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峨眉山,一座你一天內不可能輕易爬完的奇山


峨眉山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峨眉山市境內,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勢陡峭,風景秀麗,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稱,山上的萬佛頂最高,海拔3099米,高出峨眉平原2700多米。《峨眉郡志》雲:"雲鬘凝翠,鬒黛遙妝,真如螓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豔也,故名峨眉山。"

晴空萬里時,白雲從峨眉山千山萬壑冉冉升起,光潔厚潤,無邊無涯。佛家把雲海稱作“銀色世界”。峨眉雲海,是由低雲組成,峰高雲低,雲海中浮露出許多島嶼,雲騰霧繞,宛若佛國仙鄉;白浪滔滔,這些島嶼化若浮舟,又像是“慈航普渡”。近代詩人趙樸初詩“天著霞衣迎日出,峰騰雲海作舟浮”,是這一景緻的絕妙寫照。

伴隨著旭日東昇,朝霞滿天,萬道金光射向大地,峨眉山宛似從頭至腳逐漸披上金色的大氅,呈現出全部的秀美身姿。北宋詩人蘇東坡詠道:“秋風與作雲煙意,曉日令草木姿”。


金頂無月的黑夜,攝身巖下有時忽見一光如螢,繼而數點,漸至無數,在黑暗的山谷飄忽不定。佛家稱為“聖燈”,飄浮的神燈象是“萬盞明燈朝普賢”。釋心誠《聖燈》詩云:“飛自峭崖東,飄來點點紅。迴翔分遠近,掩映入空濛。焰冷千年火,光搖半壁風。夜深人靜後,掛滿梵王宮。”明人尹伸《聖燈》詩亦云:“曠望不辭夜,燈從上界傳。流光時渡壑,焰影欲連天。只評繁星墜,還從法力圓。迷雲開暗谷,處處見金仙。”

佛光,又稱峨眉寶光。佛家稱為普賢菩薩眉宇間放出的光芒。夏天和初冬的午後,攝身巖下雲層中驟然幻化出一個紅、橙、黃、綠、青、藍、紫的七色光環,中央虛明如鏡。觀者背向偏西的陽光,有時會發現光環中出現自己的身影,舉手投足,影皆隨形,奇者,即使成千上百人同時同址觀看,觀者也只能只見已影,不見旁人。譚鍾嶽詩云:“非雲非霧起層空,異彩奇輝迥不同。試向石臺高處望,人人都在佛光中。”

金頂的睹光臺可觀金頂四大奇觀——日出、雲海、佛光、神燈。每當清晨,自金頂上望,可見雲霧似海,在沒有月光的晴天夜晚,有時還可見熒熒火光,這就是峨嵋奇觀——神燈。而最為神奇的是“佛光”,峨眉佛光,又稱峨眉寶光。


金頂金佛系銅鑄鎦金工藝佛像造像,是世界上最高的金佛,通高48米,總重量達660噸,由臺座和十方普賢菩薩像組成。象徵著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個大願。四面刻有普賢菩薩十種廣大行願。

報國寺最初名“會宗堂”,明代萬曆四十三年,明光道人建於伏虎寺右的虎頭山下,取儒、釋、道“三教”會宗的意思。寺裡供奉“三教”在峨眉山的地方代表的牌位:佛教為普賢菩薩;道教是廣成子;儒教的代表是楚狂。康熙四十二年,根據佛經中“報國主恩”的意思,御賜“報國寺”名。

接引殿是峨眉山主要寺院之一,始建於宋朝名為新殿,明朝擴建為寺,稱接引殿,也稱朝陽閣,明末殿宇毀坍,佛像倒臥荒草叢中,清順治年間,河北一80餘歲老人朝山至此,其心不忍,發誓七日不食,露坐雪中,向遊人募化重修。接引殿,供阿彌陀佛塑像,大雄寶殿供釋迦牟尼塑像,兩旁供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接引殿一年中很大一部分時間都是被冰雪覆蓋。


清康熙三十八年由行能禪師改建為寺。乾隆初年月正和尚整修寺前鑽天坡和寺後羅漢坡道路,並將寺前小池改建為六方,池畔放一石象,以應普賢菩薩洗象之說。相傳普賢菩薩騎象經過時,白象曾經在水池中沐浴,故改名洗象池,又稱天花禪院。現有彌勒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及藏經樓、客寮等。

萬年寺,峨嵋山歷史最悠久的古剎之一,相傳為漢代採藥老人蒲公禮佛處;東晉隆安五年創建時名普賢寺;唐乾符三年慧通重建,易名白水寺;宋稱白水普賢寺;明萬曆二十八年重修時,神宗賜額“聖壽萬年寺”,沿稱至今;萬年寺為峨嵋山八大寺廟之一,全國重點寺院之一,有無樑磚殿、巍峨寶殿、白水池等景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