都是北京的“。

天津說相聲的藝人多,相聲表演水平高,同時懂相聲會相聲的觀眾多! 北京說相聲的演員,相聲水平參差不齊,北京的相聲觀眾更在乎與臺上的相聲演員互動。天津相聲的風格還是比較貼近傳統,年輕相聲演員很多的表演做派江湖氣很濃厚。北京相聲更側重於寓教於樂的新派表演。



天津老藝術家們教徒弟比較尊重傳統,講究基本功,你可以看到天津的相聲演員基本功都比較紮實,也就是說天津的相聲藝人普遍有能耐!而北京的老相聲藝術家們,不太注重教徒弟的相聲基本功,最明顯的是,北京的年輕相聲演員說學逗唱四門功課學的都不瓷實,但是北京的相聲演員相當於天津的相聲演員平臺資源豐富,不管水平怎樣,先混個臉熟!這也就是說北京的相聲藝人普遍都有名氣!


北京相聲代表了官方,所以北京的相聲“應景應題”的作品太多,電視相聲晚會相聲太多,大家都知道,電視相聲對於相聲是有很大限制的,不同於劇場相聲動不動就半個小時的演出,電視相聲就要求在十幾分鍾內表演完作品,這嚴重的削弱了相聲藝術的觀賞性。

而天津相聲則完全不同,天津相聲藝人多用天津方言描述天津各種各樣的市井生活,演繹的是各種家長裡短,表現的是天津市民的喜怒哀樂,主人公多是“二子他麻麻”“張二掰”“李大哥”“丁文元”“李德成”這樣的身邊小人物。天津相聲展示了表演者瓷實的藝術功底和多樣的表演風格,尤其是對傳統相聲的傳承上,做得非常出色。

做為悟空問答的答主,小編儘量做到客觀公正,文中有哪些不足,歡迎朋友們指正!


靖逸軒主


有一老頭兒,是個地地道道的天津人,憑著獨創的相聲手藝很快在天津佔得了一席之地,但家裡還是經常入不敷出。不甘偏安一隅的他跟 老伴兒說道:“我決定了,我要離開天津,去京城謀個出路。”於是將四個學有所成的兒子召集起來,語重心長地說:“這樣吧,老大,老四跟我前往京城外出謀生,老二、老三留在天津就地紮根。”於是,安排妥當的老頭來到了京城…


皇城根下,各色人等魚龍混雜,南北商販絡繹不絕,老頭想:“這裡是天下核心,家裡的那一套用在這兒肯定是行不通的。”於是走街串巷,四處奔波,終於對相聲的“身份越級”有所明悟:要想出人頭地,只能推陳出新…

可是說得簡單,新?心在哪?老頭想了又想,一拍腦瓜:有了。幾十年後,一脈相承的“京津”相聲圈子各自出現了自成一體的相聲文化。


那麼到底當年老頭想的是什麼主意呢?我們接著講:比起樸實無華、下里巴人的天津,京城多了些享受生活、閒雲野鶴的貴胄子弟,要想把他們哄高興了,就要天南地北,無所不包。


所以,相聲不是單純的在北京說就是北京相聲,在天津說就是天津相聲。它倆雖然一脈相承,但又各有千秋。


那麼,天真的你,明白了嗎?


歸來時當如是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796687abb893556d7f89659f4e5733b6\

相聲演義


相聲發源於北京,但興盛於天津。京津地區說相聲聽相聲的人明顯比別的地方多。儘管北京和天津相聲演員說的都是相聲,但兩地的相聲還是有區別的。

首先,口音不完全相同。相聲演員應該都說北京話,但天津相聲演員,尤其是老一輩的天津相聲演員,很多人說話都帶有天津口音。不過,如今年輕一代的天津相聲演員基本上已經沒口音了。

第二,相聲格局不同。北京相聲格局都比較大,尤其是歌頌型相聲蔚然成風之後就更是如此。天津相聲所表現的大多是小市民的家長裡短,比較接地氣。

第三,相聲的技巧不同。馬氏相聲是天津相聲的代表。馬氏相聲強調鋪平墊穩,用趙本山的話說是“說相聲得先修路”。北京相聲,特別是這二三十年來的北京相聲更適合在電視臺播出,一上來就抖包袱,完全沒有鋪墊的過程。

第四,演出的場所不同。北京相聲適合上晚會,上電視。天津相聲適合在小劇場演出。

我是作家蕭陶。更多的精彩內容,請關注蕭陶的頭條號。關注不迷路。


蕭陶


醉話聊娛樂,有我不寂寞,歡迎關注醉話娛樂。

對於相聲,一般人肯定不知道其中的區別,畢竟天下相聲本一家,而且現在無論是北京相聲還是天津相聲,都說那些傳統活兒,自然差不多,可實際上仔細聽你會發現還是有區別的!

