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壯麗的一幕,有過六次東渡,最後雙目失明

(贊鑑真)這首詩是作者在1963年為紀念鑑真大師逝世1200週年而寫。當時鑑真紀念委員會決定在黃泗浦口(今廣東肇慶境內)設石質經幢一座,以志紀念,黃泗浦是鑑真大師第六次東渡日本成功啟航處。郭沫若當時題了一首七絕詩來頌揚鑑真,現書寫在東渡苑東側的碑亭中。鑑真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一位值得紀念的人物。鑑真東渡,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壯麗的一幕。

學識淵博,鑑真(688~763),我國唐代赴日傳法的著名高僧,日本常稱其為“過海大師”“唐大和尚”。俗姓淳于,武后垂拱四年(688)出生在揚州江陽縣(今江蘇揚州市)一個篤信佛教的家庭。14歲在揚州大雲寺出家為沙彌(童僧),師從智滿禪師。18歲時受菩薩戒,法名鑑真。20歲時,鑑真託缽北上遠遊洛陽、長安,並在長安的實際寺從弘景大師受具足戒。他還從名師攻讀佛教經典,研討佛學。鑑真不但精通行教,而且精通化教(三藏中《經》《論》屬於化教,《律》屬於行教)。當他從長安回到揚州時,已是一個造詣很高的佛學大師了。他在故鄉揚州修建崇福寺、奉法寺,造塔塑像,並在揚州的大明寺講經佈道,很快成為江淮地區知名的“授戒大師”,授戒弟子多達四萬多人。

他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壯麗的一幕,有過六次東渡,最後雙目失明

鑑真

六次東渡,當時,日本天皇出於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大力興建佛寺,推廣佛教。但是由於沒有制定僧侶應該遵守的清規戒律,佛教徒中存在放任自流的現象。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隨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團來唐的留學僧——榮叡、普照,決定請鑑真東渡日本進行傳戒,兩人於天寶元年(742)專程來到揚州邀請鑑真。鑑真認為向外弘布佛法,是一個虔誠佛教信徒應盡的義務,就答應了他們的請求。在他的感召下,他的數十名弟子也決定和他一起去日本。他們以海路參拜天台山國清寺為藉口,打造船隻,購買物品,卻被人誣告欲勾結海寇為亂,遭到官府的搜查和拘留,船隻也被沒收,第一次東渡失敗。第二次他們購買了軍船,總算出行成功,但剛出長江口就遇到了暴風雨,船隻被損壞,東渡再次失敗。船隻修好後,鑑真第三次揚帆出海,結果船又在舟山海面觸礁遇險,幸運的是鑑真被當地人救上岸。

他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壯麗的一幕,有過六次東渡,最後雙目失明

天台山國清寺

唐玄宗天寶三年,第四次東渡。這一次鑑真決定與弟子分頭出行,在福州會合,再一起出海。但是弟子們擔心鑑真隻身涉海冒險,於是上書請求當地政府阻止,這樣,鑑真又被強行送回了揚州。唐玄宗天寶七載,61歲的鑑真第五次東渡。乘船剛出海,就遇到暴風,船隻被吹到南海,他們在海南西南部登陸後,又開始了長途跋涉的返回之旅。鑑真因頻經炎熱,身毒入眼,雙目失明。天寶十三載,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團要回國,歸國前再一次面謁鑑真,邀請赴日。鑑真搭乘遣唐使的船隊,終於到達了日本首都奈良,受到了熱烈歡迎,當時鑑真已是一位66歲雙目失明的老人。

他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壯麗的一幕,有過六次東渡,最後雙目失明

唐玄宗

日本生活,在日本,鑑真被尊為“傳燈大法師”,為天皇、皇后、皇太子等授菩薩戒。並在日本的東大寺設立戒壇院,為眾多日本僧人重新授戒,建立了日本完整的授戒制度和禮儀,成為日本律宗的開山祖師。他對日本天台宗的興起也有一定影響。鑑真在雙目失明的情況下,憑著驚人的記憶力,對傳入日本的佛教經典進行了校訂工作。日本天平寶字三年(759),在鑑真的指導下,日本營建了唐招提寺。唐招提寺內的金堂和當時塑造的許多佛像,迄今尚存,被日本人民視作國寶。鑑真還將乾漆夾紵像的造像技法傳到日本,唐招提寺中的佛像就是運用這種技法。

他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壯麗的一幕,有過六次東渡,最後雙目失明

唐招提寺

鑑真著有《鑑真上人秘方》,他還曾醫好了日本聖武天皇皇后的疑難雜症。他在日本傳授藥物的鑑別和炮製方法,據說他曾經用鼻嗅的方法將日本正倉院收藏的藥物一一加以鑑別,並說明了它們的不同用途。所以14世紀以前,日本醫道把鑑真奉為始祖,奉祀鑑真遺像。德川時期以前,日本藥袋上還貼著鑑真的肖像。

日本天平寶字七年,即唐廣德元年(763),鑑真大師長眠在東瀛的土地上,日本僧侶界同聲悼念。次年,日本專門派遣使者回到唐朝揚州,向朝廷及諸寺院通報了鑑真去世的消息,揚州所有寺院及其僧眾都身穿喪服,面東三日,以誌哀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