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敢攻打整个东南亚,为何不敢攻击印度?

孙华艺


这个问题真是问得好尴尬,因为问题本身就有错误。建议悟空问题最好对问题进行人工审核,不然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本身就有问题的问题”。

话说,大家为什么会有日本没有进攻印度的错觉?

笔者仔细想了想,估计是因为1942年发生在缅甸的那场战争。

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被卷入战团,这场战争战争扩大了。美国为了帮助中国共同对付日本,开始加大对中国的援助。但是,由于中国几乎丧失了所有的对外海港,无法从海上接收来自美国的援助。无奈之下,美国只能把援华物资用船运到缅甸,然后通过滇缅公路运到中国云南。这条路几乎成了中国接受外援的唯一通道,被称为中国的生命线。

日本为了断绝滇缅公路这条中国唯一的生命线,发起了缅甸战役,以4个师团的兵力攻击缅甸。4个日军师团已经远远超过驻缅甸的英军,所以英国向中国求援,催生了著名的中国远征军。蒋介石派出3个军(第5军、6军、66军),以罗卓英为总司令,杜聿明为前敌总指挥,开赴缅甸作战,配合英军,抵抗来犯日军,保障中国生命线的畅通。

可是,缅甸虽然对中国至关重要,但在英国眼里没那么重要,他们更在乎女皇王冠上的明珠——印度。所以,英国军队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真要守住缅甸,他们请求中国军队加入缅甸战场真正的用意,不过是利用中国军队暂时挡住日军,这样英国人就能把更多的军队和物资撤到印度,去保卫其女皇王冠上的明珠。

在这种状况下,无论中国军队有多英勇,都不可能取得最后胜利,于是有了远征军的惨败。除了孙立人师撤到印度,其他几万大军被逼走上野人山,伤亡惨重。正因为中国军队的顽强,使得部分英军得以安全撤到印度。

1942年5月底,幸存的英军大部撤至印度境内的英帕尔城区。日本尽管占尽优势,但也因为兵力不足,加上需要消化已经获得的战果,所以停了下来,并未继续进攻印度,这给英国人一个喘息之机。这可能就是提问者想问的——为什么缅甸战役以后,日本没有趁虚而入,继续进攻印度。

日本自始至终没有攻击印度吗?

非也,当时攻下缅甸之后未继续进攻印度只是暂时而已。两年后,日本进攻印度了。

1944年1月7日,日本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企图占领印度的英帕尔和科希马等要地,进而控制整个东印度地区。负责进攻的为日本第15军,指挥官是牟田口廉也,所部下辖第15、31、33师团。英军驻守英帕尔和科希马等地区的是斯利姆将军,所部为第14集团军,下辖第4、15、33军。

这场战役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日军失败的结局

为什么这么说?

日军的后勤保障太糟糕了。

第15军担任进攻任务,结果直到向部队下达展开命令,原定的后勤保障计划才完成了18%。部队出击时,只携带了1-2周口粮、1.5-2个基数的弹药,2万余匹马、牛和象,数千只山羊。日军计划用这些牲畜驮运物资并兼作食用,估计可支持一个月。

一个月之后咋整?

日军很自信,而且之后的后勤保障好办——只要尽快打下英帕尔就行了,因为可以抢英国人仓库里的物资,不用自己携带。

可惜,日军的算盘完全打错。1944年的英军已经不是两年前那支见到日军就逃的英军。日军在英帕尔遇到了顽强的抵抗,双方陷入僵持,物资不足的问题就开始严重困扰日军。英帕尔会战,被西方和日本的军史学家评价为日本历史上在陆战中遭到最惨重失败的一次战役。日军发动进攻时,约有10万人,战役结束时,5.3万多人在战斗中死亡或失踪,却没有达到目的,而是败退回进攻的出发地。日本这次进攻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忽略了后勤保障,二是对英军的顽强估计不足。这次会战失败,使日本企图进攻印度的计划,全面破产。

