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興是如何逐漸淡出歷史舞台的?

kart2011


黃興逐漸淡出歷史舞臺的原因是複雜並且多樣的,黃興和孫中山從根上來說就不是一系的,而且黃興是湖南人,孫中山更加信任的是廣東人,在孫中山創建中華革命黨的時候,黃興和孫中山翻臉,另外黃興1916年就死了,屬於死得早系列,入土為安了。

黃興從根上和孫中山就不是“同氣連枝”

中國是一個氏族社會,什麼時候都講究宗族,地域,這就是血緣和地緣,再加上中國從科舉制形成的學緣,形成中國近代社會的重要人際關係。

鬧革命的時候,亦是如此,在清末民初的時候先後湧現了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組織,其中興中會就是孫中山以廣東人為基礎拉起的隊伍,帶頭大哥是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等人,江湖人稱為廣東幫;華興會是以湖南人為基礎拉起的隊伍,帶頭大哥是宋教仁、黃興等人,江湖人稱為湖南幫;光復會是以江浙一帶人為基礎拉起的隊伍,帶頭大哥是陶成章和章炳麟等人,江湖人稱江浙幫。

單打獨鬥是不成,因此1905年的時候三個組織一同成立了同盟會,是為中國近代第一個統一的全國性資產階級政黨,所以,儘管黃興和孫中山都是同盟會的領導人,但是從根上來說,並不是同氣連枝,同盟會本身也並不牢靠,到1907年的時候就分崩離析了,光復會整體退出,孫中山帶著他的廣東幫到南洋去創業,黃興因為響應孫中山的號召,繼續追隨孫中山。

一個湖南人領導的廣東革命故事

現在對於孫中山的讚美是很多的,因此容不得一點沙子,實際上孫中山作為廣東人,對廣東的情節還是挺深的,在辛亥革命前孫中山組織的多次起義,均是在廣東或者兩廣,在二次革命後,依然將廣東當做革命根據地,孫中山死後,廣州國民政府的領導者,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愷、許崇智全是廣東人,說孫中山傳位給蔣介石純粹是扯蛋,老蔣能夠黑馬崛起,那也是大機緣了,但是背後也是江浙幫的力挺。

所以,孫中山的革命,縱橫將其稱之為廣東革命故事。

儘管存在地域上的差異,黃興依然投身革命,在兩廣一帶,身先士卒,衝鋒在前,領導革命,孫中山則在幕後籌集欠款,兩個人搭配的還算可以,只不過,黃興的命是真的硬,領導了那麼多次失敗的起義,竟然一次也沒被抓住,這一點十分難得了。

辛亥革命勝利後,本以為刀尖上舔血的日子過去了,結果北洋軍打來後,還是讓黃興當排頭兵,這就讓黃興有點不高興了,老子為革命付出那麼多,就不能安逸點嗎?

中華革命黨的建立,最終將黃興排除圈子外

武昌起義的成功,縱橫以前就論證過,宋教仁起的作用比孫中山要大,因此,宋教仁組建了當時的國民黨(與後來孫中山組建的國民黨不一樣),並且大選成功,要到北京去組閣,結果死在了半路上,這個時候黃興就在宋教仁的身邊,說明,地域情結還是存在的。

緊接著孫中山發動二次革命,要和袁世凱幹到底,實際上孫中山和宋教仁的關係並不怎麼樣,然而這個時候卻興師動眾,黃興也不想再動干戈,畢竟清政府已經推翻,還鬧啥勒!但是孫中山說得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啊!

黃興到江蘇擔任討袁軍總司令,三下兩下就被打跑了,二次革命隨即也失敗了。

對於孫中山來說,這是很正常的,失敗乃兵家常事,孫中山再次跑到日本,這一次玩法升級了,將國民黨改組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無論資格多老,入黨時按指印,並且宣誓服從孫中山的命令,你說當時資格最老的人是誰?除了黃興還能有誰?說來說去,不還是讓黃興給他磕頭下跪嘛!

