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行漸遠的贛南油茶香,於都老家記憶中的味道


漸行漸遠的贛南油茶香,于都老家記憶中的味道


在贛南西部山區,山茶油(也稱木子油、木油)似金子般珍貴,因為來之不易。木子油的收成,看老天爺的臉色,大小年差別很大。“櫻桃好吃樹難栽”,木子樹看似野生好養,實則不然,莊稼人方能真正體會個中艱辛。

漸行漸遠的贛南油茶香,于都老家記憶中的味道


那個時候我們村每戶人家到了十月份的時候就會上山去採摘“木子”,就是圖片上的這種果子。採回來之後會晾曬一段時間,待果殼都裂開時將裡面的木子取出榨油。

漸行漸遠的贛南油茶香,于都老家記憶中的味道

家家戶戶把摘回來的“木子桃”(油茶果,俗稱木子桃)堆積在家中的數個角落,堆成了一座座小山,爾後只要天氣好都拿出來晾曬,直至整個木子桃綻開露出烏黑的木子仁。接下來就是“揀木子”了,把殼、仁分揀出來,

收成好時光揀木子就得費好長一段時間。揀出來的木子仁還得放在太陽下暴曬,儘可能多地去除水份。

漸行漸遠的贛南油茶香,于都老家記憶中的味道


事實上,光太陽曬還是不夠。木子仁到了油槽坊後,還要在烘炕上烤上一段時間,徹底把水份蒸發出來。

烘乾之後的木子仁下一道工序是碾碎,古法榨油是用水車帶動碾輪,碾好以後裝入一個大木橧中,放柴火加熱蒸熟,蒸熟後趁熱趕緊製作麩餅(用兩個鐵圈做框,下面墊著稻草編織的網格),蒸熟後的木子在倒入鐵圈做麩餅的時候,頓時能聞到陣陣撲鼻的清香。麩餅做好以後,也就意味著進入最後一個環節——榨油。

漸行漸遠的贛南油茶香,于都老家記憶中的味道


古法榨油是將麩餅放入到那株碩大的老樟樹的肚腩中,頂邊放上鐵板,加以大小不同的鐵尖,二三個壯漢掄動撞柱,在重力的擠壓下,滿屋飄香的木子油爭相流入到老樟樹的溝槽中……老輩人說,較之現在的機械榨油,古法榨油的出油率更高。

漸行漸遠的贛南油茶香,于都老家記憶中的味道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嚴湖有二個古法榨油坊,依地勢高低人們分別將它們命名為“上油槽”和“下油槽”。如今,時過境遷,喧囂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幾畦零星的菜地,瘋長的野草……

那飄逸著浪花四濺的水車,生生不息的碾輪,永久地定格在人們的記憶中,成了幾代人揮之不去的濃濃鄉愁。水車、碾輪、撞柱,甚至那些異口同聲的吆喝聲,記載了一個時代的農業生產方式,也見證了我們似水般天真的童年。

漸行漸遠的贛南油茶香,于都老家記憶中的味道


榨乾了油的木子麩,用處多多。過去沒有化工洗滌用品的時候,人們就用麩餅洗衣服;女人們用麩餅煮水,洗頭髮,雖然沒有現代洗髮水的濃濃的香味,但也避免了化學成分的潛在傷害;用加熱搗碎的麩末,撒在河溪裡捕魚蝦,效果好又不汙染水源——魚蝦經過短暫的失去知覺後,很快就可以活過來,這是最環保的捕魚方式。

漸行漸遠的贛南油茶香,于都老家記憶中的味道


曬乾的茶泡有藥用價值,可以治療小兒腹瀉;木子樹的枝幹是人們用來做各種刀具手柄的好材料。木子樹一身都是寶,那是大自然對人類的饋贈,雙贏,就體現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上。

漂泊異鄉的遊子,每年過完春節來到打拼的城市,總要帶上幾斤木子油。那幾斤油,捨不得吃,總想發揮它最大的作用。木子油對燒傷燙傷、蚊蟲叮咬有神奇的療效。

漸行漸遠的贛南油茶香,于都老家記憶中的味道


偶爾用木子油燒個菜,那天然的清香,是超市裡買的油所不能比擬的,那是浸透了紅土地山水的味道,那是難以割捨的老家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