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菜地求學的掛冠隱士

“神武掛冠”的主演陶弘景對科學熱愛執著,菜地求學就是最好的例子。

公元492年的一天中午,南齊國都建康(今南京)城裡,一位儒冠綸巾的中年官員徘徊在皇宮西首的神武門前,臉上寫滿焦慮。散朝還沒多久,可文武百官們已經忙著回家抱孩子了。中年官員沒成家,他此刻內心百味雜陳。一方面,他也想立功揚名,光耀門楣;另一方面,經歷齊代劉宋,他見過太多的宮廷鬥爭、爾虞我詐,心裡無比悲涼。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他不由吟起前代詩人陶淵明的詩句。對於這位同宗,他無比敬佩;對那種放歸自然的心態,他又是那麼神往。一貫賞識自己的蕭衍雖然前途無量,但也並非一朝一夕能成功,今年已經36歲了,難道就這麼等下去?自己沉溺於世間俗務,何時才能像葛洪老先生一樣遨遊九州呢?何時才能去會稽大洪山向慧明隱士學習醫術呢?


陶弘景:菜地求學的掛冠隱士


山中宰相陶弘景(戴敦邦國畫)

想到這裡,中年官員毅然脫去朝服,摘去官帽,隨手掛在神武門的門釘上,瀟瀟灑灑揚長而去。此後一年多,他先到浙江拜訪了慧明禪師,接著到餘姚太平山求見了隱士杜京廣,再到始寧拜會了法師鍾義山;

這便是典故“神武掛冠”的由來,這個成語通常表示看破紅塵,選擇世外隱居。這位時任左衛殿中將軍的官員叫陶弘景。陶弘景出身江東名門,自幼聰明無比,10歲開始讀葛洪的《神仙傳》,20歲擅長琴棋書畫,通曉朱子百家,更對兵學、天文、曆法非常熟悉,是杜預之後又一不折不扣的“武庫”。他不迷信古書,愛思考,喜鑽研,有種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勁頭。菜地求學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南北朝以前,人們認為蜾蠃(guǒ luǒ,一種細腰的蜜蜂)不會生兒子,它們有一個絕招:就是將螟蛉(一種綠色小蟲,屬於夜蛾科)銜回窩裡養大作為自己的兒子,於是把養子稱為螟蛉之子。一日,陶弘景看《詩經小宛》時,讀到一句“螟蛉有子,蜾蠃負(抱)之”,他感到奇怪:為什麼這蜾蠃專幹這種缺德事?世上難道真有這種不要臉的動物?接著,他想起小時候先生講過的一個故事。話說三國時期初期,蜀漢勇將關羽被困麥城時,曾派人向侄兒劉封求救。猛將孟達在一旁讒言道,關羽曾多次向先主劉備說,劉封乃是螟蛉之子,不可盡信,封地也不能太好。劉封聽得火冒三丈,特別是“螟蛉”二字,多麼刺耳呀;於是他來個“拖”字訣,最終沒有出兵,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二叔被東吳孫權所擒殺。劉封最後也沒好下場:在諸葛亮的安排下,劉備藉故把這個不識大體的螟蛉之子斬首示眾。


陶弘景:菜地求學的掛冠隱士


蜾蠃“抱”起一條青蟲(網絡圖)

陶弘景又花幾天時間翻閱了其它資料,奇怪的是,上面說的與《詩經》大致相同:蜾蠃只有雌沒有雄,喜歡“搶兒子”。看來這些書都是你抄我抄大家抄,天下書籍一大抄。“紙上學來終覺淺,盡信書還不如無書,我要去現場看看。”想到這裡,陶弘景扔掉書本,獨自來到院子裡,爬在菜地上找蜾蠃。經過幾個時辰的努力,他發現一窩正在忙碌的蜾蠃。按捺住內心的驚喜,陶弘景屏息凝視,仔細用肉眼觀察這種小動物是不是真在幹缺德事。約兩個時辰後,終於真相大白:原來,蜾蠃雌雄俱全。雌蜾蠃先用螯針把螟蛉刺暈,再把產卵器刺入螟蛉體內產卵。螟蛉不是義子,而是被用作蜾蠃後代的食物。“哦!”青年陶弘景站起來,伸伸懶腰,露出滿意的笑容。

從此,他養成凡事深入一線,不可盲目跟風的習慣。陶弘景60歲時完成的《本草經集註》就是最好的例子。此書在藥學名著《神龍本草經》365種藥物的基礎上又加入了365種藥物,合計730種,並按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等七類進行劃分。對於這730味藥,陶弘景均一一進行考察,絕不做信手拈來或照抄藥書的事兒。值得一提的是,經過鑑定,他把《神龍本草經》中像長卿、屈草、本青等雖有藥名但無藥效的藥材重新歸為一類,即“有名未用類”,讓它們再沒機會“掛羊頭賣狗肉”。從另一方面講,這些都是“菜地求學”的功勞

注: 蜾蠃(guǒ luǒ ),屬昆蟲綱,胡蜂科,又名土蜂、蠮螉、細腰蜂。它長得象蜜蜂,但是比蜜蜂小得多。頭部球形,觸角細長,複眼卵形,有單眼三個。腹部七節,腰細。


陶弘景:菜地求學的掛冠隱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