所以,黃興沒有按手印,最後和孫中山分道揚鑣,也就被孫中山排擠出國民黨核心圈子外了,再加上1916年黃興病逝,後來也就逐漸淡化了黃興的影響,將一切辛亥革命時期的成果都放到了孫中山頭上。


史論縱橫


在電影《辛亥革命》中,成龍飾演的黃興準確得刻畫了這位先驅人物在廣州起義時的英勇壯舉,和孫中山至高無上的革命友誼。



孫中山和黃興可以說是患難與共的戰友,在革命黨人中號稱“孫黃”,相互支持鼎力相助,“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從這副孫中山送給黃興的對聯裡可窺一斑。。

但就是這對親密戰友,在辛亥革命前後確分歧不斷。

黃興雖然一直甘做孫中山的配角,但他有完全的獨立思維和人格,不會對孫中山的觀點一味附和。在他們討論未來民國的國旗問題上,兩人就發生過激烈的意見衝突。



孫中山主張使用已經犧牲的陸皓東設計的青天白日旗,而黃興堅決反對,認為這個圖案和日本太陽旗接近,提議用井字旗作為國旗,有平均地權的含義。而孫中山覺得井字旗不美觀,而有復古思想,至於青天白日旗和日本旗相近,可以將其改為紅藍白三色,象徵自由,平等,博愛,黃興仍舊不接受。

為這件事,兩人曾經語言激烈相向,甚至黃興表示要退出同盟會,最後以大局為重的黃興做出讓步,在寫給胡漢民的信裡坦陳了自己為黨業大局,勉強同意了孫先生的方案。



而宋教仁遇刺案又引起兩人的政見相左,孫中山主張立即起兵推翻袁世凱政府,甚至不惜聯合日本。黃興認為國內再發生大規模戰亂,中國有被列強乘機瓜分的危險,主張既然民國已經建立,應該用法律來審判主謀,讓事實明白於天下,就自然會讓國人知道袁世凱的陰謀,從而形成反袁陣線,逼其下臺。

事實上當時南方的武裝勢力不管願不願意,盡不盡力都難以對抗袁世凱,最終孫中山選擇了武力討伐,其結果以失敗告終,孫黃二人東渡日本避難。

失敗後的孫中山痛定思痛,認為是大家喪失了團結戰鬥的精神,準備籌建新黨並親自制定章程。

孫中山在入黨儀式裡參合了幫會的成分,要求在誓約上按手印,還得發誓先附從孫中山,而後再舉革命,要求黨員無條件服從個人。這些舉措黃興認為在追求主張民主自由平等法制的潮流情況下,顯得十分不合時宜,“前者不夠平等,後者幾近汙辱”。

