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兴是如何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

kart2011


黄兴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原因是复杂并且多样的,黄兴和孙中山从根上来说就不是一系的,而且黄兴是湖南人,孙中山更加信任的是广东人,在孙中山创建中华革命党的时候,黄兴和孙中山翻脸,另外黄兴1916年就死了,属于死得早系列,入土为安了。

黄兴从根上和孙中山就不是“同气连枝”

中国是一个氏族社会,什么时候都讲究宗族,地域,这就是血缘和地缘,再加上中国从科举制形成的学缘,形成中国近代社会的重要人际关系。

闹革命的时候,亦是如此,在清末民初的时候先后涌现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组织,其中兴中会就是孙中山以广东人为基础拉起的队伍,带头大哥是孙中山、胡汉民、汪精卫等人,江湖人称为广东帮;华兴会是以湖南人为基础拉起的队伍,带头大哥是宋教仁、黄兴等人,江湖人称为湖南帮;光复会是以江浙一带人为基础拉起的队伍,带头大哥是陶成章和章炳麟等人,江湖人称江浙帮。

单打独斗是不成,因此1905年的时候三个组织一同成立了同盟会,是为中国近代第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政党,所以,尽管黄兴和孙中山都是同盟会的领导人,但是从根上来说,并不是同气连枝,同盟会本身也并不牢靠,到1907年的时候就分崩离析了,光复会整体退出,孙中山带着他的广东帮到南洋去创业,黄兴因为响应孙中山的号召,继续追随孙中山。

一个湖南人领导的广东革命故事

现在对于孙中山的赞美是很多的,因此容不得一点沙子,实际上孙中山作为广东人,对广东的情节还是挺深的,在辛亥革命前孙中山组织的多次起义,均是在广东或者两广,在二次革命后,依然将广东当做革命根据地,孙中山死后,广州国民政府的领导者,汪精卫、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智全是广东人,说孙中山传位给蒋介石纯粹是扯蛋,老蒋能够黑马崛起,那也是大机缘了,但是背后也是江浙帮的力挺。

所以,孙中山的革命,纵横将其称之为广东革命故事。

尽管存在地域上的差异,黄兴依然投身革命,在两广一带,身先士卒,冲锋在前,领导革命,孙中山则在幕后筹集欠款,两个人搭配的还算可以,只不过,黄兴的命是真的硬,领导了那么多次失败的起义,竟然一次也没被抓住,这一点十分难得了。

辛亥革命胜利后,本以为刀尖上舔血的日子过去了,结果北洋军打来后,还是让黄兴当排头兵,这就让黄兴有点不高兴了,老子为革命付出那么多,就不能安逸点吗?

中华革命党的建立,最终将黄兴排除圈子外

武昌起义的成功,纵横以前就论证过,宋教仁起的作用比孙中山要大,因此,宋教仁组建了当时的国民党(与后来孙中山组建的国民党不一样),并且大选成功,要到北京去组阁,结果死在了半路上,这个时候黄兴就在宋教仁的身边,说明,地域情结还是存在的。

紧接着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要和袁世凯干到底,实际上孙中山和宋教仁的关系并不怎么样,然而这个时候却兴师动众,黄兴也不想再动干戈,毕竟清政府已经推翻,还闹啥勒!但是孙中山说得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黄兴到江苏担任讨袁军总司令,三下两下就被打跑了,二次革命随即也失败了。

对于孙中山来说,这是很正常的,失败乃兵家常事,孙中山再次跑到日本,这一次玩法升级了,将国民党改组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无论资格多老,入党时按指印,并且宣誓服从孙中山的命令,你说当时资格最老的人是谁?除了黄兴还能有谁?说来说去,不还是让黄兴给他磕头下跪嘛!

