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涨到9元一本伤了谁的心?

近来,《读者》出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

《读者》集团董事长落马,据说是之前职务犯的事,与《读者》无关,“《读者》和读者表示很震惊”。

第二件:

《读者》从2018年第15期开始,价格从6元上涨到9元,这是《读者》精心策划的,读者表示被震倒。

第三件:

《读者》据说已经快给员工发不出工资了,后来这个消息被确认为误传,《读者》利润还是不错的,读者表示不关心。

《读者》涨到9元一本伤了谁的心?

《读者》是国内第一杂志,名声大,销量多,地位高,以至于甘肃的出版界成立集团的时候,把《读者》这块大牌子挂在了前面。

《读者》伴随过几代人的青春岁月,这样说是事实却也不够准确,因为以前的确不止是青年才读《读者》,各个年龄段都有。现在,有青年读就不错了,如果不是上课的时候实在不让看手机的话。

销量连年的持续下滑,是杂志类出版物的现实,《读者》也不能逃脱,尽管仍保持着“第一杂志”的光环,但从最高时月销量1000万,到2017年总销量5000万,有很大的失落。如今上涨到了9元,自然会继续流失一部分读者,《读者》希望上涨50%的售价可以抵消纸张价格上涨过快的趋势。

从经济学角度上讲,《读者》的弹性可能不大,也就是说,涨价对销量的影响不是特别大,因为毕竟《读者》的替代品很少,风格相近而销量排在第二的《青年文摘》也面临着同样的压力,放弃购买的读者是真的放弃而不是寻找替代品,忠实的读者会接受相对较高的价格,毕竟《读者》再次改版后采取了全色彩印刷,花了高一些的价格得到了更加精美的杂志,付出有一定的回报。弹性大的商品,比如饮料,可从不敢如此大规模的提价,不喝冰红茶了,可以喝冰绿茶,不喝冰绿茶可以喝可乐,不喝可乐还可以喝别的。这个道理也是《读者》决定涨价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读者》涨到9元一本伤了谁的心?

涨价与不涨价的差别在于利润,而销量,呵呵。

侵蚀了《读者》销量的不是《读者》办得不好,而是手机阅读。尤其是朋友圈、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头条、抖音及各种视频,争抢了很多用户时间。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各种媒体拼的是获得用户时间的能力,谁能在每个人有限的业余阅读和娱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关注,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流量,产生更大的价值。不仅电子媒体在竞争,纸媒也在竞争当中。

从长远看,纸媒必然是衰落的,新媒体必然要胜出。纸媒最终也不会消失,永远都会有需求。(永远好像有点绝对,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吧。)

不过,近十几年,此轮《读者》等传统杂志的衰落似乎有些冤枉。这么说的原因是,电子媒体胜出的原因不过是便捷,而不是内容。就内容,或者说价值而言,电子媒体远远没有达到《读者》的水平。

《读者》涨到9元一本伤了谁的心?

手机上,标题党横行,常常出现“定了”、“绝密”、“扎心”、“史上最全”、“万万没想到”,内容可能毫无用处,或者粗俗不堪,但吸引人点击进去。即便不是标题党,电子媒体中好的文章又有多少?大多数浅显、直白,读起来似乎有一些用处,却很难进入头脑当中,不是读过就忘,就是没有实际效果,既无法获取知识,也不能得到阅读的享受。

《读者》涨到9元一本伤了谁的心?媒体横行的时代,内容往往服务于流量,吸引眼球,快速反应,紧跟热点,大家蜂拥而上,其实不知道写了些什么,也不知道读了些什么,反正是点了,读了,消耗了时间和精力。

更有甚者,打着碎片化高效阅读的幌子,将很多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制作成所谓的“干货”,将本来需要时间来消化的知识,通过压缩、甩干,呈现在读者面前。本来是一顿大餐,结果吃成了肯德基麦当劳,营养大打折扣。《读者》涨到9元一本伤了谁的心?

碎片化阅读符合时代的发展,在碎片化的时间内,通过新媒体,迅速了解所感兴趣的事情,获取信息,这无可厚非。不过,碎片化阅读绝对无法替代传统阅读,不能系统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知识靠的是积累,单一知识结构无法转换成思想,只有系统地学习,才能产生效果,这就是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许不需要太专业,但也绝不能急功近利,学习一项知识或本领,要系统地学上一段时间,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掌握。举个例子来说,学习财务知识,只看“干货”,得到的只是“皮毛”,实际操作看起来是那么回事,其实什么都没懂,真正的学习,至少要学到会计、财务管理、经济学、管理学、税务、应用软件等多门相关内容,不是三两个月就能完成的。

对于《读者》这样文摘类的杂志,功利性则更低一些,读《读者》是不能提升工作能力的,没有一篇文章能直接带给读者价值。但读《读者》提升的是整个人的素质。这样说有点故意给《读者》脸上贴金,读文学类的东西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个人的。试问:读四大名著有什么用,读莎士比亚有什么用,读博尔赫斯有什么用。没什么实际用处。但从阅读中可以感受世界,感受人生,感受自己,这就是阅读有价值东西的用处。

文摘就是从各处摘来的,《读者》编辑选材有着一贯的作风,比较传统,文字这个东西就是这样,再创新能创新到哪去,除非是像网文,一行一段,毋须过脑,看个热闹罢了。《读者》中的文章,有一定的深度,也有点鸡汤的意味,却不腻人,可以说是雅俗共赏。

如果阅读《读者》都嫌深奥,读不下去,那是不是有理由为国家的未来担心一下。恐怕这个要成为了真正的担忧。在鱼龙混杂的市场中,劣币总是驱逐良币,好的东西要被迫割让市场份额,乃至退出市场。《读者》涨到9元一本伤了谁的心?

《读者》涨价,也实属无奈之举,毕竟企业以生存为第一要义,让喜爱《读者》的读者为了能看到一如既往甚至更精彩的《读者》而多付出一些,相信会受到谅解,这其中很大一部分人是对《读者》价格弹性不敏感群体。

而对《读者》价格敏感的群体,又忠诚地喜爱《读者》才是涨价后最伤心的,这些大部分是学生,高中生或者大学生,不过相比于付出高昂代价去吃饭喝酒打游戏,《读者》这三元钱还真不算什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