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就是不朽的橋樑

絲路就是不朽的橋樑

(一)《長安古韻》

西安,西漢時叫長安,是西漢的都城。當年張騫出使西域,就是從這裡邁出的第一步。

也就是張騫當時的第一步。開闢了西北絲綢之路,架起西漢和隴西、新疆、中亞、西亞經濟貿易的橋樑。這座橋樑,不僅是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路通道、把中國的絲綢和陶瓷等特有的物產帶到了遠方,還帶回了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紮根。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西漢軍隊在鄯善、車師等地屯田時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術——“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此外,大宛的汗血馬在漢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馬”,“使者相望於道以求之”。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臣和散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長安古韻,不只在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建築,重在她的歷史、她的突出成就和對世界人民的貢獻。

(二)《草原風光》

從西安出發,驅車沿絲綢漫遊的步履一路向西,飄舞的白雲,就會帶領走進一望無際的茫茫草原。

記得,當時我們是近中午走進草原的。整個上午,身邊就不斷漸漸平坦、漸漸增加了花草,漸漸能夠看見翱翔蒼穹的雄鷹。這些,在我們沒融入茫茫的一望無際的草野前,不太感覺新奇,置身草的世界、花的海洋,我們才感覺到草原的異樣。

這裡的草原雖說不是想象中那麼鬱鬱蔥蔥地齊腰沒頂,但是她們也不乏茂盛和濃郁,不說很多叫得出名字和叫不出名字的鮮花點綴其中,就說那不同品種的草色,足以令人目不暇接。

難怪這裡出漢血馬,完全是這片草原的功績,你看,這象徵生命的顏色,是蓬勃季節的色彩,得到這種顏色,就得到了自由、和平、安全、活力,草原的綠色,似一縷溫柔的空氣,給人氣定神閒、自由自在,清新、安詳、舒服的感受;草原的綠色,是清爽、理想、希望、生長的意象;草原的綠色,生機勃勃,象徵著旺盛的生命;草原的綠色,寬容大度,能容納所有的恩澤;草原的綠色,就像暮色中的森林或晨霧中的田野,沉穩、內斂的心中,無處不充滿生機和希望。

(三)《雄關巍屹》

都知道,走出山海關就是走出了中原,就是置身域外、來到西漢時期的莽荒胡地。

山海關,我不用介紹,在我們中華大地雖不能說婦孺皆知,也能說上至六七十的翁嫗下達七八歲的學童。

我只說一說我心中的雄關。

這道雄關,不僅是一座建築、是一道屏障,完全可以說是中華民族不容侵犯的象徵。看它那高聳的城樓,器宇軒昂,不禁使我想到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李廣將軍。

山海關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有多種防禦建築,怎能說不像當年李廣將軍協同全體將士披肝瀝膽、眾志成城。這“天下第一關”的箭樓就是李廣將軍百步穿楊、箭射來犯之敵首級之所,而靖邊樓就是全體戍邊將士守衛邊關的寫照,牧營樓則彰顯邊疆將士風餐露宿、不畏冰雪嚴寒的吃苦耐勞精神品質,臨閭樓是遠行西域商隊告別親友、即將踏上貿易旅程、暢飲家鄉美酒、揮手作別的灑淚場地。

這綿延不斷的明代平原長城,有的不僅是景觀,更多的是中華歷史。

(四)《敦煌石窟》

敦煌,令無數文人墨客神往的藝術天堂。

據一些古書記載,敦煌石窟數量達千餘座,至今在敦煌地區的石窟區,至少有莫高窟、西千佛洞石窟、東千佛洞石窟、榆林窟和五個廟石窟等。

單是現存在莫高窟的雕塑就有700多個;現存的492個洞窟中,保存各朝代和民國時期的壁畫45,000多平方米,在莫高窟的492個洞窟中還保存著歷代彩塑3,390身,其中圓雕塑像2,088身,影塑1,302身。另外,莫高窟曾於1900年發現藏經洞,保存了4至11世紀的佛教經典、經濟文書、文學、科技、史地資料以及帛畫、紙畫、織染刺繡等文物五萬餘件。

所以莫高窟有"牆壁上的圖書館"美譽。

這裡的塑像,吸收了塑像的所有種類,不僅有圓雕、浮雕、鏤雕,其中浮雕還因地制宜利用了高鏤雕和低鏤雕等技術。

塑像不僅有飛天、反彈琵琶等妙齡少女的神采刻畫,還有頂盔摜甲威嚴武士的彩塑,更有數不盡的佛像和樓宇建築。它們中有彩塑、也有素塑。無論哪種都各具特色,人物有的神采飛揚、有的花枝招展、有的氣宇激昂,樓宇有的勾心鬥角、有的飛簷走壁、有的雕龍畫棟。

來到這裡,就不要嚮往其它雕塑場所,這裡已經囊括了全部雕塑的精華和繪畫的高超技術。

(五)《平山湖峽》

平山湖峽谷雖然是發現不久的絲綢之路新景觀,但是,它的壯闊和奇險也是難得一遊的盛地。

平山湖峽谷不僅有自然景觀,還可以進行溪谷探險、地質科考,更是瞭解當地民族風情、自駕越野的好去處。它經歷了億萬年的風雨滄桑,才構造出這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大自然用鬼斧神工的創造力將五彩斑斕的山體鐫刻成一幅幅無與倫比、攝人心魄的山水畫卷,使得這裡峽谷幽深、峰林奇特!

