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設計:百年首鋼舊廠址變身北京首鋼西十冬奧廣場!


1901年到1936年,從清末新政到民國漸成,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得到了長足發展。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上海完成《實業計劃》,系統闡述了開發中國實業的途徑、原則和計劃,提出了以國家工業化為中心推動中國經濟全面近代化的建設規劃,更是系統闡述了“實業救國”的思想和實施線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鋼鐵成為極其緊缺的戰略物資。中國國內亦掀起大辦鋼鐵實業的潮流,上海的興和鐵廠,山西的陽泉鐵廠都是這個時期興建的鍊鐵企業,首鋼的前身龍煙鐵礦也就誕生於這一時期。1914年,北洋政府農商部礦政司瑞典顧問安特生等人陸續在河北龍關、龐家堡、煙筒山勘察發現赤鐵礦床。

1919年,北洋政府投資250萬銀元,由財政部次長陸宗輿督辦籌建,成立“官商合辦龍煙鐵礦股份有限公司”。同年,成立“龍煙鐵礦股份公司石景山煉廠”,即目前北京首鋼集團的前身。 收藏這幅畫!


解放前,民國積弱,廠區管理廢弛,多年幾乎未煉出一滴鐵水;解放後,首鋼人戰天鬥地,敢為天下先,在1994年勇奪全國產鋼量佳冠,並逐漸成長為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跨國家經營的特大型企業集團,首鋼走出了一條自主創新不斷奮進的民族工業振興之路。

2016年3月,北京市政府確定2022年冬奧會辦公園區選址落戶百年首鋼,西十冬奧廣場由此誕生。冬奧廣場選址位於首鋼舊廠址的西北角,地處永定河石景山以東、阜石路以南、秀池以北、北辛安路以西。項目得名於基地所在地北側的原京奉鐵路西十貨運支線,這也是首鋼在一個世紀前的建設起點。

冬奧廣場基地南側的秀池和西側的石景山山體及永定河生態綠廊,為項目帶來了絕佳的外部山水自然環境。而與之對應的則是基地內部的筒倉、料倉、供料通廊、轉運站及供水泵站的密集佈局,它是園區一號、三號鍊鐵高爐鍊鐵工藝的複雜巨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一密集供料區的轉運站、料倉、筒倉和泵站等十個工業遺存,正籍由冬奧的強大助推,被改造為集辦公、會議、展示和配套休閒於一體的綜合園區。

在城市產業結構調整驅動下轉移產能後,將老工業區改造為冬奧辦公園區,不僅是局部應激性改變園區停產後蕭瑟的現狀,更是希望這座承載了北京百年民族工業夢想的十里鋼城能夠以此為契機鳳凰涅磐,為非首都核心功能外遷後工業轉型帶來的社會問題尋找出路。

面對厚重的歷史,對基地保持足夠的敬畏理應是最樸素的出發點。設計希望通過“忠實的保留”和“謹慎的加建”將工業遺存變成嶄新的辦公園區,賦予老舊的建構築物第二次生命。

要想保留原有遺存的混凝土和鋼框架,就必須不破壞其自身的結構強度。設計把原有結構空間作為主要功能空間使用,而把樓電梯間外置,這樣既不打穿原有樓板,又通過加建補強了原結構剛度。

同時,通過碳纖維、鋼板和阻尼抗震撐等手段對原有主體結構加固以適應新的功能需求,類似結構構建也作為了建築立面核心表現的元素。輕質的石英板材和穿孔鋁板的使用也契合了改造建築嚴控外牆材料容重的原則,避免給原有結構帶來過大結構負荷。

基地西側石景山和南側秀池水體為項目在擁有強烈工業感的同時,設計在150米長的原有聯合泵站構築物改造中,打破“封閉大牆”,植入開放式景觀廊道、主入口通廊和公共空間,讓園區內外景觀能積極對話。基地內15棵被定點保留的大樹,也成為了石景山景區向園區內部綠色滲透的最佳綠色橋樑。

設計師為園區設置了一條穿行於建築之間和屋面的室外樓梯+棧橋的步行系統,這為整個建築群在保持工業遺存原真性的同時疊加了園林化特質。整組建築就是一個立體的工業園林,步移景異間,傳遞出一種中國特有的空間動態閱讀方式。


作為一、三號高爐的主要供料區,區域內原有料倉、轉運站和皮帶通廊等工業遺存都是完全依據生產的工藝流程而佈局的,缺少城市空間的秩序感,巨型工業尺度也讓人缺乏親近和安全感。

設計在幾十乃至上百米的工業尺度和精巧的人體工程學尺度之間植入了一到兩層的中尺度新建築,鏽蝕耐候鋼門頭、玻璃門廳和邊庭、遮陽棚架等建構築物盡力彌合了原有大與小尺度的差異。

保留的鍋爐房小水塔改造的特色奧運展廳和幹法除塵器前壓差發電室改造的咖啡廳等一系列和人性尺度相關的小尺度建築也為園區塑造細膩豐富的尺度關係增添了精彩的亮色。

建築師:築境設計 地址:北京石景山區首鋼廠區北區 設計單位:築境設計、首鋼國際工程公司 來源:archdail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