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古今合璧 情動影生

三坊七巷:古今合璧 情動影生

褚煒/圖文

三坊七巷:古今合璧 情動影生

南后街牌樓

三坊七巷:古今合璧 情動影生

南后街福州傳統糕點百餅園

三坊七巷:古今合璧 情動影生

南后街一瞥

2018年8月12日下午4點多鐘,我們的車子剛剛抵達三坊七巷,一場大雨瓢潑而下,但並沒有讓我期待的心情暗淡下來,在濃濃的雨霧中,古色古香的朦朧的南后街呈現出一種別樣的美。

三坊七巷:古今合璧 情動影生

南后街中華老字號永和魚丸

三坊七巷:古今合璧 情動影生

南后街國際友人遊興濃

三坊七巷:古今合璧 情動影生

南后街黃包車新形象

南后街位於福州市鼓樓區東街口位置,三坊七巷以南北走向的南后街為軸線,路面青石板鋪就,亭臺樓閣古樸典雅,呈坊在西、巷在東由北至南依次排列的格局。坊巷內保存著林則徐、沈葆楨、嚴復、林覺民、林徽因等大量的名人故居,明代至民國建的民巷建築和庭院園林,用材考究,工藝精湛,佈局嚴謹,有“明清建築博物館”之譽。

三坊七巷:古今合璧 情動影生

南后街雕塑

三坊七巷:古今合璧 情動影生

南后街林則徐紀念館

三坊七巷:古今合璧 情動影生

南后街林則徐紀念館館內圖片

雨停了,我們邁著悠閒的步子,踩著腳下長條青石板,隨著熙熙攘攘的遊人,穿梭在街市中。遊人摩肩接踵,街道兩旁店鋪林立,店面生意興隆。百年永和魚丸香氣氤氳,男女食客臉上泛著淡淡的紅暈,一副愜意而滿足的樣子。永和魚丸是福建一帶的地方風味名菜,屬於閩菜系。永和魚丸店創建於1934年,是福建福州市現存最老的魚丸品牌,2001年獲得"中華老字號"稱號。魚丸最早出現於秦朝江浙一帶。秦始皇雲遊江南到了福州,喜愛魚米之鄉的鮮魚,但魚肉剌多,吃起來極為不便,便下一道諭旨,要求隨行廚子送上的魚必須將魚剌剔淨,否則斬首。廚子前思後想不得要領,氣急之下,掄起刀背猛砸砧板上的鮮魚,沒想到歪打正著,魚肉與魚骨竟截然離析。得來全不費功夫,這種剔骨法讓廚子驚喜不已。他靈機一動,索性將魚肉剁成稀泥,然後包上鮮豬肉餡,團成一粒粒丸子,煮湯送上。這種吃法,深得秦始皇歡心,從此魚丸便在南方流傳開來。

三坊七巷:古今合璧 情動影生

南后街林則徐紀念館館內圖片

三坊七巷:古今合璧 情動影生

南后街林則徐紀念館館內圖片

三坊七巷:古今合璧 情動影生

南后街林則徐紀念館館內圖片

南后街的油紙傘更是一道靚麗的風景,傘面上的山水、花鳥、人物,栩栩如生,透著光看去,彷彿進入了童話世界。五顏六色的油紙傘牽動了女人的目光,撐開一把油紙傘,女人的溫婉、美麗更加嫵媚動人,風情萬種。許多攤位上,手工藝人給過往的客人展示著中華傳統手藝絕活。店鋪中那些古樸、精緻、典雅的充滿了詩情畫意的小飾物更讓遊客流連忘反,處處呈現出一派熱鬧、繁榮而又祥和的景象。

三坊七巷:古今合璧 情動影生

南后街林則徐紀念館館內圖片

三坊七巷:古今合璧 情動影生

南后街林則徐紀念館館內圖片

三坊七巷:古今合璧 情動影生

南后街林則徐紀念館館內圖片

三坊七巷,坊坊相連,巷巷相通。縱與橫,方與正,井然有序,充滿神韻。兩旁建築頗有特色,這些廳堂都高大、寬闊,與其配套的廊、榭、牆構成了高低錯落、線型優美而又富於變化的格局。街外巷內,彷彿兩個時空,街上人來人往,巷內靜謐人稀,逶迤的小巷,粉牆黛瓦,錯落有致,庭院花木扶疏 。一路品味,一路追思,走在迤邐的坊巷中,我有些恍惚,彷彿穿越了千年時空,不由地讓人觸景生情,沉浸在經年的往事中。一代偉人林則徐,中國近代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中華民族英雄,世界禁毒先驅。林則徐威震全球的虎門銷煙壯舉,維護了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揭開了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鬥爭的序幕。林則徐的一生,坎坷不平,跌宕起伏,他為官30餘年,歷官14省,不論順境還是逆境,都以國家利益為重,“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他一生的光輝寫照。林則徐以愛國主義對待國家,以重民思想對待人民,以改革精神對待社會,以廉潔自律對待自己,為後世樹起了一座不朽的歷史豐碑!撫今追昔,令人感嘆。曾經有多少歷史古城在風雨飄搖中灰飛煙滅,而三坊七巷卻歷經滄桑,在生生滅滅中一路挺了過來。她所積澱的歷史厚重,就連滔滔的閩江水也難以承載。三坊七巷不僅是福州人的驕傲,也是中華文化的一顆熠熠生輝的瑰寶。

三坊七巷:古今合璧 情動影生

南后街林則徐紀念館館內圖片

三坊七巷:古今合璧 情動影生

作者近照

褚煒,本名褚福義,安徽人,大學本科學歷,畢業於北京煤炭管理幹部學院(該校後併入於中國傳媒大學)經濟法專業、中央黨校經濟管理專業。作家,人民攝影報特約攝影師、協會會員。

他先後進修於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山水專業、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專業,曾在國家級報紙雜誌上發表攝影、詩歌、散文、小說、報告文學、新聞、畫作、論文等近500篇(幅),數十次獲獎,多篇(幅)作品入選國家級出版社出版的專集。由國家一級出版社出版的專著4部,並被中國國家圖書館收藏。

*任何媒體與其他公眾號如有使用請務必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