很显然,日本并不是没有攻击印度,只是在缅甸战役后暂时没有继续进攻印度而已。1944年,日军进攻了印度,结果却惨败。

1. 邓贤:《大国之魂》

2. 胡烨:《浴血雨林:英帕尔战役》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有网友问:日本敢攻打整个东南亚,为何不敢攻击印度?日军其实是进攻了印度的。但是,1944年日本的海上运输线已经完全被美军切断,这次被称为英帕尔战役的结果,也就成为了日军的一个噩梦。

英国国立军人博物馆展开过一项民众调查,在英伦三岛人们的心中,到底哪一场战役才是他们“最伟大的战役”? 这项殊荣既不属于击败拿破仑的滑铁卢战役,也不属于二战转折点诺曼底战役,摘冠的是默默无闻的“英帕尔-科希马战役”。

在1944年3月,日军第15,31,33师团联手向印度发动了进攻战役。但是,日本却无法提供足够的后勤部队和汽车部队,因为汽车部队大部分都在我国,还有日本本土。而现在海上运输已经不再安全。

因此,日军就只能自己背着2个星期的弹药和口粮向在印度的英军发动进攻。希望可以通过缴获从英国人那里得到急需的武器弹药和粮食。

在美国2万架次的战机和运输机支援下,英军士兵供应十分充足,甚至有热咖啡喝、有干净的衬衣换。不仅空运走了5万非战斗人员和伤员,还空运来了新的战斗部队。15万英印军占据了决定的优势地位。

日军拿着2个星期的弹药和粮食打了3个月以后,发现已经完全打不动了。口粮从出发时的6两降到4两、3两、1.5两,甚至0.3两,战斗力大为下降。有3万多名士兵染上了伤寒、疟疾、痢疾、霍乱、流感等丛林病。

可是又不想撤退,就死守在哪里,到了1944年7月,日军开始撤退了,一直到1944年9月整个英帕尔战役结束,日军死亡5.5万人,其中战斗死亡32000人,其他都是病饿死。英印军损失24000人。


深度军事


命题有误。日本攻击了印度,不过因为“鬼畜牟田口”的狂妄无能,在英帕尔战役被英军反击惨败。

印度是“日不落帝国”在亚洲乃至全球最大的殖民地,它属于南亚次大陆,不属于东南亚。

从长远战略来看,日本要称霸亚洲,势必要进攻印度,但由于已经同时和中国、美国两个大国开战,日军根本没有军力去攻打印度,再开辟一个大战场。

但到了二战后期,形势发生变化。

一方面,纳粹德国在欧洲和北非战场形势不利,搞笑盟友意大利不堪大用,希特勒只好让好基友日本向印度进攻,吸引英国和美国兵力(印度是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缓解自身压力。

另一方面,日军也需要进攻印度,切断中印公路,改善其在缅甸的防御态势。

既是一举两得,日军决定进攻印度,目标英帕尔。

参战日军是南方面军第15军,下辖第15、第31、第33师团,共8.5万人,司令为牟田口廉也中将。

牟田口廉也,1937年“七七事变”时,担任侵华日军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联队长,7月7日当天,正是他亲自下令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开火,并炮轰宛平城,成为“七七事变”罪魁祸首。

1944年3月,牟田指挥3个主力师团先后越过钦敦江,投入进攻。

这是一场从开始就注定的惨败,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日军准备严重不足。

日军高层并没有充分评估驻印英军的实力,因此发动此次印度作战的决策过程十分仓促。日本大本营、南方军都是只下了进攻命令,却没有对前线给予任何实质性的战役指导,任凭牟田率领1个军盲目作战,似乎大家都对这场战役不看好,能躲多远就多远。

第15军第31师团师团长佐藤抱怨说:“如此大规模的作战至少应当由大本营立案,在南方军的指导下,由缅甸方面军来具体实行,而仅让一个军司令官来担当如此重任……更何况在最后的紧要关头,方面军也罢,南方军也罢,没有派出一名参谋前来助战,反倒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躲得远远的。”

