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都西征(三):速不台制定的作戰計劃!

13世紀歐洲的另一個特色--城堡,也造成了歐洲軍隊在蒙古軍隊前面的失敗。歐洲的城堡通常並不大,然而十分堅固,聳立到現在而不倒塌是完全可能的。而且,歐洲的軍隊是作戰時臨時徵召,一般時間不能超過幾個星期,因為會有農忙時間,而且每個領主也得回去自己封地處理各種大小事務。而僱傭兵的花費非常大。這樣就使得歐洲的封建主們打仗時,除非有極大的耐心和財力人力,已及堅決的決心去攻佔某座城堡,否則便只能在圍攻一段時間之後撤軍。因此,歐洲的領主們在面臨外敵時更喜歡先待在城堡裡來消耗敵人,等敵人不得不退兵時才發起攻擊,所以這段時間雖然歐洲的大小戰爭不少,真正的野戰卻很少,而蒙古人恰恰是野戰的高手。蒙古人有足夠的人力和物力,以及決心來圍困一座城堡直到它被攻破或投降,歐洲人出戰不能取勝,困守也最終在物資耗盡後歸於失敗,在蒙古人面前是處處受制。

蒙古西征軍攻克俄羅斯後,在欽察草原休整。速不臺遣其子兀良合臺率領蒙古與歸降俄羅斯籤軍混編而成的斥侯軍團先行攻打波蘭邊境城堡,以偵察東歐各王國情況。然後又派出大量間諜混雜在西逃匈牙利的欽察部落中,偵察中歐各王國情況。在瞭解了西方的局勢之後,速不臺決定對歐洲發動攻擊,要對中東歐發動攻擊,首要的敵人必然就是匈牙利王國,速不臺也就得圍繞匈牙利來制定他的作戰計劃。

當然,作戰是需要有藉口的,蒙古的這個藉口就是,當蒙古在征服南俄羅斯草原的時候,有個半遊牧的民族4萬帳在他們族長忽攤汗的帶領下逃難到匈牙利尋求避難,這種庇護蒙古敵人的行為,正是蒙古從東往西一直的藉口。說到這個逃難民族,由於文明並不高,並混雜有蒙古間諜。移入匈牙利之後與當地居民產生了不少的矛盾,而主動接納他們的貝拉四世,也因此被國內的大貴族們埋怨,後來蒙古一入侵,那些大貴族就乘機要貝拉四世屠殺這個民族,貝拉四世被迫殺了他們的族長忽攤汗,於是這些遊牧民就此散去,不但讓匈牙利少了一批可以利用的遊牧騎兵,也讓匈牙利從此與這批人結下深仇,在往後的時間裡將不停騷擾襲擊匈牙利。

匈牙利當時與波蘭等國家有聯姻,而且同為歐洲國家,跟神聖羅馬帝國與拜占庭帝國都有一定的外交來往,一旦處於危機情況,肯定會向這些國家求援,而波蘭、西里西亞等與神聖羅馬帝國的關係更加緊密,這種錯綜複雜的關係使得速不臺明白,他不能只以匈牙利為目標,他必須同時展開兵力對波蘭進行打擊,以解除他向匈牙利進軍時側翼的威脅。

拔都西征(三):速不臺製定的作戰計劃!

速不臺製定的作戰計劃是:

為達成擊潰波蘭匈牙利,不讓該兩處軍隊會合成聯軍,並以主力對付匈牙利,需要分兵北、中、南三路同時攻擊波蘭和匈牙利等,然後約定時間於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城下會合,與匈牙利主力決戰。因此,以一部分兵力提前幾天出發,攻略波蘭、西里西亞,根據敵情決定徹底毀滅或是進行重大打擊防止這些國家從北面對匈牙利的援助,如果可以,適當試探神聖羅馬帝國德意志人的虛實,然後在規定時間內南下到布達佩斯與主力會合。

以另一部兵力為南路,沿喀爾巴阡山南下至多瑙河,一面摧毀匈牙利東南地區,一方面對保加利亞與塞爾維亞兩國造成兵力威脅,使他們不敢從南面對匈牙利進行援助,同時準備如果拜占庭帝國出兵援救匈牙利時,在多瑙河附近牽制拜保塞聯軍(如果拜占庭參戰,那保加利亞與塞爾維亞無疑也會參戰),再等主力決定下步的計劃,如果拜占庭帝國沒有或者來不及出兵,則在規定時間溯多瑙河而上,與主力會師於布達佩斯城下。主力直接攻破喀爾巴阡山的要隘,直趨匈牙利中心地帶,牽制匈牙利主力,等南北兩軍到齊後決戰。

西征大軍在留下部分兵力鎮守和清剿俄羅斯地區之後,還有大約12萬人可以用來對付歐洲,這12萬人被速不臺分成四支大軍。因為原先成吉思汗四子四個派系,本來出征時就是四支大軍,速不臺這樣的分配並不會造成兵力的分割和將領間的矛盾。

北路以拜答兒為主將,速不臺派其子兀良合臺輔佐,帶3個萬人隊進攻波蘭。南路以合丹為主將,也是帶3個萬人隊出發。中路的6個萬人隊分成兩支平行推進的部隊,名義上以拔都為主帥事實上以速不臺為主將,互相策應前進。也就是說,北路以察哈臺係為主,南路以窩闊臺係為主,中路是朮赤系和拖雷系,速不臺本身就屬於拖雷系的,是原拖雷手下的將領。

拔都西征(三):速不臺製定的作戰計劃!

