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三則新聞,讓我看懂了最爲真實的中國

最近的三則新聞,讓我看懂了最為真實的中國

最近的三則新聞,讓我看懂了最為真實的中國

三則新聞,一個主題。

看似毫無瓜葛,實則殊途同歸。

互為因果的三者,正在神州大地聯袂上演著一出離奇浮世繪。

最近的三則新聞,讓我看懂了最為真實的中國

一:國家鼓勵生育

從上個世紀80年代的“晚婚 晚育 少生 優生”,到如今的“全面二孩 放開生育”,國情變換下,人口政策亦在隨之轉向,這已是不言而喻的事實。

從遼寧打響鼓勵生育的第一槍那一刻起,神州大地的鼓勵生育大戲便已經拉開了序幕;遼寧之後,上頭出手,人民日報發佈評論員文章,正式給生娃定性——是家事更是國事;巨輪突然轉向,專家自然要慢跑跟進,振臂高呼道:設立工資基金!這振聾發聵的言語無疑令他們多形象更加光輝燦爛。

於是乎,迷茫的我們,迎來了新的擔當——生 娃!

最近的三則新聞,讓我看懂了最為真實的中國

政治的側面是經濟,所以它轉個身,往往就成了經濟使命。幾十年的中國人口史,書寫的其實是一部經濟史。

前三十年,在“人多力量大”的指導思想下,中國人口總數的迅速上升,龐大的勞動力資源促使社會主義工業化迅速步入正軌,新中國第一次嚐到了人口紅利的甜頭;

甜頭固然令人沉醉,但茨威格說過: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其實都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聰明的國人,對這一點顯然是深有體會,尤其當時還是物資匱乏的年代;於是,為了防止人口數量過多,影響國家財富的積累,獨生子女四個大字第一次出現在華夏大地。

時間兜兜轉轉幾十年,預想中的危機還沒到,反倒是老齡化社會不請自來。

劉易斯拐點日益臨近,龐大的養老壓力令人頭疼,養老壓力大其實事還算小,事大的是中國賴以自豪的人口規模效應沒了,當勞動力供應需求無法滿足多餘的資本時,毫無疑問,資本的邊際遞減效應會開始展現。

換而言之,賺錢的能力會越來越弱。

一變是花錢的缺口越來越大;一邊是賺錢的能力越來越差;開源節流都迎來挑戰。

於是乎,從上至下,苦口婆心的催生方式,告訴了迷茫中的國人:生娃,真的不僅是家事更是國事。

最近的三則新聞,讓我看懂了最為真實的中國

二:上頭鬆綁,下頭捆綁

事實上,除了國家層面要人口來發展經濟,地方層面同樣也需要。

7月份,河南東部小城拓城縣召開了一次常規會議,開會嘛,大家都很清楚,就是確定工作目標。

拓城的這次撫養費徵收工作會議,工作目標很明確——“三孩及以上家庭”為本輪撫養費徵收對象;至於額度嘛,“夫妻雙方上一年度純收入三倍”而已。

所謂撫養費,官方給出的解釋的是:指為調節自然資源的利用和保護環境,適當補償政府的公共社會事業投入的經費,而對不符合法定條件生育子女的公民徵收的費用。

徵收撫養費來補償公共社會事業的,不止於河南拓城;根據資料顯示,今年以來,通道縣萬佛山鎮、博興縣興福鎮、漣源市楊市鎮、德安縣塘山鄉等多地基層政府都在加大宣傳,加大撫養費徵收力度。

另外,自二孩政策開放以來,全國30個省份修改了計生條例,其中20餘省份明確了社會撫養費的徵收標準。

上邊是國家和磚家盡心盡力呼籲“為國生娃”,下邊是基層政府為徵收社會撫養費來“獎勵二胎 懲罰三胎”;上頭要鬆綁,下頭要捆綁。

這看似不可思議的一幕,現如今卻魔幻般的存在於神州大地,還順帶重新定義了什麼叫“殊途同歸”,不可謂之不神奇。

最近的三則新聞,讓我看懂了最為真實的中國

三:結婚率連降四年

當大王、小王你方唱罷我登場之時,本應成為主角的吃瓜群眾,莫名奇妙成了觀眾,但儘管如此,現實數據還是替他們念出了旁白。

幾天前的數據現實:自2014年以來,中國人結婚率已經連續四年下降,2017年成為了降幅最大的一年。據說,現在中國的單身人口已經接近兩億,江蘇的平均結婚年齡更是來到了34歲。

有趣的是,結婚的生意越來越少,離婚的買賣反倒日益興隆。

當然,這也不能怪他們,畢竟結婚也好,離婚也罷,大家不過都是困於房事而已。離婚的多半是為了買房,不結婚的多半是買不起房。

當婚都不結還加快離婚時,又何談為國生娃?很明顯,這一屆吃瓜群眾不行啊……

言歸正傳,正如文章開頭所說,上述三則新 聞之間,看似看似毫無瓜葛,實則殊途同歸——它們的出發點都是保障自身的奶酪。

這場生育大戲,本質上就是一次博弈,有的要把蛋糕做大,但要做到這一點它必須依靠別人的幫助;有的則根本不考慮蛋糕有多大,它只是不想失去現在的蛋糕;還有的能幫助把蛋糕做大,但他要求吃到更多的蛋糕。

這一幕,看上去是那麼的詼諧,卻又是那麼的實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