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來了,中年遇上中秋,別有滋味,平添閒愁

1、中秋節的氣氛越來越濃了,不僅月餅大賣,中山路上的棗糕、綠豆糕小店門前也排起長龍,來來往往的人們步履匆匆,似乎在和節日賽跑。中國人最看重的兩個關於團圓的節日——春節、中秋節——皆被睿智的先人放在豐收之後,看來是頗費了一番心思:有物,有錢,還須有閒,農耕社會的幸福莫過於親人的歡聚啊!

2、一場秋雨一場涼。伴著綿綿細雨,中秋節來了,那輪圓月不堪風寒躲了起來,讓團圓的節日少了多半的詩情畫意。好在身在家鄉,可以眯上眼睛盡情地回想記憶中的中秋——故去的親人,淡忘的玩伴,田野的露珠,落寞的蟋蟀,皆如夢境一般清晰,讓你分不清今夕何夕。佳節易懷舊,歲月催人老,還是及時行樂也罷!

3、不冷不熱,伴著亮晶晶的陽光,三分甜蜜,七分詩意,中秋節嘻嘻哈哈地來了!月圓,人團圓,可是還是會覺得心裡有塊地方空空蕩蕩的,彷彿在期待一點驚喜,抑或渴望些許奇蹟。生活平順了,便多了些落寞,像枝頭上搖曳的樹葉,看似熱熱鬧鬧的,轉瞬就是飄飛別離的日子。中年遇上中秋,別有滋味,平添閒愁!

4、中秋節,團圓節。對兒女來說,團圓,應是和父母在一起。無論走得有多遠,工作多麼忙,你都沒有理由不回家。父母,一天天老去。也許你覺得來日方長。但對父母來說,過一天少一天。不管多麼開通達觀,做父母的,誰不渴望著與兒女團圓的這一天。過節,有兒女在,才叫過節。否則,就是過結,解不開的心結!

5、一年一度中秋節,最煩心的事是送禮。送誰不送誰,要費思量;送什麼送多少,要斟酌再三。最重莫過人情債,痛苦的是:欠了要還,不欠也得還。禮尚往來,那是百姓的溫馨;不得不送,卻是官場商場的惡俗。行走江湖,應對自如,讓各方滿意,得經過多年曆練。過節,看的不是財力實力,而是對國情人情的熟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