二是后勤保障严重缺乏。

在东南亚作战的日军,后勤保障主要依靠海军,但日本海军早被美国海军吃死,根本没办法从海上运输物资;进攻印度的日军只能靠自己保障后勤,于是在开战之初,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奇葩场景:日军赶着作为肉食给养品的大批活牛、活羊,行走在崇山峻岭和热带丛林中。

但即便是这些补给,也被美国空军一路轰炸,给打的七零八落。

三是指挥官狂妄无能。

这个牟田口缺乏指挥才能,偏偏又狂妄自负。在讨论作战计时,牟田口说道:

“关于此次作战,我们已经详细地讨论过各个细节,并全部解决了。因此,成功应该是显而易见的。”

牟田口的参谋长以后勤为理由,反对发动此次作战,牟田口不为所动,回答道:

“没有补给,就不能打仗?那怎么能行!日本军队能够忍受任何艰难困苦。粮食可以从敌人那里夺取。”

刚一踏上印度的土地,牟田口又得意忘形地狂妄宣称:

“陆军现已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肯定胜利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但战事发展与其美好愿望背道而驰。

日军缺乏给养,加上长途行军,尽显疲态,只是赶到英帕尔前沿,无力发动猛攻,驻印英军则深知英帕尔重要性,与日军浴血奋战。

随着雨季到来,缺衣少食的日军感染了疟疾、痢疾、霍乱、伤寒等疾病,由于没有医疗器械和药物,只能眼睁睁看着士兵不断死亡,战斗力大幅削减,英军趁机反击,日军伤亡惨重。

疲惫的日军第31师团没有吃的,没有枪弹,只好撤退。

牟田口得知此事,大为恼火,慷慨激昂地发表了堪称“疯狗精神”的一番言论:

“诸位,佐藤师团长违背军令,擅自抛弃了科希马战线。因为没有食物无法战斗,就擅自撤退。这样的人还能称之为“皇军”么?“皇军”即便没有了食物,也必须继续战斗的。没有武器弹药和食物就不能打仗?这决不能成为正当的理由!……没有子弹的话,不是还有刺刀么?没有刺刀的话,还有拳头呢。没有拳头的话,可以用脚踢的。就算这些都没了,不是还可以用牙齿咬么?……不要忘记日本男子应该有的大和魂!日本是神州,神灵必定会保佑我们的……”

不管牟田口如何“使用精神胜利法”,日军也不是铁打的,美英印联军和中国远征军发动大反击,打得日军落花流水,损兵折将,几个月的雨季大溃败中,牟田口的15军损失殆尽。

日军大本营对此十分恼火,但又无可奈何,只得在7月10日下令停止英帕尔战役。

此役,英印军伤亡1.6万人,日军伤亡6.5万人,堪称日本陆军史上最惨痛的失利。日本军方对此次战役的总结是“缅甸战局以悲剧性的英帕尔战役为转折,走向全盘崩溃的命运。”

从此以后,日军在亚洲太平洋战场全面转入防御态势,节节败退,更不可能再对印度发动进攻。


帕尔战役的惨败,固然有日军大本营仓促出兵,准备和指导不足的问题,但牟田口的狂妄无知难辞其咎,日军上下一致认为,他对自己人的伤害比敌军更可怕,而盟军则因他受惠良多,于是给他取了一个外号叫“鬼畜牟田口”,而他指挥的英帕尔战役在日本则成为“有勇无谋”的代名词。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二战期间,嚣张的小日本几乎侵略了整个东南亚,甚至还将爪子伸到了美国,可是为什么却独独没有攻打印度呢?难道印度当时的军事实力强大到能够让日本都感到敬畏吗?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就一举拿下了菲律宾、新加坡、缅甸等多个地方,但是却独独漏掉了印度,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并不是印度本身有多厉害,而是因为印度背后的靠山让日本不敢招惹。