所以,黄兴没有按手印,最后和孙中山分道扬镳,也就被孙中山排挤出国民党核心圈子外了,再加上1916年黄兴病逝,后来也就逐渐淡化了黄兴的影响,将一切辛亥革命时期的成果都放到了孙中山头上。


史论纵横


在电影《辛亥革命》中,成龙饰演的黄兴准确得刻画了这位先驱人物在广州起义时的英勇壮举,和孙中山至高无上的革命友谊。



孙中山和黄兴可以说是患难与共的战友,在革命党人中号称“孙黄”,相互支持鼎力相助,“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从这副孙中山送给黄兴的对联里可窥一斑。。

但就是这对亲密战友,在辛亥革命前后确分歧不断。

黄兴虽然一直甘做孙中山的配角,但他有完全的独立思维和人格,不会对孙中山的观点一味附和。在他们讨论未来民国的国旗问题上,两人就发生过激烈的意见冲突。



孙中山主张使用已经牺牲的陆皓东设计的青天白日旗,而黄兴坚决反对,认为这个图案和日本太阳旗接近,提议用井字旗作为国旗,有平均地权的含义。而孙中山觉得井字旗不美观,而有复古思想,至于青天白日旗和日本旗相近,可以将其改为红蓝白三色,象征自由,平等,博爱,黄兴仍旧不接受。

为这件事,两人曾经语言激烈相向,甚至黄兴表示要退出同盟会,最后以大局为重的黄兴做出让步,在写给胡汉民的信里坦陈了自己为党业大局,勉强同意了孙先生的方案。



而宋教仁遇刺案又引起两人的政见相左,孙中山主张立即起兵推翻袁世凯政府,甚至不惜联合日本。黄兴认为国内再发生大规模战乱,中国有被列强乘机瓜分的危险,主张既然民国已经建立,应该用法律来审判主谋,让事实明白于天下,就自然会让国人知道袁世凯的阴谋,从而形成反袁阵线,逼其下台。

事实上当时南方的武装势力不管愿不愿意,尽不尽力都难以对抗袁世凯,最终孙中山选择了武力讨伐,其结果以失败告终,孙黄二人东渡日本避难。

失败后的孙中山痛定思痛,认为是大家丧失了团结战斗的精神,准备筹建新党并亲自制定章程。

孙中山在入党仪式里参合了帮会的成分,要求在誓约上按手印,还得发誓先附从孙中山,而后再举革命,要求党员无条件服从个人。这些举措黄兴认为在追求主张民主自由平等法制的潮流情况下,显得十分不合时宜,“前者不够平等,后者几近污辱”。

