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失敗是因爲中方武器匱乏?蔣介石痛責何應欽暴露2大真因

8 月 14 日到 20 日,也就是攻堅戰進入白熱化的 6 天時間裡,張治中就接到三次停止進攻的命令,直接導致三次進攻都功虧一 簣,給了日軍喘息的機會和實施增援的時間。

當時日軍據點均由堅固的水泥鋼筋築成,而中方的攻堅武器只有三門榴彈炮,其中還有一門不能射擊。由於中方攻堅武器的匱乏,加上日本守軍戰術素養較高,日軍僅存的幾個重要據點竟遲遲攻不下來。 中國軍事實並非如此。

當時是否真的缺乏攻堅武器呢?

淞滬會戰失敗是因為中方武器匱乏?蔣介石痛責何應欽暴露2大真因

蔣介石

國民政府為淞滬戰役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調動了當時 最新銳的攻堅武器,但卻沒能在最關鍵的開始階段儘快充分地使用。蔣介石 也曾為此懊悔不已。淞滬會戰結束後,蔣介石曾檢討自己並痛責何應欽說: “緒戰第一星期,不能用全力消滅滬上敵軍。何部長未將所有巷戰及攻擊武器 發給使用,待餘想到戰車與平射炮,催促使用,則已過其時,敵正式陸軍已 在虯江碼頭與吳淞登陸矣。敬之,誤事誤國。”如果在戰爭一開始就運用那些 最先進的攻堅武器,迅速消滅在滬日軍最後的據點,足以震懾日本當局,則 日方必會畏懼中國軍事實力而選擇與中國政府進行談判。嘆只嘆國軍並未佔 據主動。日方發現國軍真實軍力後,更加狂妄地加快侵華步伐,國軍兵敗如 山倒,旋即失去大半山河。

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初期的失誤還有很多。8 月 14 日到 20 日,也就是 攻堅戰進入白熱化的 6 天時間裡,張治中就接到三次停止進攻的命令,直接 導致三次進攻都功虧一簣,給了日軍喘息的機會和實施增援的時間。此時國 民政府還在尋求國際和解及停戰談判,樹立國際輿論的正面形象,因此作出 暫停進攻的決定。有人一針見血地評論道:“國民政府既然想先下手為強,又 患得患失過分講究道德形象,豈有不敗之理。”

淞滬會戰失敗是因為中方武器匱乏?蔣介石痛責何應欽暴露2大真因

張治中與馮玉祥在淞滬前線

8 月 20 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頒佈中國軍隊戰鬥序列,將全國南北戰 場劃分為五個戰區:

第一戰區:負責河北、魯北地區作戰,蔣介石兼任司令長官,後為程潛。

第二戰區:負責晉、察、綏等地作戰,閻錫山為司令長官。

第三戰區:負責江、浙地區作戰,馮玉祥為司令長官,顧祝同為副司令 長官,前敵總指揮則由陳誠擔任。

第四戰區:負責閩、粵地區作戰,何應欽兼任司令長官。 第五戰區:負責魯南、淮北地區作戰,蔣介石兼任司令長官,後為李宗仁。 同時,國民政府還下達了作戰方針:“以主力集中華東,迅速掃蕩淞滬敵

淞滬會戰失敗是因為中方武器匱乏?蔣介石痛責何應欽暴露2大真因

李宗仁

海軍根據地,阻止後繼敵軍之登陸,或乘機殲滅之。” 據確切的情報顯示,日本援軍動向明顯,在沿海一帶登陸已經不可避免。

整體作戰範圍的擴大和戰線的外移已成定局,整個局勢就此發生了重大轉折, 中國軍隊的圍點攻勢就這樣被迫結束,淞滬戰場由此進入第二階段——反登 陸作戰階段。

日軍意識到中方將淞滬戰場作為陷阱,把自己拖入長期戰爭的意圖,仍 然決定大舉增援上海,一方面是他們發現國軍實力外強中乾不堪一擊,另一方面,日軍自信可以速戰速決,一舉佔領上海,擺脫可能由此引發的全盤戰

略上的被動局面,避免日後軍用物資和人力更大的消耗。 面對即將擴大的戰事,8 月 15 日,日軍大本營調集三個陸軍師團組成上海派遣軍,迅速增援淞滬戰場。

8 月 20 日,國民政府第三戰區指揮部對所屬 19 個師、6 個旅的兵力作了 重新部署,將戰區部隊分為 5 支:由第九集團軍負責構築真如鎮至吳淞鎮等 處工事,鞏固前一階段的圍攻基礎;第 54 軍負責警戒日軍登陸部隊,對沿海 登陸要點進行封鎖;第 114 師負責從江北方面阻擊在長江南岸登陸並試圖渡 江的日軍;第八集團軍負責抗擊可能在杭州灣一帶登陸之敵;第十集團軍負 責警戒淞滬外圍的浙東沿海地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