黃興還認為孫中山將黨員分成等級,相配以不同權力利益,是以利召人,和袁世凱以金錢,地位誘人本質上沒有區別。



這些分歧已經不是簡單的在旗幟或具體行為方式上有異義,而是牽涉到政治理念問題。為了避免糾紛的加深和擴大,黃興出走美國考察民主。

他達到美國後,並沒有把他們之間的分歧公佈於眾,也照樣在各界發表演說,支持孫中山在國內的事業,揭露袁世凱破壞革命的罪行,言及孫中山還是尊敬有加。

1916年10月,黃興回國後三個月病逝於上海。


看遍山川


關於黃興是如何逐漸淡出歷史舞臺的說法很多,但並不象有些野吏說的那樣複雜。


1903年5月,黃興從日本回國(由鄂督張之洞派往日本考察學務),秘密聯絡周震麟、張繼等人,在長沙創建華興會,公推黃興為會長,準備舉行推翻清廷的起義,為了能夠成功舉事,黃興派人聯絡省內外各省關係,以謀策應。並且另組了同仇會、專與洪江會等下層幫會組織聯繫共謀起亊。後因孫中山先生遊歐美抵達日本,在各方協調下,黃興、陳天華、宋教仁等華興會成員放棄華興會組織,與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興中會合並,成立"中國同盟會″。同盟會成立後,黃興秘密潛回國內,協助孫中山策劃起義。1907年,黃興與孫中山先生領導發動了鎮南關起義,後因力量懸殊起義失敗。因孫中山先生國內名氣太大,清政府四處輯捕,國內無法立足,親自領導,於是就將國內一切事務,委託黃興、胡漢民主持,自己專門負責在國外籌款和物資,接濟國內革命之需。故自此以後,不論是欽州起義,還是辛亥廣州起義,都由黃興主要負責領導。在此期間,不論是聯絡策反新軍,還是聯繫共進會、日知會、群治學社等組織密謀起事工作,都有黃興主導謀劃,並隨時函告孫中山先生決斷。廣州起義失敗後,革命黨人又發動了武昌起義,推舉黎元洪為臨時都督,黃興被舉為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革命勢如破竹,各省紛紛響應。南京光復後,各省代表雲集上海,商議成立臨時政府,擬推舉黃興為大元帥統帥指揮革命軍各部,但黃興先生一再推讓,當得知孫中山先生不日將由美國抵達上海時,黃興先生即請代表廢除元帥名義,推舉孫中山先生為大總統,對孫中山先生非常敬仰。

黃興和孫中山先生的主要政見紛岐,發生在議會迷宋教仁先先遇刺案後,兩人因為在討伐袁世凱的時間問題上,發生紛岐,討袁失敗後,亡命日本,孫中山先生總結革命失敗的原因,認為黨內意見不統一,思想混亂,投機分子或不服從黨魁的命令所致,主張從新成立中華革命黨,宣誓服從總理,並按指摸以示忠誠。但黃興先生不贊同,黃興先生認為,袁世凱勢力強大,為了拉攏收容各派力量討袁,不必嚴格入黨手續。雖然黃興先生不贊同孫中山先生的嚴格入黨原則,但孫中山先生還是給黃興留了中華革命黨協理一職,由於黃興先生末就職,引的謠言四起。1913年2月,黃興先生徵的孫中山同意,前往美國,在華僑中宣傳討袁復國大義,並和孫中山先生有書信往來,商討中華革命黨黨章細節。後來蔡鍔將軍在雲南準備起義討袁,國內革命黨人發電電請黃興先生歸國協助指揮,黃興先生以歐戰危機,各方無暇顧及東亞,能助我抵制日本入侵者,只有美國,不得己暫留美國,以便與美政界接洽,或為將來助一臂之力為由暫留美國。黃興先生隨然暫時沒有回國,但黃興先生在美國各地今常發表演講,並積極在國外籌款,支持國內革命。1915年6月,黃興先生回國,和孫中山先生在上海相見,兩人共同召集革命黨人,共商反對北洋軍閥的策略(袁世凱己死,討袁軍事結束),但不久,黃興先生染疾一病不起,競於1916年10月31病逝。

縱觀黃興先生的一生,在當時歷史的大背景下,他並沒有淡出歷史舞臺,而是在討袁失敗後,繼續從事反袁活動或反對北洋軍閥的活動,只是由於不幸病逝,才淡出歷史舞臺!

"


鷹x眼


黃興作為同盟會元老,孫中山戰友,一度地位顯赫,被合稱為孫黃。黃興晚年逐漸淡出歷史舞臺,分道揚鑣,這與孫中山,黃興之間的政治分歧有關,逐步難以調和。

“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深刻感覺到如果沒有一個強有力的組織,革命便斷不可能成功,隨著加入同盟會的人越來越多,同盟會進化為更為先進的中華革命黨已經勢在必行。在此過程中,孫中山和黃興的分歧也日漸擴大,根本原因是會員加入中華革命黨的程序違背了黃興的民主共和的初心。

孫中山仿照幫會的模式,堅持要求黨員在入黨誓詞中要宣誓附從孫先生再舉革命,試圖建立一個組織嚴密的政黨。然而,對於附從二字,黃興持有不同意見,建議修改。
可是孫中山不同意,認為如果沒有這兩個字,中華革命黨將會同當年同盟會一樣,組織渙散,難以集聚合力,還可能被人用來招搖撞騙。 所以,必須完善入會程序。

此外,加入革命黨時,黨員要按手模,黃興也表示反對,認為那是封建幫會,不應該如此,孫中山卻認為新的革命黨必須要有自己的領袖,不能群龍無首,必須在領袖的領導下,強調絕對服從。

這些觀點黃興難以同意,自知無法再與孫中山像往常一樣融洽的合作,黃興逐漸萌生退意,不久就提出定離開日本前往美國,孫中山表示理解,這樣,兩位共和偉人便天各一方。兩年後,也就是1916年,黃興回國後。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不幸因病逝世,時年僅42 歲,剛過不惑之年,孫中山對於好友逝世,無限悲痛,曾經多次致祭,表達哀思。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團隊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與交流!

