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連心」居然是有科學依據的!看完覺得生命太神奇了

“母子连心”居然是有科学依据的!看完觉得生命太神奇了

在《二十四孝》中收錄有一個“齧指痛心”的故事。

曾參入山打柴,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背起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讓你知道。”

人們總是願意相信,母親和孩子之間有著一種冥冥之中的聯繫。

比如很多影視文學作品中,都有著母子早年失散,多年後樣貌已經無法辨認,卻互相之間有著一種奇妙的感應,讓他們最終能夠相認。

以前一直覺得這只是一種美好的幻想,卻沒想到有一天,科學會證實“母子連心”居然是真的!

“母子连心”居然是有科学依据的!看完觉得生命太神奇了

“母子連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當受精卵著床於子宮,形成胚芽後,一部分細胞會分化成心管,也就是最原始的心臟。當這個心臟朦朦朧朧地開始第一次心跳後,一個小生命就在一定意義上形成了。

正常的胎心率為120~160次/分鐘,而孕婦的心律雖然高於一般的女性,但也還是在70~90次/分鐘的範圍內。

基數如此不同,似乎很難和“母子連心”這個詞發生聯繫。

然而,在達成特定條件的情況下,母子的心律卻是有可能發生同步的。

英國Abedeen大學的研究人員邀請了6名34~40孕周的健康孕婦進行了該實驗,通過母胎心電監護儀觀察她們的心電圖情況,並要求母親以不同頻率呼吸。

結果發現,當母親每分鐘呼吸20次的頻率時,母胎心律的吻合率遠高於其它情況。但是,當胎兒狀況不好時,這種同步性就會降低。

因此,從某個意義上說,母子的最早出現的“連心”,其實就是時時刻刻掛心著自己寶寶的健康狀況的表現。

“母子连心”居然是有科学依据的!看完觉得生命太神奇了

孩子出生後,母子又是如何“連心”的呢?

如果出生前,母子一體,心律互相影響可以找到生物學依據,那麼孩子出生後,“母子連心”的現象又該怎麼解釋?

以色列研究人員發現,3個月大的嬰兒能夠和TA們的母親實現彼此的心跳同步。

研究人員讓40對母嬰面對面相處,並在每個人的心臟部位配備了檢測心跳的電極。

結果發現,隨著母親充滿愛意的面容或是歡樂的笑聲的出現,母親與孩子的心跳很快就“步調一致”了!

這個“步調一致”的過程,是由母親同步嬰兒,還是嬰兒同步母親呢?

美國HeartMath機構層做過一項研究,發現母親是母子緊密聯繫中的關鍵因素。

“母子连心”居然是有科学依据的!看完觉得生命太神奇了

他們分別監測了母親和嬰兒的心腦電圖,結果發現只有當母親把注意力放在嬰兒上時,她的腦電波才會與嬰兒的心跳產生一致性的重合。

也就是說,母親只要集中注意力就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跳。但這個情況反過來卻不一定成立,畢竟很難要求嬰兒集中注意力去感受母親的心跳。

“母子連心”在心理學上的解釋

現代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際關係中存在著自發性協調效應。

比如美國電視知名主持人賴瑞金面對不同受訪者時,講話音調會隨對方而調整,透過“同步”氣氛以拉近與對談者距離。

人會下意識改變自身的各種外在行為,已達到維持人際關係的目的,這被心理學稱之為”社交同步性“。

另外,在共同環境下建立的長期親密關係,也會增加這種同步性。

因此不僅是“母子連心”,還有人們常說的夫妻相像、朋友相知,都是一定程度上不自覺的模仿表現。

血濃於水真不是隨便說的,母親和孩子之間的羈絆有時候真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深刻。

美國華盛頓大學研究團隊發現,在女性的大腦中經常會發現一種非常特殊的細胞——微嵌合細胞。

在懷孕期間,母親和胎兒會常常進行細胞交換,而這種通過交換留在自己體內的細胞往往能夠存活很長時間。

胎兒的細胞甚至還可以進入母親的大腦中,這種嵌合體的DNA對於母親的大腦來說,還能在一定上減低老年痴呆風險。

儘管該發現不能完全解釋“連心”的原理,但足以說明母子的相互關聯,在身體裡是有“根基”的。

“母子连心”居然是有科学依据的!看完觉得生命太神奇了

所以,“母子連心”不僅僅是一種體現母愛的傳說,實際上不論是在生理學還是在心理學上,它都是可以被觀察到一種現象。

“母子连心”居然是有科学依据的!看完觉得生命太神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