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圖中隱藏在畫眼虹橋里的祕密,足足1000年後才被解開

說起《清明上河圖》,這應該是一幅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中國傳世名畫,更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頂級國寶。不管是名氣、價值,還是人氣都遠在其餘《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中的九幅之上。(其餘分別為:洛神賦圖、富春山居圖、漢宮春曉圖、百駿圖、步輦圖、唐宮仕女圖、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千里江山圖)

關於《清明上河圖》歷來解讀非常多,其寬24.8公分,長528.7的畫卷上,共繪有1695個各色人物、牲畜60多匹、木船20多隻、房屋樓閣30多棟。當我們徐徐展開的時候,就會發現這些人物神態各異,動作不一,儼然就是一幅北宋都城東京(河南開封)的居民生活寫照。

清明上河圖中隱藏在畫眼虹橋裡的秘密,足足1000年後才被解開

張擇端版的虹橋

不過其中一個非常有趣的細節,不知道各位有沒有發現。眾所周知,《清明上河圖》除去北宋張擇端的原版以外,千餘年來一共產生了30多幅名家摹本。其中原版《清明上河圖》深藏北京故宮,十餘年才難得重展一次,臺北故宮博物館也藏有7本,美國5本,英法日皆有。而事實上,我們大多數時候在網上見到的《清明上河圖》都是明代畫家仇英的版本以及清代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畫成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說到這個有趣的事情,那就是作為全畫至關重要“畫眼”,那座立於汴河之上的橋,北宋張擇端所畫的是“木拱橋”,之後的版本畫的卻是“石拱橋”。一石一木之間,看似區別不大,但其實對古代橋樑來說算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種橋樑,那為什麼只有北宋的才是木橋呢?當然了,這個謎團現在已經解開,它實際上隱藏著我國古代橋樑史上一個最為偉大的秘密。

清明上河圖中隱藏在畫眼虹橋裡的秘密,足足1000年後才被解開

仇英版非常明顯的“石拱橋”

在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河道》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自東水門外七里至西水門外,河上有橋三十。從東水門外曰虹橋,其橋無柱,皆以巨木虛架,飾以丹雘,宛如飛虹……”

很顯然,這段描述說的就是張擇端版《清明上河圖》中的這座橋樑。以巨木架飛虹,跨越河流,當我們再仔細觀畫,你會發現橋的兩側排列著鱗次櫛比的草棚涼亭。下面是繁忙的河道,上面是熙攘的商鋪,更凸顯了這木橋的牢固程度。我們稱這種橋為“虹橋”。

清明上河圖中隱藏在畫眼虹橋裡的秘密,足足1000年後才被解開

清院本上的同為石拱橋

可當我們觀看仇英版和清院本的時候,雖然這兩個摹本同樣非常優秀,但是在這個“畫眼”上的衝突卻沒有張擇版強烈,因為在潛意識裡面,我們都會認為石拱橋堅固耐用,自然可以作為上有商鋪,下抗洪百年不倒的能力。再加上從小我們就學過《趙州橋》的文章,知道石拱橋的鬼斧神工,絲毫看不出來其中的違和感。

清明上河圖中隱藏在畫眼虹橋裡的秘密,足足1000年後才被解開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沒有精密量尺和結構力學做後盾的古代,搭建一架木橋,從擇址、定位、選料、開工、建造到完工,無數繁瑣的工序全憑工匠的眼力和經驗判斷,再加上這麼多木材的鑽孔、木榫銜接、弧度的把控,都必須有嚴格的精度控制。在滿足船隻的通行以外,更要有足夠的承載能力,滿足在上面搭建草棚涼亭進行商貿活動的能力。

你可不要以為我們現在說的這麼簡單,在古代這可是一項非常不得了的科技創舉。在中華文明的前兩千年裡,我們所使用的可都是普通的“平橋”。所謂“平橋”,就是橋面平趟,中間用木樁支撐起來的橋樑。這樣的橋不僅距水平面低,而且橋柱眾多,平時也不怎麼抗洪。於是等到貿易的船隻一多,時常會出現各種安全事故。到了北宋,隨著貿易經濟發達,河運貿易變得繁忙,這個問題尤其顯得突出。

清明上河圖中隱藏在畫眼虹橋裡的秘密,足足1000年後才被解開

這是石平橋,古代以木為多

根據王闢之的《澠水燕談錄》記載,這個時候才有山東青州一個無名人士建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名義上的“虹橋”。

青州城西南山區有一河,每年六七月多雨之季便會河水暴漲沖毀平橋,於是其帶人“累巨石固其岸,取大木數十相貫,架為飛橋,無柱。至今五十載,橋不復壞。”

得此啟示,面對當時常常河水氾濫,航運繁忙的汴河,宿州有個叫陳希亮的官員便根據“青州虹橋”在汴河上修了第一座“虹橋”。萬萬沒有想到,由於虹橋取材簡單方便(木材顯然要比石材等更容易獲得和運輸),堅固和實用性又高,往來船戶和沿岸百姓紛紛交口讚譽,於是汴河上的虹橋逐漸多了起來。人們建造虹橋的技藝也突飛猛進,跨度又大又堅固,這就是《宋史》中說的 :

“自畿邑至於泗流,皆為飛橋”。
清明上河圖中隱藏在畫眼虹橋裡的秘密,足足1000年後才被解開

既然如此,那麼我們最後一個問題來了。為什麼北宋張擇端版的是虹橋,後來的卻都是石橋呢?

原來隨著“靖康之恥“、“二王北狩”的發生,宋室被迫南遷。金人佔據北方後,南北經濟往來被迫中斷,作為交通大動脈的汴河失去了原先通航的作用,幾近乾涸。再加上建造虹橋的匠人南遷,北方金人又沒有如此技藝高超的工匠,於是虹橋之術逐漸失傳,虹橋也逐漸破敗消失在歷史中。

清明上河圖中隱藏在畫眼虹橋裡的秘密,足足1000年後才被解開

這就是為什麼明朝的仇英版和清院本中改為石拱橋的原因,因為他們壓根就沒見過“虹橋”,更不能理解木橋怎麼能夠做到飛江而過,自然無法臨摹。

幸運的是,1980年10月《中國古橋技術史》編寫組的專家在浙閩山區考察的時候,無意之中找到了失傳一千多年的“虹橋”技術。原來當初那批匠人南遷之後,並沒有把“虹橋”遺失去,而是留在了多山澗,多木材的浙閩山區。這些虹橋就在深山與世隔絕的環境中安靜的一躺一千年。

清明上河圖中隱藏在畫眼虹橋裡的秘密,足足1000年後才被解開

廊橋

不過,經過千年傳承,“虹橋”技術已得到改變。由於浙閩山區無大跨境流域的航運需求,所以虹橋開始往更加精巧和美觀,以及便於人民棲息發展,就是現在非常流行的“廊橋”。

算是不幸中的萬幸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