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牌消费金融频频“补血”:7家机构累计增资70亿,2家最高添20亿

去年12月1日,一纸“141号文”对现金贷提出了详细的监管要点一时间,现金贷行业踩上了一脚“急刹车”。

过去10个月,诸多现金贷平台忙于对业务进行调整,或到东南亚开拓市场,或转型做金融技术输出,又或进入区块链领域。

与此同时,在现金贷平台退场之下,持牌消费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更为直观的体现在“增资热”上。

近日,哈银消费金融宣布增资5.5亿元,将注册资本提升到10.5亿,该申请获得黑龙江银监会批准。

而据趣识财经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有7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进行增资或拟增资。

另据此前公开报道,4月16日,中银香港发布公告,中银香港旗下中银信用卡公司向中银消费金融按股权比例增资约人民币4.331亿元。

照此计算,中银消费金融此次增资额达35亿元,注册资本从8.89亿元变更为43.89亿元。


持牌消费金融频频“补血”:7家机构累计增资70亿,2家最高添20亿


值得注意的是,马上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均增资20亿元,其中马上消费金融注册资本已达到40亿元。除了中银消费金融外,截至目前,2018持牌消费金融累计增资70亿元。

另去年12月11日,华融消费金融的股东合肥百货发布公告称,拟参与对华融消费金融的同比例增资扩股,将后者注册资本由当前的6亿元增至16亿元。

同月25日,捷信消费金融的增资申请获得天津银监局批复,注册资本从70亿元增至80亿元。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汹涌“补血”彰显行业竞争加剧,有观点认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增资扩股是为了监管杠杆率问题。

《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显示,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消费金融公司不得吸收公众存款,其资本充足率最低为10%—12%,这意味着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杠杆不能超过10倍。

根据中原银行披露的2018半年报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原消费金融累计放款量达到133.79亿元。同期,马上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产总计分别为348.21亿元、153.42亿元。

对此,马上消费金融CEO赵国庆表示,这个不是倍数原因,很多人会用杠杆衡量指标,其实不是这样的,监管是资本充足率的指标,没有杠杆,杠杆是民间总结出来的一个通俗用语。

赵国庆认为,金融机构真正的考核指标有货币负债率、资本充足率和一系列综合指标,这些指标每天都会发生变化。

“假设我们增资的话,更多的还是从发展角度考虑,只要考虑发展钱不够了就要增资,不考虑发展不增资也没关系,就可以少一点慢一点。”赵国庆称道。

另据趣识财经了解,今年年初,银监会曾发文明确表示,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发行、管理的资产管理产品不得违规直接或变相投资以现金贷等为基础资产发售的类证券化产品。

141号文提到,小贷企业以信贷资产转让、资产证券化等名义融入的资金应与表内融资合并计算,合并后的融资总额与资本净额的比例暂按当地现行比例规定执行。

“因为之前ABS算在表外,这样网络小贷公司就可以通过ABS来突破杠杆率的要求。包括像蚂蚁金服,也出现过一些偿债危机的违约案例。”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称。

尹振涛指出,监管机构关于现金贷业务的规定当中要求对表外的ABS产品要纳入到表内,同样出于对杠杆率的考核。而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银行系还是产业系,都需要增加资本金,达到监管标准。

其中,2017年12月18日,蚂蚁金服宣布对旗下两家小贷公司增资82亿元,将其注册资本从38亿元大幅提升至120亿元。

尹振涛认为,消费金融仍是一个蓝海市场,这个市场中应该看重的是“谁”具备场景能力和技术能力。

在消费金融市场,存在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电商平台、P2P平台等各类机构,监管存在一定的偏差。尹振涛表示,在这种情况下,让机构按照同样的监管标准和风控要求去开展业务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