当时印度和缅甸都是英国的殖民地,日本已经占领了缅甸了,但是他并不敢把英国所有的殖民地都占领。而且日本占领了缅甸之后,刚好美国已经从珍珠港袭击中回过神来了。日本这个时候要把自己的精力放在美国身上,就无力占领印度了。而且当时日本其实是想过占领印度的,只不过最后的结果并不好,进入印度的几次试探性进攻均告失败,尤以因帕尔战役失败最为惨痛于是日本就放弃了这个念头。


还有大多数部队都深深地卷入了中国战场无法抽身。在太平洋,日本也需要保护现有的殖民地。当时,印度集中了英国在亚洲的主力军,疆域相当于整个南亚大陆的广大领土,在战略上非常广泛。如果日本出兵,必然会骑虎难下,啊三的感谢我大中华给他挡枪啊!


史林外传


了解历史的都知道,二战的时候牵扯到了六十多个国家,日本更是几乎将东南亚全部占领,可是印度在当时并没有受到伤害,日本不敢攻击印度?这完全是无稽之谈,日本在战争的时候见人就咬,就没有他们不敢干的事情,既然不去干,那肯定就是有原因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说,日本曾经制定过关于印度的计划。回顾那段历史,东南亚很多地方都是殖民地的状态,有趣的是当时日本人可是号召这些地方的人一起反抗殖民,很多国家一开始还真的把日本当成了救世主。印度在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日本人在攻占缅甸之后,想着一鼓作气去攻占印度,可是并没有尝到甜头。

几次试探性的进攻都以失败告终,有几次打的还非常惨烈,同时败的非常彻底,于是日本人打消了这个念头,实际上在日本占领缅甸的时候,已经是非常吃力,战线拉的太长,而且在当时日本人没有实力去迅速占领印度,如果要打,那肯定又是一场持久战,这个时候日本已经自顾不暇,不可能傻到再去跳进一个泥潭之中。

各国的宣战已经让其无力在去开辟一个新的战场,假如说日本真的开始进攻印度,那么恐怕他们会败的更快,所以说,日本不打印度是因为没有那个实力。不过根本原因却不是这个,打印度日本能够得到什么?这个地方啥也没有,要资源没有,要钱没有,日本人耗费大力气打下来一点好处都没有。

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利益,如果有足够的好处,日本恐怕就会不惜一切去占领,毕竟占领之后得到的资源能够让他们在这场战争中坚持的更久,所以说,日本人不去打印度不是因为不敢,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利益。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这问题问得好像在二战之中印度有能力独善其身一样,印度在二战之中也并没有多么体面,作为英国的殖民地,二战期间英国印度军和日本印度军同室操戈。敢问当时的亚洲还有哪块地皮是日本不敢碰的,他们连美国的屁股毛都敢拔了,还有什么事情是这帮军国主义疯子做不出来的。

印度日军是打过的,肯定也想过顺便将它给占领了。日本原来的计划就是打下印度,从而可以和德国在中东会师庆祝。只是几次试探性地攻击都失败了,特别是英帕尔战役,后勤工作差到前所未有,在丛林之中饿死过万日军,赶上雨季又是瘟疫爆发,风寒横行……日军输得要多惨有多惨,这得多亏了他们的鬼畜指挥官牟田口廉也。

日军最终放弃了印度原因也是比较简单的,因为日本最终想要的是石油,没有了石油,他们开辟的所有战场都将以失败告终。印度是个石油贫国,所以在日本急缺兵源的前提之下,他们还是选择了暂时不去开辟印度战场。除了石油之外,日本急需的资源比如橡胶、大米、有色金属……这些都是他们攻打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目的所在。

对于英国的殖民地,日本已经抢了缅甸在先,英国无论如何都不会将印度给丢弃,毕竟印度是英国“帝国王冠的宝石”呢,没有了印度,英国如何能再自称日不落帝国,女皇也不存在,只能称为“女王”。

所以日军如果入侵印度,得到的肯定是英军的激烈反抗。因为当时的英军已经集结了大部分的精锐部队驻扎印度,还有印度当地武装的支援,美军也插上一手,提供了运输机帮助。日军要面对的军队总和差不多是200万人左右,在这种情况之下,日本要打地处南亚次大陆的印度,这样远的补给线,要多少人多少军舰才能保障后勤补给啊。英帕尔战争已经是一个够彻底的教训了,日本伤疤还没好自然不敢忘了疼。