秦右史


孫文(孫中山)與黃興是辛亥革命時期最重要的領袖,是患難與共的戰友,在革命黨人中號稱“孫黃”,相互支持鼎力相助,“安危他日終須仗,甘苦來時要共嘗”,孫中山曾送給黃興這樣一副對聯。



1927年南京政府開張後,“孫黃並稱”被“孫陳(其美)並稱”所取代,黃興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黃興雖然一直甘做孫中山的配角,但他不會對孫中山的觀點一味附和。在他們討論未來民國的國旗問題上,兩人就發生過激烈的意見衝突,甚至黃興表示要退出同盟會,最後以大局為重的黃興做出讓步,勉強同意了孫先生的方案。 而宋教仁遇刺案又引起兩人的政見相左,孫中山主張立即起兵推翻袁世凱政府,甚至不惜聯合日本。



黃興認為國內再發生大規模戰亂,我們有被列強乘機瓜分的危險,主張既然民國已經建立,應該用法律來審判主謀,讓事實明白於天下,就自然會讓國人知道袁世凱的陰謀,從而形成反袁陣線,逼其下臺。 黃興還認為孫中山將黨員分成等級,相配以不同權力利益,是以利召人,和袁世凱以金錢,地位誘人本質上沒有區別。為了避免糾紛的加深和擴大,黃興出走美國考察民主。


李三萬的三萬裡



辛亥革命之後,南方的革命黨與北洋軍閥袁世凱和談成功,孫中山辭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務,其大總統的職務由北洋軍閥袁世凱擔任。這個時候南方諸事未定,黃興留負責整編南方各省軍隊。 當時留守南京的黃興手握30萬重兵,實權遠遠勝於臨時政府陸軍總長一職, 若是爭權奪利,熱衷名利之輩,完全可以以此為憑藉,打造一支完全忠於自己的“黃家軍”,在亂世安身立命裹挾天下。當時很多抱有雄心壯志因臨時政府解散而淪落的軍官,前來投靠黃興“黃二哥”,企圖討要一官半職,在他手下效力。 不過黃興認為既然與北方軍已經達成和談,南方革命軍實際上已經沒了用武之地,所以於公於私遣散大部隊都勢在必行,於是對於那些前來投奔的軍官士兵,他公開登報發表聲明,無職可給。 當時要遣散大部分的革命軍,黃興面臨最大的難處就是沒有錢,袁世凱雖然希望他能夠迅速遣散革命軍,以免自己的統治受到威脅,但是發給黃興的電報確實一味地哭窮,意思也就是不想給錢,讓黃興自己想辦法處理。



黃興此人論身先士卒、奔走殺敵,那絕對是一名行家裡人,但是涉及到錢糧方面的問題,他可就是兩眼一抹黑了,更何況當時的中華民國根本就沒有錢。黃興想來想去只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希望北京政府代借外債,另一個就是國民捐。這兩個辦法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是在一時之間能處理的。 就當黃興在上海募捐無門的時候,南京城內的部分士兵發生了譁變,得知消息後黃興迅速連夜返回南京,火車到達南京的時候天色已亮,兵變也被以十分殘酷部隊鎮壓了下去。目睹兵變慘狀的黃興十分痛心,在上海募捐無多,只好致電北京政府,當時負責內閣的唐紹儀,雖十分盡力卻也拿不出多少款項。 沒有辦法黃興之後以“愛國”之名號召,希望軍人自動離職,共濟時艱。黃興本人也以身作則,不顧同盟會內部的反對,向袁世凱辭去留守之職。經過黃興的百般努力,軍隊的遣散工作終於差不多完成了,心力憔悴的黃興也悄然離開上海。 卸任後的黃興如釋重負,並於同年10月返回了湖南老家, 黃興自解兵權,縱然為天下做了表率,但是史家公論卻不承認他此舉是苦心孤詣、高風亮節。他的這一舉動備受黨內少壯派的批評與非議,認為他是推卸責任,置革命重擔而不顧。在他解職之前革命黨大佬譚人鳳特地趕到南京,勸他不要離職,要為革命積蓄力量,不能為了一個功成身退的虛名,而置大好局面不顧。


