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萬外賣商戶虧損大半,低於20%的利潤,商家靠什麼「賺錢」?

270萬外賣商戶虧損大半,低於20%的利潤,商家靠什麼“賺錢”?

2016年,中國外賣市場規模達到1133億元,同比增長147.9%。按照此速度,2019年,將達到3378億元,為什麼如此多的規模,外賣商家說依然生意不好做,這是為什麼那呢?特別是那些良心賣家。

270萬外賣商戶虧損大半,低於20%的利潤,商家靠什麼“賺錢”?

現在,我就要來重點介紹一下,為什麼良心新商家為什麼難於做起來,也是我們為什麼難於點到理想外賣的原因大概有第一,高昂的平臺費,壓榨了商家利潤:美團,餓了麼等平臺抽成達到20%以上,第二,被寵壞的消費者:平臺不斷的補貼,培養起來的外賣市場根本不牢固,第三、不合理的平臺規則:平臺為了拉動客戶下單,通過排名規則或平臺活動等變相壓低商戶商品價格。

270萬外賣商戶虧損大半,低於20%的利潤,商家靠什麼“賺錢”?

據美團得到的數據,基於團購業務的覆蓋了大量的餐飲商戶,美團外賣得以迅速擴張市場份額,目前美團點評上的在線餐飲商家超850萬,而其中接入美團外賣服務的有270+萬家,但基本上也都是賠本賺吆喝。

270萬外賣商戶虧損大半,低於20%的利潤,商家靠什麼“賺錢”?

上線前半年,由於補貼力度大,收入還可以。可是沒想到半年後,補貼說沒就沒,利潤急劇下滑。近兩個月,老闆又被平臺方強制要求提高訂單補貼、分攤品牌活動費用。老闆不敢再賠下去,只能先關了商鋪,通過走訪調研發現,有很多外賣餐館處境相似:看別人做外賣眼紅,自己做了又賺不了太多,繼續做有可能賠得更慘,外賣O2O原本被商家看作搖錢樹,為何現在卻“談虎色變”?讓我們來一起算筆賬。

270萬外賣商戶虧損大半,低於20%的利潤,商家靠什麼“賺錢”?

普通餐飲商鋪毛利率為30%—70%,主要成本來自食材、門面租賃、勞務及宣傳推廣。入駐外賣平臺後,餐館增加了兩項比較大的支出——配送費、活動補貼,先來看配送成本,如果餐館自己不配送,那麼要付給配送方客單價10-15%的配送費,再扣減包裝等5%的費用,基本上毛利率都低於10%,如果餐館自己養配送員,大概增加20%的人力成本,毛利進一步被壓縮,甚至有些是零毛利,也就是說,無論選擇何種配送方式,配送都是固定成本,且不會隨著客單價提高、訂單量增加而消失。

270萬外賣商戶虧損大半,低於20%的利潤,商家靠什麼“賺錢”?

還有媒體曝光餓了麼強制要求商家參與年度促銷活動,甚至強制商家分攤活動年費,遭到了商家的抵制,對於商戶來說,他們每單的利潤有限,隨著房租、食材等成本不斷的上漲,如果再把一部分利潤分給外賣平臺或者繳納一筆廣告費,那麼利潤就會進一步收窄,如果為了獲得更大的外賣市場,商家可能需要進一步擴張,然而這種擴張可能無法收回成本甚至會有虧本的風險,“補貼一多,再加上強制分攤活動年費,真有些不堪重負”。

270萬外賣商戶虧損大半,低於20%的利潤,商家靠什麼“賺錢”?

訂單多不多,主要看滿減活動和排名,沒了這兩項基本等於宣判餐館死刑,打開外賣平臺APP,隨意定位在一個位置,按照銷量排行,你會發現,在北上廣深和一些二三線城市月銷萬單的比比皆是,先是滿20減19,滿10減10等大額滿減,讓我們看了雲裡霧裡,不知所為;然後又是免費吃霸王餐等,直接把商家嚇暈在路上;最後是買送、滿贈等活動,基本月售1萬單最後只能賺1000。

270萬外賣商戶虧損大半,低於20%的利潤,商家靠什麼“賺錢”?

各種因素疊加,紅火的外賣生意實際並不紅火,“有的店家開了一兩個月就倒閉了,轉租給下一個,開了一兩個月又關門了。”外賣餐飲的淘汰率太高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