說它峽谷幽深,是說它的地域縱橫廣闊、山高路險、山巒重疊、溝壑縱橫;說它峰林奇特,是表現在紅層地貌別有的景觀,所謂“紅層”是指此處的地理是在中生代侏羅紀至新生代第三紀沉積形成的紅色巖系,距今已有一億八百萬至兩億四千萬年。峽谷的山石岩土主要以紅白和赭紅色為主色調,色彩略顯灰暗,很多岩石呈圓錐或柱狀,造型奇特,宛如一座座險峰。

據說,這裡複雜的地理環境卻生活著甘肅馬鹿、岩羊、暗腹雪雞、鵝喉羚、盤羊等珍貴的野生動物。很遺憾,由於我們來去匆忙,沒有見到它們的影蹤。

不過,這裡的浩瀚氣魄、懾人神態、奇突景色,實乃世無其匹、獨一無二的好去處!

(六)《葡萄飄香》

沒到吐魯番,就已經吃到了酸甜可口的葡萄,美妙的“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阿娜爾汗的心兒醉了”歌曲就開始在腦中縈繞。

不容贅言,大家都知道新疆吐魯番是葡萄的故鄉,也是葡萄王國。據史書記載,早在2000多年前西漢時期張騫出使西域,就發現這裡種值葡萄。由於這裡氣溫高、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特別適合葡萄的生長和體內糖份的累積。

吐魯番的葡萄,多種多樣,有的似珍珠,晶瑩剔透;有的像瑪瑙,甜嫩多汁。一看,就令人垂涎欲滴。當地人向我們介紹,這裡的葡萄現在有無核白葡萄、紅葡萄、黑葡萄等還有玫瑰香、白布瑞克……共計500多個優良品種,堪稱“世界葡萄植物園”,這裡的空氣中都瀰漫著葡萄的香味。

吐魯番的人們,利用高溫的熱風氣浪、自然蔭成的葡萄乾,碧綠甘美、酸甜可口,倍受國內外人們的青睞,就像插上了翅膀一樣,暢銷各大洲。吐魯番葡萄現在早已為地理標誌保護產品,不但是吐魯番人的驕傲、也是新疆人的驕傲、更是中國人的驕傲!

(七)《天池美景》

行駛到阜康市境內,就有人建議去看一看天山博格達峰半山腰的天池,說這裡的天池和長白山的天池宛如兄妹,她的魅力,而迥異的山嶽型自然景觀,且有韻味無窮。

這裡與北宋著名詩人、書畫家黃庭堅描寫滁州“環滁皆山也”相仿,不同的是天山天池“環池雪峰也”,池內滿眼都是雪峰的倒映,池岸雲杉茂盛環繞,藍天碧水上下一色、相映成趣,面對似鏡的碧水,如畫的風光,有一種超凡忘我的境界。

眼睛在這裡有不夠用的感覺,手機的內存幾乎就要崩潰,真恨不得把所有眼睛所見全部裝進手機的相冊裡,帶在身邊,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想什麼時候看就什麼時候看。

天山天池,是天山的一面鏡子,反射出天山無與倫比的絕美畫面和獨特風情。

喜歡這裡,不是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也不是森嚴的雪峰、碧綠的雲杉,更不是水天一色、草木共輝,而是這些自然和人文景觀巧妙的結合!

(八)《沙漠駝隊》

波濤洶湧的沙漠,不僅跌宕起伏,而且曲線張揚,就像二八妙玲的嫋娜少女,凹凸分明。

在這裡,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駝隊和大漠之樂的聲聲駝鈴。

每一峰駱駝,就是一座移動的山丘,它們驕傲的駝峰,就是絲綢之路上經濟貿易的命脈,大漠上有了它們,東西方交流就充滿無盡的希望。

一聲聲駝鈴,此起彼伏的清脆音響,越聽越覺得壯闊中華古韻的豪邁;一組組商隊,在沙漠上千年不變地向前平移,越看越像一道經濟命脈不可或缺的紐帶。

無論遠看駝隊,還是近聽駝鈴,遠景和近音都是遼闊無垠沙海上難得一見的風景和千古不朽的音樂。

駝影,是圖畫、是地標、是景觀、更是古老壯觀的唯美歷史;駝鈴,是聲響、是音樂、是嚮往、更是不可泯滅的希望。

(九)《大漠夕陽》

最美的落日,不在山嶺,不在平原,更不在大海。而是在一望無際的茫茫戈壁。

原本就是黃沙的領域、金色的世界,一旦在夕陽爛漫的餘暉映照下,整片疆域全變成為光耀奪目的粲然殿堂。

好像天空垂釣萬縷絲絛,在對茫茫戈壁每一粒金沙進行垂釣。細看絲線好像注滿漁翁的濃重真情,不釣上可心的慾望誓不罷休!

遠遠的天空沒有一絲雲,蔚藍壯闊橫亙無垠,夕陽就在這潔淨如洗的空間,灑下條條金黃絲線,這數不盡的條條絲線更像情慾燃燒熱血的情郎,看見一日如隔三秋未見的心上人,旁若無人地撲了上去,用他那坦誠無私的胸膛熱情擁抱著慾望,宛如要將其用濃濃的情感融化血肉之中一樣。

聯想到這些,無論何人,都有些怯懦,似乎自己做了件不該做的事——偷窺他人情事,趕緊閉上眼睛,或轉回身,或進入氈房,來躲避撩心撩肺的青春熱情。

這就是大漠夕陽,沒有“近黃昏”的壓抑感,多的是熱情洋溢、難以控制的青春氣息。

一路行來,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不是別的,是絲路本身。在這裡,我認為最值得感謝的是張騫,沒有他的大膽嘗試,就不會有橫跨亞歐、穿越河西走廊、最後直至地中海西岸的這條神奇商路,這條路,連接歷史和現代,貫通亞洲和歐洲,它就是架設在東西方各族人民心中世代不朽的橋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