我是汽車fans


主要的是孫中山背叛了當初的盟約,黃陶兩人都極力反對,但陶成章被孫中山所派的蔣介石暗殺了,而黃興年齡大了又不想再起內亂,只好說孫文負我而亡。孫文及其蔣介石為了篡改歷史,只有拋棄黃宋陶了


歪歪茵茵T


在辛亥革命的過程中,黃興是一個不可忽略的重要人物,甚至可以這樣講,沒有黃興,就沒有最終的革命的成功,在革命黨的陣營裡面,黃興是一度與孫中山齊名的人物,不過因為後來的歷史的演變,黃興的地位逐漸下降,孫中山的地位逐漸上升。在辛亥鼎革之際,黃興也曾經是在政壇上有舉足輕重影響力的大人物,但是此後幾年影響力就逐漸下降了。

那麼黃興是怎樣逐漸脫離政治中心的呢?

武昌起義爆發後,孫中山尚在國外,此後到武漢協助指揮民軍作戰的是黃興,雖然沒有打什麼出色的仗,但是黃興的確還是衝在了第一線。

在南京臨時政府選舉臨時大總統的時候,黃興也得了一票,雖然這一票至今不知道是哪個省的代表投的,但是的確足見黃興當時的影響力。黃興在南京臨時政府內部是任陸軍總長,當時各地發往南京臨時政府的電報一般都會將孫、黃二人並列,黃興也是實際上的南京臨時政府二號人物。南京臨時政府解散後,黃興任南京留守處司令,負責南方的革命軍的遣散與整編。後來與孫中山一道入京,成為新聞追逐的人物。

1913年宋教仁被刺後,孫中山主張武力解決,而黃興則主張在體制內解決,這是孫、黃之間第一次發生比較大的矛盾。二次革命失敗後,孫、黃流亡日本。

在日本期間,孫中山組織了帶有濃厚會黨色彩的中華革命黨,黃興表示反對,在與孫中山辯論了一段時間後,就與孫中山斷絕了關係。後來參與了歐事研究會。

1916年黃興英年早逝,年僅42歲。


青年史學家


孫黃一文一武,是辛亥革命地位不相上下的領袖人物。孫重於思想教育工作,黃長於軍事鬥爭,武昌起義前辛亥革命的許多次武裝起義都是黃一手策劃並實施的!

兩人在內部場合政見不合,但在外部場合求同存異。黃性格耿直,思想深邃,不盲從,與孫在許多重大問題上發生嚴重矛盾,但他始終以大局為重,維護孫的最高領導權,堅決反對他的眾多追隨者以他為核心另組新黨的分裂行為!

彼此最大分歧是黃不看好蘇俄革命,反對孫"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新三民主義。這是二人徹底分道揚鑣的導火線,也是黃淡出歷史舞臺的最根本的原因!


徐之明


黃興是個真正的謙謙君子,儘管和孫中山在選旗,屢次起義時機等問題都意見不和,但最終服從大局支持孫。宋教仁遇刺案,孫堅決要武力解決,黃認為,首先民國了,有憲法有法律,應該法律解決,武力解決會破壞法制,開內戰先河,而且國民黨的力量也根本無法對抗北洋。但孫堅持,黃興也服從了。二次革命迅速失敗,孫要重組國民黨為中華革命黨,但章程儀式卻像幫會。黃興堅決拒絕,為防止黨的分裂,出走美國,回國不久病逝,自始至終沒說孫一句壞話,反而尊敬有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