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能夠接納殺子殺侄的張繡,爲什麼容不下孔融?

曹操能夠接納殺子殺侄的張繡,為什麼容不下孔融?

張繡

公元197年,曹操南征張繡。在曹操大軍的壓力之下,張繡率眾投降。兵不血刃之下,曹操膨脹了,把張繡的嫂子睡了。如此奇恥大辱之下張繡降而後叛。這場戰役,曹操不但損兵折將,愛將典韋,愛子曹昂以及侄子曹安民也在戰役中死亡,可謂損失慘重。到了198年,曹操再度南下討伐張繡,將張繡圍困穰城。雖說後來在劉表的幫助下暫時解除了危機。可在199年張繡聽從了謀士賈詡的建議再度投降曹操。

因為張繡,曹操損失了愛將愛子,曹昂可是曹操最得意的接班人,卻英年早逝。因為這件事情曹操和夫人王氏的關係降至冰點。曹操和張繡之間可謂血海深仇。可是曹操卻在世人驚歎的目光下接納了張繡,而後期還頗為重用。

曹操能夠接納殺子殺侄的張繡,為什麼容不下孔融?

孔融

孔融,子文舉。家學淵源,據說是孔子的第十九世孫。是當時一等一的名士巨擘。孔融年輕的時候便聲名遠揚,當時和平原的陶丘洪、陳留的邊讓並稱俊秀。後來孔融出任北海相,在北海的六年裡,孔融做了不少實事: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表儒術。讓孔融的名望上升到一個難以企及的高度,可謂天下皆知,時人稱之為--孔北海。

在曹操將獻帝迎接到了許昌之後,孔融也順勢被朝廷徵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又任太中大夫。雖說當時的朝廷是曹操集團說了算,即便如此,孔融的職位也是非常顯赫。可是在建安十三年八月二十九日(208年9月26日)曹操將孔融處死,並株連全家,孔融時年五十六歲。當時天下震驚。

從上述張繡的情況我們不難看出,曹操的氣度確實異於常人,著實不是心胸狹隘,睚眥必報之人。可是這樣氣量寬大的曹操,為什麼要殺害孔融?曹操和孔融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究竟是什麼原因,最後令曹操對孔融忍無可忍?

曹操能夠接納殺子殺侄的張繡,為什麼容不下孔融?

孔融過高的名望

在中國歷史上,儒家學術一直是主流思想。而孔融作為孔子的後人,在當時天下士人的心中,威望無與倫比。而孔融也一直在效仿孔子,喜歡將自己的思想傳播給後輩,孔融非常喜歡提攜年輕人。經常在沒事的時候在家開宴會。可以說是門庭若市,坐無虛席。孔融還常常感慨:“坐上客恆滿,尊中酒不空,吾無憂矣。”孔融儼然是以思想學術界的領袖自居。而最為關鍵的是,天下的俊傑之士都非常信服孔融。

而作為實際統治者的曹操自然希望天下士人認同自己的思想,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張。而孔融天天異常高調,賓客滿門。如果孔融的思想和曹操一致,曹操可能還不會過於擔心。可是孔融處處和自己唱反調,曹操自然也就越來越忌憚孔融。

剛直傲慢,目空一切

孔融作為中國傳統的士大夫,在士農工商等級分明的時代,有著與生俱來的優越感。打心眼裡瞧不起董卓曹操這樣靠軍隊起家的豪傑。董卓廢掉少帝立陳留王的時候,孔融就看不慣,常常出言不遜,忤逆董卓。董卓多少忌憚孔融的名氣,就打發孔融去黃巾殘留勢力比較大的北海。

曹操攻下了鄴城的時候,軍隊的軍士多少有劫掠的事情發生。曹丕也趁亂強納甄氏。對於這件事情,孔融禁言規勸本來是一件好事情。可是孔融卻不是真心實意為了曹操著想而進言,而是出言諷刺道:“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弄不明白什麼意思,就問孔融這個典故的出處。孔融更是得寸進尺告訴曹操:把現在的事情和當時的情況對比一下,你就明白了。曹操不是傻子,當然明白孔融是在諷刺自己。

等到了曹操北征烏桓。本來勞師遠征確實是兵家大忌。但是如果要提建議可以態度好點,可孔融又譏笑曹操:“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從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丁零偷盜蘇武的牛羊,可以一併討伐啊!”弄得曹操很沒有面子。

抨擊時政,觸摸了曹操的底線

其實,如果孔融只是嘲笑諷刺曹操本人,以曹操的肚量,並不會把孔融怎麼樣。當時官渡之戰的時候,袁紹讓陳琳寫了一篇檄文將曹操罵的狗血淋頭。可是曹操不但沒有殺陳琳,反而還稱讚陳琳的文筆。

可能孔融也認為自己多次和曹操作對,曹操也沒有為難自己,越發的肆無忌憚。居然開始抨擊曹操頒佈的政策。當時天下饑荒,曹操頒佈了禁酒令。而孔融認為這沒有必要,上書反對,而且非常傲慢無禮。甚至,還建議曹操效仿古時的京師體制,千里以內,不封建諸侯。

這已經是觸摸了曹操的底線,這是曹操無法容忍的。更何況你孔融名氣這高,一個名望這麼高的人和自己不是一路人,這令曹操感到恐懼。曹操懷疑孔融四處傳揚這些事情。孔融在士人心中威望這麼高,能夠做到一呼百應。如果天下士人都認同孔融,而和孔融一樣處處和曹操作對,加上天下還沒有統一,這後果不堪設想。

歷史從來不缺投機主義者。山陽的郗慮就看到了機會,開始收集材料誣陷孔融。曹操知道這個事情之後大喜過望,正愁沒有機會,真是瞌睡了送來枕頭。於是曹操推波助瀾讓人枉奏孔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罪名,將孔融下獄處死。

識時務者為俊傑,孔融作為天下名士,認不清天下形式,處處和朝廷的實際掌控者作對,甚至質疑抨擊曹操的制度。最後招來殺身之禍,是非常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