黄兴还认为孙中山将党员分成等级,相配以不同权力利益,是以利召人,和袁世凯以金钱,地位诱人本质上没有区别。



这些分歧已经不是简单的在旗帜或具体行为方式上有异义,而是牵涉到政治理念问题。为了避免纠纷的加深和扩大,黄兴出走美国考察民主。

他达到美国后,并没有把他们之间的分歧公布于众,也照样在各界发表演说,支持孙中山在国内的事业,揭露袁世凯破坏革命的罪行,言及孙中山还是尊敬有加。

1916年10月,黄兴回国后三个月病逝于上海。


看遍山川


关于黄兴是如何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说法很多,但并不象有些野吏说的那样复杂。


1903年5月,黄兴从日本回国(由鄂督张之洞派往日本考察学务),秘密联络周震麟、张继等人,在长沙创建华兴会,公推黄兴为会长,准备举行推翻清廷的起义,为了能够成功举事,黄兴派人联络省内外各省关系,以谋策应。并且另组了同仇会、专与洪江会等下层帮会组织联系共谋起亊。后因孙中山先生游欧美抵达日本,在各方协调下,黄兴、陈天华、宋教仁等华兴会成员放弃华兴会组织,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兴中会合并,成立"中国同盟会″。同盟会成立后,黄兴秘密潜回国内,协助孙中山策划起义。1907年,黄兴与孙中山先生领导发动了镇南关起义,后因力量悬殊起义失败。因孙中山先生国内名气太大,清政府四处辑捕,国内无法立足,亲自领导,于是就将国内一切事务,委托黄兴、胡汉民主持,自己专门负责在国外筹款和物资,接济国内革命之需。故自此以后,不论是钦州起义,还是辛亥广州起义,都由黄兴主要负责领导。在此期间,不论是联络策反新军,还是联系共进会、日知会、群治学社等组织密谋起事工作,都有黄兴主导谋划,并随时函告孙中山先生决断。广州起义失败后,革命党人又发动了武昌起义,推举黎元洪为临时都督,黄兴被举为革命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势如破竹,各省纷纷响应。南京光复后,各省代表云集上海,商议成立临时政府,拟推举黄兴为大元帅统帅指挥革命军各部,但黄兴先生一再推让,当得知孙中山先生不日将由美国抵达上海时,黄兴先生即请代表废除元帅名义,推举孙中山先生为大总统,对孙中山先生非常敬仰。

黄兴和孙中山先生的主要政见纷岐,发生在议会迷宋教仁先先遇刺案后,两人因为在讨伐袁世凯的时间问题上,发生纷岐,讨袁失败后,亡命日本,孙中山先生总结革命失败的原因,认为党内意见不统一,思想混乱,投机分子或不服从党魁的命令所致,主张从新成立中华革命党,宣誓服从总理,并按指摸以示忠诚。但黄兴先生不赞同,黄兴先生认为,袁世凯势力强大,为了拉拢收容各派力量讨袁,不必严格入党手续。虽然黄兴先生不赞同孙中山先生的严格入党原则,但孙中山先生还是给黄兴留了中华革命党协理一职,由于黄兴先生末就职,引的谣言四起。1913年2月,黄兴先生征的孙中山同意,前往美国,在华侨中宣传讨袁复国大义,并和孙中山先生有书信往来,商讨中华革命党党章细节。后来蔡锷将军在云南准备起义讨袁,国内革命党人发电电请黄兴先生归国协助指挥,黄兴先生以欧战危机,各方无暇顾及东亚,能助我抵制日本入侵者,只有美国,不得己暂留美国,以便与美政界接洽,或为将来助一臂之力为由暂留美国。黄兴先生随然暂时没有回国,但黄兴先生在美国各地今常发表演讲,并积极在国外筹款,支持国内革命。1915年6月,黄兴先生回国,和孙中山先生在上海相见,两人共同召集革命党人,共商反对北洋军阀的策略(袁世凯己死,讨袁军事结束),但不久,黄兴先生染疾一病不起,竞于1916年10月31病逝。

纵观黄兴先生的一生,在当时历史的大背景下,他并没有淡出历史舞台,而是在讨袁失败后,继续从事反袁活动或反对北洋军阀的活动,只是由于不幸病逝,才淡出历史舞台!

"


鹰x眼


黄兴作为同盟会元老,孙中山战友,一度地位显赫,被合称为孙黄。黄兴晚年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分道扬镳,这与孙中山,黄兴之间的政治分歧有关,逐步难以调和。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深刻感觉到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革命便断不可能成功,随着加入同盟会的人越来越多,同盟会进化为更为先进的中华革命党已经势在必行。在此过程中,孙中山和黄兴的分歧也日渐扩大,根本原因是会员加入中华革命党的程序违背了黄兴的民主共和的初心。

孙中山仿照帮会的模式,坚持要求党员在入党誓词中要宣誓附从孙先生再举革命,试图建立一个组织严密的政党。然而,对于附从二字,黄兴持有不同意见,建议修改。
可是孙中山不同意,认为如果没有这两个字,中华革命党将会同当年同盟会一样,组织涣散,难以集聚合力,还可能被人用来招摇撞骗。 所以,必须完善入会程序。

此外,加入革命党时,党员要按手模,黄兴也表示反对,认为那是封建帮会,不应该如此,孙中山却认为新的革命党必须要有自己的领袖,不能群龙无首,必须在领袖的领导下,强调绝对服从。