还有一点就是日本当时的精力有限,在中国战场已经出现了兵力不足的问题,现在又要抽出精锐对付美国,根本无力旁顾。总而言之,日本不打印度,第一是因为印度的诱惑力不大,没有他们想要的东西;第二就是因为自身的条件不足,前期试探性攻击惨败教训太过深刻,不想再贸然行动了。


木剑温不胜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不是不想进攻印度,实在是没有这个实力。

日本不是什么超级大国,仅仅是准一流的列强,国军军事、工业、农业都比较落后。

日本当时手伸的很长,已经超过它的能力。

日军不但入侵了东南亚,攻打中国大陆,还在太平洋上和美军拉锯,还要同时和苏联对峙。

1941年12月时,日本陆军的总人数达到了210万人,其中120万在中国,剩下不到100万分别部署在地域极为辽阔的东南亚和太平洋,捉襟见肘。

其中,仅仅入侵东南亚的南方军就拼凑了45万规模。但兵力完全不够用,只得最终增肌到75万。

即便如此,想要控制这么大的领土是近2亿老百姓,也是不够的。

所以,在进攻东南亚最西端的缅甸时,开始日军仅仅使用了2个师团不过5万人的兵力。

被中国远征军打的满地找牙后,日军才又增加了3个主力师团,将兵力增加到10万,将中英联军打败。

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当时缅甸面积就有70万平方公里,人口高达三千万。这区区10万日军,想要控制缅甸也很困难,根本就无力继续向西攻打印度。

当时印度面积高达4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有好几亿。日本人估算,抛去印度的英军不提,即便控制整个印度就至少需要三十万部队。

在当时,日本是绝对拿不出来这些部队的。即便部队能够拿的出,也无法保证后勤供应,还是得完蛋。

况且,印度国内情况复杂,种族、宗教、民族、种姓问题都极为严重,是个奇烂无比的烂摊子。日本人去,就首先要收拾这些残局。那么,占领印度恐怕对于日本没什么帮助,反而会背上一个大包袱。

这种情况下,日本去打印度,岂不是头被门夹了!


萨沙


二战时期,日本好像没有不敢做的事,和苏联打过,和美国打过,英国法国的殖民地都占了,说日本不敢打印度其实是不对的,日本不打印度的原因不是不敢,而是不想,也没有能力了,而且打印度也没有实际的意义。当时的印度主要还是英国的殖民地,而且缅甸也是英国的,日本既然已经占了缅甸了,就不怕得罪英国了,所以不能说不敢打印度,而且在二战后期,日本也尝试性的发动了一次攻打印度的战争,日军于1944年1月7日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代号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企图占领英帕尔和科希马等要地,进而控制整个东印度地区。但是最后失败了,所以说日本不是不敢。

至于为什么没有打印度呢?

首先就是没有实际的意义,当时的日本基本上已经占领了整个东南亚,其实日军一开始占领东南亚的目的就是夺取战争资源,夺取印尼大油田、马来的橡胶和泰国的大米,还有来自东南亚的奎宁和有色金属等等资源,在发动东南亚战争之前,日本遭到了美国的经济制裁,石油,钢铁,以及在美资金全部被冻结,日本不得已只能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后占领东南亚,如果日本占领东南亚之会死的更快。那么当时日本已经占了这些国家,得到了日本想要的资源,再去印度就没有实际意义了,而且印度本来就是一个贫油国家。

其次就是已经没有实力去打了当时日本占了缅甸的时候已经是在1942年的时候了,这个时候,日本的大部分兵力被调往了太平洋战线上,而且中国战场也牵制了大量的日本军队,已经没有多余的兵力来攻打印度,而且要知道此时的印度真的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当时印度驻扎有英军、英印军、西非军、美国航空兵和印度军近200万人,虽然战斗力没有那么强,但是要想征服印度的话,那么至少也要达到30个师团左右,一个日本师团大概就是1.8万人,大概也需要五十万人才可以。这个对于当时的日本来说已经完全是不可能的了。


小伍讲历史


我是兵说,我来回答!