1241年1月,蒙古的部分前鋒,對波蘭進行武裝偵察,摧毀了盧布林地區,並趁維斯杜拉河(華沙就在河西,蘇軍44年7月攻至河東,45年1月越河攻佔華沙)冰凍,踏冰越河哨探至波蘭當時的首都克拉科夫城12公里遠的地方,大掠財物之後退回蒙古軍大營。一時間歐洲震動,各國都開始準備作戰。

於是,在1241年3月初,拜答兒的北路軍率先出發北上,隨後南路軍也出發南下,主力也隨後出動,蒙古二次西征的第三戰局正式展開。

在這裡我們不得不注意到這樣一個事實,蒙古三路大軍的進攻,是互相呼應,互相聯繫的,比如說北邊的拜答兒,他的目的是策應和保護主力,是有極其明確的戰略意圖的,而反觀歐洲軍隊,仍然是簡單的集結--作戰模式,不同的部隊彼此之間沒有任何戰略上的關聯,甚至連戰役級別的關聯也沒有,一場戰鬥便是一場戰役。歐洲軍隊即使有幾萬人,也不過是戰場上執行一種單一的戰術目的的戰術單位,等於現代軍事理論下的營級,只不過這個營特別多烏合之眾罷了。最好的也不過是在某場戰鬥中體現出來一點戰役的模樣,升級為師級單位而已。而蒙古軍隊,拜答兒的軍隊,完全是整個戰線上的一個有機部分,既與其他戰略方向有互相呼應的關係,又有足夠的獨立的作戰的策劃和執行,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其絕對是一個戰略單位,稱為拜答兒方面軍也是當之無愧的。

這樣,經過考慮之後,我決定不以時間為軸來描述,而分開用三個戰略方面來介紹。我們先來看看北線。拜答兒帶了軍隊進入波蘭,同樣的,為了保護他的右翼,防止波羅的海沿岸地區對波蘭的援助,他分出一小部分人作為他的右翼,向立陶宛地區推進,如前面我們所說,立陶宛地區這個時候還沒有建立國家,東普魯士剛剛被條頓騎士團所征服,這些地方唯一能夠阻止蒙古人的,就只有條頓騎士團,不過條頓騎士團的主力已經應邀南下波蘭,留在這裡的殘餘部隊無法形成抵抗力量,於是這支北翼的北翼的小分隊,就輕鬆地摧毀了立陶宛地區,並橫穿整個東普魯士地區,所到之處進行毀滅性打擊,最後進入波蘭北部的波美拉尼亞,由於當時該片地區仍然比較落後,居民很多還是較原始的部落制度,連基督教都還沒有接受,因此史料的缺乏使我們今天不能很清楚地知道這支小分隊的具體情況,不過反正因為這支小分隊沿波羅的海的行動,使得拜答兒在整個波蘭戰役中無須擔心他自己的側後方。

拔都西征(三):速不臺製定的作戰計劃!

在這裡,似乎有必要我們要回頭來說說波蘭,因為前面那天說得比較急,才一小段就介紹過去了。波蘭的內亂起於蒙古入侵之前的102年前,當時波蘭的國王勃烈斯拉夫三世死前將土地分給自己的四個兒子,波蘭從此進入內戰,到蒙古人入侵的時候,已經是這個國王的曾孫輩在內戰了,其中,勃烈斯拉夫四世被尊為波蘭名義上的國王,但是他的統治區域只有首都克拉科夫和附近波蘭東南的地方而已,他的堂叔康拉德,控制了波蘭王國下的東北邊兩個公國,一個堂兄控制了波蘭王國西邊的兩個公國,另一個堂叔亨利,則控制了中間,並且因為成為西里西亞大公,被稱為西里西亞的亨利二世。

拜達兒從東邊開始入侵,康拉德便集聚兵力去迎戰,一觸即潰,無力再戰,後來,康拉德領土的另一半遭到拜達兒派往波羅的海沿岸的那支小分隊的順道騷擾,成為廢墟,被完全摧毀。拜達兒繼續向克拉科夫前進,波蘭國王勃烈斯拉夫集結起直屬他的兵力,以及領地裡的民兵,在克拉科夫城外迎戰,但是勃烈斯拉夫本人沒有自信能夠抵擋蒙古人,做好了逃跑的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