就拿郭德綱來說吧,他就是典型的天津相聲,天津相聲的特點就是重視基本功,包袱比較碎,比較密集,且比較生活化,用姜昆的話來說就是“三俗”一點。而北京相聲,由於身處皇城,段子講求“高端”,題材較天津相聲而言要大,它較少關注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包袱也沒有那麼密集,但更值得回味。如果天津相聲是煎餅果子,北京相聲則是滿漢全席,煎餅果子更接地氣兒,複合大眾需求,而滿漢全席則過於高大上,就算你能有條件天天吃,他們也未必能天天給你做的上!



以前一直是北京相聲把握著相聲的方向,電視的心情也讓北京相聲收益,一些沒有基本功的人紛紛靠著還不錯的普通話,打著新相聲的名義招搖撞騙。而從目前來看,以郭德綱為代表的天津相聲扛起了繼承相聲的大旗,培養了大批新人。反觀北京相聲的後繼無人。


當然,當年以候寶林為首的京派相聲還是除了很多經典作品的,侯寶林大師也不愧為一代相聲大師,只不過所有食物都按照盛極必衰的規律走,京派相聲之所以淪落到這步田地,除了電視害的之外,主要還是和現在人們的需求有很大關係,也就說如今,人們需要更多高頻次笑料的喜劇作品,如果不能滿足人的需要,就算你有本事,也依然會被淘汰。就比如侯寶林大師吧,在上個世紀可以成為相聲大師,但如果放在現在,他的相聲包袱則遠遠滿足不了現在人聽相聲的習慣,自然很難有所建樹!


醉話娛樂


第一,塑造人物。

津派相聲最擅長立人物,相聲中對於小人物細膩的演繹是天津相聲最大的特色。從《打牌論》到“二他爸爸”,從“張二伯”到“丁文元”。無一不是。

北京相聲多於從第三視角的角度去講述和評述相聲的人物,例如《關公戰秦瓊》、《三棒鼓》等等。

第二,舞臺風格。

天津相聲更接地氣,擅長“狗”。

北京相聲受體制影響,更講究颱風。一般都比較大方、活潑、幹練。

現在隨著社會各方面的進步,這些差異已經漸漸互相交融,慢慢就分不清了。

個人感受。


相聲沙彌


北京相聲一般穿的很正式,動作幅度小,只有兩個話筒,比較文雅,一般來說講的是一個小故事到最後捧哏一般會教育逗哏的做人的道理,演員一般只用記住臺詞就夠了

天津相聲鄉土氣息重,以逗樂貧氣為主,一般會有大幅度動作,比較通俗,觀眾會接下茬或是起鬨,所以演員要激靈,要學會怎樣回答觀眾和觀眾互動,一般天津相聲都會有有一個桌子,桌子上有扇子、醒木、手絹這些東西一般都是用來模仿其他東西,而且還會經常出現小曲快板等曲藝活動,所以來說天津的相聲應該會比北京的難說

個人比較喜歡天津相聲,通俗易懂,雅俗共賞,而且比北京相聲逗樂


wjx200536


天津的相聲火爆,鄉土氣息濃厚,觀眾幫著捧哏接下茬的多,現掛的多,相聲表演水平高的大師多,同時懂相聲會相聲的觀眾多,老藝人北京成名天津火,不來天津練練,永遠不知道自己行不行。

天津老藝術家們教徒弟比較尊重傳統,講究基本功,你可以看到天津的相聲演員基本功都比較紮實,在老一閥的這幫藝術家們的支撐下,天津相聲的風格還是比較貼近傳統,年輕相聲演員很多的表演做派江湖氣很濃厚。

北京的相聲大方,開放,熱鬧,我看過幾場北京相聲,年輕演員在臺上特別能玩得開,撕逼,打架,罵街的都有,臺下也是非常火爆,基本上一個包袱一個包袱的響,起鬨的,而且很多北京相聲看的不是包袱,看的是耍寶,同時,不同於天津相聲演員,北京相聲演員在老一輩和新一輩,他們的表演首發很多是不同的,老一輩的還尊重傳統,灑脫大方,同時寓教於樂,帶著北京相聲演員的氣派,不過只要在北京打出名氣,基本上在全國就有名了。

這幾年都青年一代都差不多了,但上一代可是差得太大了,北京那幫緊跟主旋律,藝術水平不高,傳統基本功底差,但央視被他們那幫霸佔,天津演員像藝術達到極高水平的馬志明,李伯祥等相聲大家都沒上過春晚(雖然馬志明曾被邀請過數次,但是都被謝絕了,因為馬志明知道江湖的深淺)。要論藝術,北京相聲跟天津差的太遠了,僅舉一列,在北京相聲中沒聽見過一段“貫口”活,也很少見“倒口”活,更別提來段大鼓,快板。姜昆,侯耀文,李金斗。。。。。都沒有過。我想可能就是說不好的緣故吧,不然誰有金粉不往臉上擦啊。而天津演員個個都行。難怪北京名家王謙祥說“有名的相聲演員都在北京了,有能耐的都在天津了”。

純正的北京相聲現在很少了, 家住陳家溝子 ,有一個最大的區別是刻畫人物的不同,天津相聲以我為主,即自嘲。北京相聲以他為主,即嘲諷。當然這只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以教主為例,他的前期的相聲為我字系列,天津風格。後來的相聲是你字系列,這絕對不是天津相聲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