第一,日军打过印度,但是被打疼了。在南下派与北上派的争夺中,南下派占据了主导地位。尽管如此,日本依然希望与德国会师,进攻印度,从而与德军在中东庆祝胜利。1944年3月,日军集结了8万大军进攻印度。因为后勤未到位,加之疾病肆虐,结果日军伤亡6.5万人。对于日军来说,兵力本来就不够,一次损失几万大军,三个主力师团元气大伤,确实是被打疼了。在后期只能转入防御状态,到处修防御工事。

第二,中英印军的殊死抵抗。在缅甸战场上,英国军队一再溃退,它们的撤退目标就是到印度。对于英国来说,缅甸可以放弃,但是印度一定不能丢弃。如果日本敢进攻印度,就让它头破血流的出去。英军集结了当时在印度的大部分精锐部队,还有印度当地武装和中国军队的支援。另外美军也提供了运输机的帮助,得以快速调遣部队。经过几个月的惨烈厮杀,英国“绅士们”最终还是守住了印度。

第三,日军指挥官的无能。对印作战的日军将领为牟田口廉也,这个人也是发动卢沟桥事变的罪魁祸首。不过他的才能也只能制造一点阴谋事件,指挥千军万马作战能力显然不够。在进攻印度的时候,过度轻视英军,认为他们依然会一触即溃。作战中不考虑后勤的问题,先打再说的风格。结果开战没过多久,前线部队就面临缺少粮食的局面,居然对前线军队说:没有粮食可以吃草啊。这样无能的人,败仗必定无疑了!


兵说


谁说不敢攻击印度了?

日本的整个亚洲战略,或者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整个国家的总体战略就是把印度包含在内的。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的国际关系,其实就是新兴的工业化强国(主要是苏联、德国、日本、美国)互相叫价、互相试探、合纵连横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对于老牌殖民帝国(尤其是大英帝国)全球体系的重新瓜分。按照德国地缘政治学家豪斯浩弗的想定,作为大英帝国王冠上的明珠,印度王国是务必要被瓜分掉的。唯一的问题是交给苏联人还是交给日本人去占有。当然,随着德、苏的关系破裂与苏联卫国战争的爆发,豪斯浩弗为希特勒设计的联手俄国去抢夺亚欧大陆南部“温暖地带”的战略成为泡影,斗争的轴线迅速沿着阿尔汉格尔斯克-阿斯特拉罕这条A-A线展开,反而给了亚洲大陆东部的日本以天赐良机去夺占印度这块大英帝国的地盘。

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初,日本陆军在东南亚战场几乎打的所向披靡,对于新加坡的攻略更是打得帝国首相丘吉尔惊掉下巴。但是,随后的日本不得不将全部的力量投入到同美国争夺太平洋制海权的战争中去,自然也就无暇顾及“打到印度”这个问题了。一直到1944年3月日本发觉英军试图从印度向印度支那地区发起反攻,且中国的蒋介石政权一直通过阿萨姆邦向西南地区运输抗日物资,才不得不发起了以攻略印度阿萨姆地区为主要目标的英帕尔战役(也就是“乌”号作战计划)。但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的日本陆军完全无法适应缅甸丛林的作战环境,漫长的补给线对于本来就不重视兵站工作的日本陆军来说基本上还没开打就先给参战部队判了死刑,再加上“鬼畜牟田口”这么一个四六不靠的军事主官,愣是把英帕尔战役打成了“日本陆军史上最大的愚战乱斗”,参战的日本陆军部队伤亡高达7万人以上,光是被饿死的就有三四万人,把进攻路线打成了“白骨街道”。进攻印度的闹剧就这样收场了。

以上,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探讨。如果赞同我的回答,也欢迎点击关注我的头条号,及时收到更多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