这些观点黄兴难以同意,自知无法再与孙中山像往常一样融洽的合作,黄兴逐渐萌生退意,不久就提出定离开日本前往美国,孙中山表示理解,这样,两位共和伟人便天各一方。两年后,也就是1916年,黄兴回国后。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不幸因病逝世,时年仅42 岁,刚过不惑之年,孙中山对于好友逝世,无限悲痛,曾经多次致祭,表达哀思。

历史传讯社,基于共享理念下的历史学人社区。我们团队立足于原创,书写历史,资鉴现实,努力建设为一个有情怀和质量的新传播媒体,欢迎大家点赞、评论与交流!

秦右史


孙文(孙中山)与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最重要的领袖,是患难与共的战友,在革命党人中号称“孙黄”,相互支持鼎力相助,“安危他日终须仗,甘苦来时要共尝”,孙中山曾送给黄兴这样一副对联。



1927年南京政府开张后,“孙黄并称”被“孙陈(其美)并称”所取代,黄兴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黄兴虽然一直甘做孙中山的配角,但他不会对孙中山的观点一味附和。在他们讨论未来民国的国旗问题上,两人就发生过激烈的意见冲突,甚至黄兴表示要退出同盟会,最后以大局为重的黄兴做出让步,勉强同意了孙先生的方案。 而宋教仁遇刺案又引起两人的政见相左,孙中山主张立即起兵推翻袁世凯政府,甚至不惜联合日本。



黄兴认为国内再发生大规模战乱,我们有被列强乘机瓜分的危险,主张既然民国已经建立,应该用法律来审判主谋,让事实明白于天下,就自然会让国人知道袁世凯的阴谋,从而形成反袁阵线,逼其下台。 黄兴还认为孙中山将党员分成等级,相配以不同权力利益,是以利召人,和袁世凯以金钱,地位诱人本质上没有区别。为了避免纠纷的加深和扩大,黄兴出走美国考察民主。


李三万的三万里



辛亥革命之后,南方的革命党与北洋军阀袁世凯和谈成功,孙中山辞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其大总统的职务由北洋军阀袁世凯担任。这个时候南方诸事未定,黄兴留负责整编南方各省军队。 当时留守南京的黄兴手握30万重兵,实权远远胜于临时政府陆军总长一职, 若是争权夺利,热衷名利之辈,完全可以以此为凭借,打造一支完全忠于自己的“黄家军”,在乱世安身立命裹挟天下。当时很多抱有雄心壮志因临时政府解散而沦落的军官,前来投靠黄兴“黄二哥”,企图讨要一官半职,在他手下效力。 不过黄兴认为既然与北方军已经达成和谈,南方革命军实际上已经没了用武之地,所以于公于私遣散大部队都势在必行,于是对于那些前来投奔的军官士兵,他公开登报发表声明,无职可给。 当时要遣散大部分的革命军,黄兴面临最大的难处就是没有钱,袁世凯虽然希望他能够迅速遣散革命军,以免自己的统治受到威胁,但是发给黄兴的电报确实一味地哭穷,意思也就是不想给钱,让黄兴自己想办法处理。



黄兴此人论身先士卒、奔走杀敌,那绝对是一名行家里人,但是涉及到钱粮方面的问题,他可就是两眼一抹黑了,更何况当时的中华民国根本就没有钱。黄兴想来想去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希望北京政府代借外债,另一个就是国民捐。这两个办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是在一时之间能处理的。 就当黄兴在上海募捐无门的时候,南京城内的部分士兵发生了哗变,得知消息后黄兴迅速连夜返回南京,火车到达南京的时候天色已亮,兵变也被以十分残酷部队镇压了下去。目睹兵变惨状的黄兴十分痛心,在上海募捐无多,只好致电北京政府,当时负责内阁的唐绍仪,虽十分尽力却也拿不出多少款项。 没有办法黄兴之后以“爱国”之名号召,希望军人自动离职,共济时艰。黄兴本人也以身作则,不顾同盟会内部的反对,向袁世凯辞去留守之职。经过黄兴的百般努力,军队的遣散工作终于差不多完成了,心力憔悴的黄兴也悄然离开上海。 卸任后的黄兴如释重负,并于同年10月返回了湖南老家, 黄兴自解兵权,纵然为天下做了表率,但是史家公论却不承认他此举是苦心孤诣、高风亮节。他的这一举动备受党内少壮派的批评与非议,认为他是推卸责任,置革命重担而不顾。在他解职之前革命党大佬谭人凤特地赶到南京,劝他不要离职,要为革命积蓄力量,不能为了一个功成身退的虚名,而置大好局面不顾。


