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一蔬菜交易市場,71歲大娘裝菜一會兒掙了三十多!

聊城老鄉點右上角關注我們,聊城人自己的頭條圈子!


“我賣菜回來中午一會兒的功夫,去蔬菜市場裝車,就掙到了三十多塊錢,現在秋季的蔬菜都下來了,外地運輸車特別多,蔬菜市場裡有許多零活,我們平時收拾完自家的大棚後,就來市場掙一部分錢,一舉兩得。”妹冢鎮牛莊村的牛師傅剛剛從蔬菜市場回來,一會兒就掙到了三十多元,心裡美滋滋的。

隨著秋季蔬菜的大量上市,外地客商紛紛來妹冢大地收購蔬菜,有黃瓜、芸豆、辣椒、茄子等十多種蔬菜,蔬菜市場分佈在全鎮的重要村莊,群眾賣菜很方便,蔬菜市場天天都是繁忙的景象,運輸車輛來回穿行,三輪車絡繹不絕,討價還價的,爭做生意的,不絕於耳,在這裡群眾找到了致富的平臺,這裡不僅讓群眾把自家的蔬菜順利售出,而且還能在蔬菜市場裡打一些零活,掙一些外快,也帶動了周邊群眾的就業,老少男女都能從市場中“分的一杯羹”。

家住李堂村的王大娘,今年71歲,每天早晨去妹冢蔬菜市場裝菜,只是坐著,活兒也不累,一上午的時間能掙30到40元,對於家門口裡的活兒,王大娘很是滿足。“沒想到我這老媽子還能幹活掙錢,活兒不累,只幹一上午,中午回去還能看孩子,真不錯。”王大娘由衷地感嘆說。

蔬菜市場周邊村莊裡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也能在蔬菜市場找到活兒掙錢,男勞力可以在市場裡裝車,一天至少可以掙80元錢,即使是老太太,只要願意來市場裝菜,一天也能掙到40元以上,這樣基本上解決了村莊貧困戶的就業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他們實現早日脫貧。

蔬菜市場不光給老年人提供了掙錢的門路,也為回鄉創業的中青年人提供了廣闊舞臺。家住譚古村的王三兒前幾年在外地打工,積累了一些財富,也找到了一些運輸的路子,去年開始兩口子在牛莊蔬菜交易市場搭起了買賣,基本上一年四季都可以收購蔬菜,給外地客商及時溝通,穩定價格,一年到頭也能落個7、8萬塊。“還是家裡好啊,雖然苦點累點,但是守著家門口,守著爹孃孩子,比外出打工強多了!現在,我們要抓住大棚基地建設的有利時機,積極協調外地客商,將我們妹冢的蔬菜品牌進一步擦亮,打開銷售的大舞臺!”王三兒介紹著。

秋季的來臨,古老而現代的妹冢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勤勞質樸的妹冢人民用智慧和汗水澆灌著充滿希望的大棚蔬菜,等待他們的是收穫,是喜悅,是全面邁向小康社會的幸福日子,而這裡的故事,還在延續屬於她的輝煌……(王德衛)轉自:莘縣宣傳

希望大家在閱讀後順便點贊,以示鼓勵!

堅持是一種信仰!專注是一種態度!點贊是一種尊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