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馬雲說:不會玩的孩子30年後找不到工作,騰訊已經開始行動!

“生活即教育,遊戲即生活” ——教育家杜威

驚!馬雲說:不會玩的孩子30年後找不到工作,騰訊已經開始行動!

去年,在一次大數據峰會上,馬雲說了這樣的話:

如果我們繼續以前的教學方法,對我們的孩子進行記、背、算這些東西,強迫他們去背,不讓孩子去體驗,我可以保證三十年後孩子們找不到工作,因為他沒有辦法競爭過機器時代。

事實真如馬爸爸所說,玩有那麼重要嗎?

近期,騰訊用行動又一次證明了這一點。

上週,騰訊宣佈將全面佈局功能遊戲。除了遊戲學院的孵化項目外,騰訊還與樂高達成了戰略合作,在親子互動類功能遊戲上加大投入。《跨界發現遊戲力》 中提到,教育與遊戲結合相對廣泛,在騰訊研究院考察的130款功能遊戲中,43%為教育功能遊戲。教育功能遊戲所帶來的參與感讓遊戲成為傳遞知識、改變認知和行為的有效工具。看來,教育和遊戲要實現跨界融合了。

由此可見,玩,真的很重要。

驚!馬雲說:不會玩的孩子30年後找不到工作,騰訊已經開始行動!

也許你會說:孩子玩瘋了,學業荒廢了,以後更找不到工作。

所以首先需要強調:玩也分好的和壞的。

好的玩要包括:有主動性的玩;有創造性的玩;能在玩樂中成長;能跟同伴一起合作的玩;能讓親子感到愉快的玩;

不好的玩包括:玩的過程,行為和思想被完全掌控;容易讓思維僵化、智力受損的玩,如看電視,純娛樂的電動遊戲;過度不安全的玩;不能適時適量的玩,會對周圍造成傷害或者讓自己上癮的玩。

2007年,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幼兒時期玩得比較足夠的孩子,到了5歲,他們的智力要比對照組的孩子高出許多。從198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都發現,有較多機會自由玩耍的孩子,比沒有機會自由玩耍的孩子,在問題解決能力上更優秀。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研究,他觀察未成年的猴子在籠內相互嬉戲作樂,你追我逐。於是,他把一部分小猴子放到別的籠中,不讓他們有機會耍樂。這些失去玩耍機會的猴子,長大後變得十分呆木,有些甚至失去求偶及生小猴子的本能。由此可見,會不會玩,有沒有機會玩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未來是一個高度關聯、無孔不入的智能世界,會玩,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機械地學習知識已不再適應這個時代的發展,未來100年是智慧、體驗、服務的時代,要讓孩子在玩中體驗智慧,在遊戲中去探索自我,只有會玩的人才能更好地融入這個智能的充滿想象和挑戰的世界。

驚!馬雲說:不會玩的孩子30年後找不到工作,騰訊已經開始行動!

玩,是孩子認識世界的窗口

孩子最初認識自己和外部世界,不可能依靠邏輯,而是靠視覺,觸覺,感覺……,玩,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觀察,研究自己和這個世界。比如,孩子在津津有味地撿地上的落葉時,會發現那些五角形的楓葉,竟然跟自己的小手有些相似,都有著5個尖尖。這其實,就是孩子認識自己身體的過程。比如,孩子在雪天玩耍時,才知道:哦,原來從天上會灑下這麼漂亮的東西,用舌頭舔舔,沒有味道,但是涼涼的。

玩,是孩子獲取自我肯定的有效方法

驚!馬雲說:不會玩的孩子30年後找不到工作,騰訊已經開始行動!

在玩耍的過程中孩子自我感覺會很好,因為可以自己選擇活動、自己決定規則,玩耍給孩子提供了自己成功完成一件事情的機會。這樣的孩子會因為自己掌握了自娛自樂的重要技能或者完成了一件作品而產生強烈的自豪感,用積木搭成了一座房子,和小夥伴堆起了一個雪人都會讓他們感到自豪。而這種自豪感是孩子變得自信,形成自我肯定態度的關鍵。

不會玩,哪來的創造力?