我是汽车fans


主要的是孙中山背叛了当初的盟约,黄陶两人都极力反对,但陶成章被孙中山所派的蒋介石暗杀了,而黄兴年龄大了又不想再起内乱,只好说孙文负我而亡。孙文及其蒋介石为了篡改历史,只有抛弃黄宋陶了


歪歪茵茵T


在辛亥革命的过程中,黄兴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甚至可以这样讲,没有黄兴,就没有最终的革命的成功,在革命党的阵营里面,黄兴是一度与孙中山齐名的人物,不过因为后来的历史的演变,黄兴的地位逐渐下降,孙中山的地位逐渐上升。在辛亥鼎革之际,黄兴也曾经是在政坛上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大人物,但是此后几年影响力就逐渐下降了。

那么黄兴是怎样逐渐脱离政治中心的呢?

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尚在国外,此后到武汉协助指挥民军作战的是黄兴,虽然没有打什么出色的仗,但是黄兴的确还是冲在了第一线。

在南京临时政府选举临时大总统的时候,黄兴也得了一票,虽然这一票至今不知道是哪个省的代表投的,但是的确足见黄兴当时的影响力。黄兴在南京临时政府内部是任陆军总长,当时各地发往南京临时政府的电报一般都会将孙、黄二人并列,黄兴也是实际上的南京临时政府二号人物。南京临时政府解散后,黄兴任南京留守处司令,负责南方的革命军的遣散与整编。后来与孙中山一道入京,成为新闻追逐的人物。

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孙中山主张武力解决,而黄兴则主张在体制内解决,这是孙、黄之间第一次发生比较大的矛盾。二次革命失败后,孙、黄流亡日本。

在日本期间,孙中山组织了带有浓厚会党色彩的中华革命党,黄兴表示反对,在与孙中山辩论了一段时间后,就与孙中山断绝了关系。后来参与了欧事研究会。

1916年黄兴英年早逝,年仅42岁。


青年史学家


孙黄一文一武,是辛亥革命地位不相上下的领袖人物。孙重于思想教育工作,黄长于军事斗争,武昌起义前辛亥革命的许多次武装起义都是黄一手策划并实施的!

两人在内部场合政见不合,但在外部场合求同存异。黄性格耿直,思想深邃,不盲从,与孙在许多重大问题上发生严重矛盾,但他始终以大局为重,维护孙的最高领导权,坚决反对他的众多追随者以他为核心另组新党的分裂行为!

彼此最大分歧是黄不看好苏俄革命,反对孙"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这是二人彻底分道扬镳的导火线,也是黄淡出历史舞台的最根本的原因!


徐之明


黄兴是个真正的谦谦君子,尽管和孙中山在选旗,屡次起义时机等问题都意见不和,但最终服从大局支持孙。宋教仁遇刺案,孙坚决要武力解决,黄认为,首先民国了,有宪法有法律,应该法律解决,武力解决会破坏法制,开内战先河,而且国民党的力量也根本无法对抗北洋。但孙坚持,黄兴也服从了。二次革命迅速失败,孙要重组国民党为中华革命党,但章程仪式却像帮会。黄兴坚决拒绝,为防止党的分裂,出走美国,回国不久病逝,自始至终没说孙一句坏话,反而尊敬有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