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牌消費金融頻頻「補血」:7家機構累計增資70億,2家最高添20億

去年12月1日,一紙“141號文”對現金貸提出了詳細的監管要點一時間,現金貸行業踩上了一腳“急剎車”。

過去10個月,諸多現金貸平臺忙於對業務進行調整,或到東南亞開拓市場,或轉型做金融技術輸出,又或進入區塊鏈領域。

與此同時,在現金貸平臺退場之下,持牌消費金融得到了快速發展,更為直觀的體現在“增資熱”上。

近日,哈銀消費金融宣佈增資5.5億元,將註冊資本提升到10.5億,該申請獲得黑龍江銀監會批准。

而據趣識財經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有7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進行增資或擬增資。

另據此前公開報道,4月16日,中銀香港發佈公告,中銀香港旗下中銀信用卡公司向中銀消費金融按股權比例增資約人民幣4.331億元。

照此計算,中銀消費金融此次增資額達35億元,註冊資本從8.89億元變更為43.89億元。


持牌消費金融頻頻“補血”:7家機構累計增資70億,2家最高添20億


值得注意的是,馬上消費金融、中郵消費金融均增資20億元,其中馬上消費金融註冊資本已達到40億元。除了中銀消費金融外,截至目前,2018持牌消費金融累計增資70億元。

另去年12月11日,華融消費金融的股東合肥百貨發佈公告稱,擬參與對華融消費金融的同比例增資擴股,將後者註冊資本由當前的6億元增至16億元。

同月25日,捷信消費金融的增資申請獲得天津銀監局批覆,註冊資本從70億元增至80億元。

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洶湧“補血”彰顯行業競爭加劇,有觀點認為,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增資擴股是為了監管槓桿率問題。

《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顯示,作為非銀行金融機構的消費金融公司不得吸收公眾存款,其資本充足率最低為10%—12%,這意味著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的槓桿不能超過10倍。

根據中原銀行披露的2018半年報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原消費金融累計放款量達到133.79億元。同期,馬上消費金融、興業消費金融產總計分別為348.21億元、153.42億元。

對此,馬上消費金融CEO趙國慶表示,這個不是倍數原因,很多人會用槓桿衡量指標,其實不是這樣的,監管是資本充足率的指標,沒有槓桿,槓桿是民間總結出來的一個通俗用語。

趙國慶認為,金融機構真正的考核指標有貨幣負債率、資本充足率和一系列綜合指標,這些指標每天都會發生變化。

“假設我們增資的話,更多的還是從發展角度考慮,只要考慮發展錢不夠了就要增資,不考慮發展不增資也沒關係,就可以少一點慢一點。”趙國慶稱道。

另據趣識財經瞭解,今年年初,銀監會曾發文明確表示,銀行業金融機構及其發行、管理的資產管理產品不得違規直接或變相投資以現金貸等為基礎資產發售的類證券化產品。

141號文提到,小貸企業以信貸資產轉讓、資產證券化等名義融入的資金應與表內融資合併計算,合併後的融資總額與資本淨額的比例暫按當地現行比例規定執行。

“因為之前ABS算在表外,這樣網絡小貸公司就可以通過ABS來突破槓桿率的要求。包括像螞蟻金服,也出現過一些償債危機的違約案例。”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濤稱。

尹振濤指出,監管機構關於現金貸業務的規定當中要求對錶外的ABS產品要納入到表內,同樣出於對槓桿率的考核。而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銀行系還是產業系,都需要增加資本金,達到監管標準。

其中,2017年12月18日,螞蟻金服宣佈對旗下兩家小貸公司增資82億元,將其註冊資本從38億元大幅提升至120億元。

尹振濤認為,消費金融仍是一個藍海市場,這個市場中應該看重的是“誰”具備場景能力和技術能力。

在消費金融市場,存在銀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電商平臺、P2P平臺等各類機構,監管存在一定的偏差。尹振濤表示,在這種情況下,讓機構按照同樣的監管標準和風控要求去開展業務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