驚!馬雲說:不會玩的孩子30年後找不到工作,騰訊已經開始行動!

會玩的孩子,喜歡自己探索,他們在玩耍中獨自體驗不同的感受:將衛生紙卷在身上,秒變最萌小超模,把沙坑當蓄水池,用豆子當數學工具……孩子玩得盡興了,他的創造力和智力也得到了極大的開發。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容易產生奇思妙想,產生很多創意。哪怕是惡作劇、“鬼點子”也不是從天而降,而是經過孩子動腦筋思考後的行為,所以,會玩的孩子一般創造力也更強。

玩,是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的最好方法

驚!馬雲說:不會玩的孩子30年後找不到工作,騰訊已經開始行動!

玩對小朋友來說是最好的社交工具,在玩的過程中甚至都不需要語言,小朋友就能嗨起來。會玩的孩子,懂得自己探索發現,熟悉了與人交流溝通的技巧。在與小夥伴一起瘋玩的過程中,大家會一起商量玩什麼怎麼玩,以及玩的規則等等,這實際上也是培養小朋友社交能力的重要時機。合作一起玩的過程中,孩子會逐漸掌握一些與他人交流、溝通等社交技能,以及輪流、分享、交換、互助等社會交往的規則,還可以和其他小朋友建立相互信任、親密的同伴關係,有助於社交技能的發展。

而一個不會玩的小朋友,他可能在別的小朋友玩得很高興時,孤零零地站在一旁,缺乏主動參與的內動力,長時間這樣下去,孩子會越來越缺乏自信,也會越來越害怕社交。

到底怎樣引導孩子玩耍,才是最正確的呢?

其實,尊重孩子玩耍的天性,跟徹底放任孩子的“散養”,還是有著本質區別的。要想使得玩耍真正對孩子的人格、習慣有益,必定離不開父母對孩子玩耍項目的選擇與引導。

多主動體驗,少被動接受

比如,帶孩子去植物園或者鄉村田園去玩耍,就算是主動的體驗,因為孩子能夠親眼見到自然中形形色色的動植物,還能充分調動自己的五官,去感受葉子的翠綠或金黃、樹皮粗糙的手感、泥土的自然芬芳……

這種貼近自然的玩耍體驗,一方面能促進孩子骨骼肌肉、大腦神經的健康發育;另一方面,對孩子的情緒、秉性,也是極大的滋潤。

然而像一直窩在家裡看動畫片這種,就是典型的“被動接受”型玩耍,孩子被花花綠綠的畫面吸引,動畫片裡演什麼孩子就看什麼,期間很難有五官上的真實感受、體驗,這樣“玩耍”的結果,當然跟置身自然的體驗沒得比。

驚!馬雲說:不會玩的孩子30年後找不到工作,騰訊已經開始行動!

多保護孩子專注力,少打擾孩子

兒童心理學專家說,孩子的專注力近乎是與生俱來的,隨著成長過程中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專注力會呈下降趨勢。這就是為什麼孩子能盯著螞蟻窩看半天,而大人卻已經沒有這份耐心了。

所以,只有從小保護好孩子的專注力,才能讓孩子的這一天性在今後得到延續,無論對成長還是學習,都大有裨益!

如何在玩耍過程中保護孩子專注力,這裡有兩個關鍵點:

一是不要一次給孩子太多玩具、玩太多項目,以免孩子的專注力被分攤。有研究稱,一次給孩子的玩具數目在3個以內是最好的,否則,孩子手頭東西太多,一會摸摸這個,一會動動那個,結果那個都玩不了很長時間。

二是,當孩子已經進入玩耍狀態時,往往都是津津有味、注意力高度集中,這時候,家長在一旁靜靜陪伴就好了

,最好不要以“關心”的名義去打擾孩子:“喝不喝水呀”“吃不吃水果呀”“累了吧”“困了吧”“媽媽幫你吧”……這些都是對孩子專注力的嚴重打擾,然而在生活中,不少家長都還沒有注意到。

著名教育學家杜威說:生活即教育,遊戲即生活。如何充分發揮玩耍在孩子成長中的積極作用,培養出快樂健康聰明的孩子,智慧的爸媽們,可以好好想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