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阳怀古——太傅墓

听说过“宋末三杰”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末三杰”里面,文天祥是其中一杰,也是最为百姓熟知的历史人物。

“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

三杰之一陆秀夫为避免皇帝被元军俘虏而辱国,负帝投海,南宋灭亡。重大历史事件让他亦广为人知。

那么,还有一杰是谁呢?

他就是今天我要说的主人公——张世杰。宋末抗元名将,民族英雄。

漠阳怀古——太傅墓

宋太傅张世杰画像

张世杰与张柔、张弘范的故事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张世杰,涿州范阳(当时属金国,今属河北范阳)人。《宋史》记载他“少从张柔戍杞,有罪,遂奔宋,隶淮兵中,无所知名。”新会地区民间野史说他是张柔的堂侄,二人的年纪相差十来年左右。《元史》记载张柔是河北地方上的汉人豪强,后被金国任命为官。公元1218年,张柔受命率兵与蒙古军队战于狼牙岭。民间野史传闻,年方20不到的张世杰不赞同张柔的战术。最后,张柔决意按照他的计划守卫狼牙岭,并给张世杰安排了关键战斗。张世杰见张柔固执如此,于是拒绝参战,叔侄间因此反目。拒战意味着违抗军纪,与《宋史》记载“少从张柔戍杞,有罪”相符,按律该斩的,张柔考虑到亲属关系,只将张世杰关在了军营里。最后,张柔果然兵败狼牙岭,并且被蒙古军队俘虏纳降。张世杰没料到张柔惨败至此,军队既没,自己又违反了军纪,只好南下投宋。

投降蒙古后的张柔依旧以同等官职留任地方,其家族日益壮大显赫,张弘范是张柔的第九个儿子。公元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时年二十多岁的张弘范已在收降叛军的战斗中屡建奇功,成为忽必烈器重的一名青年将领。公元1269年,宋元间的襄阳之战正如火如荼。当时,围困襄阳的大部分军队正是当年被张弘范降服整编到元军里的叛军旧部,忽必烈正发愁没有合适的人选来统率这支队伍。当听人提起张弘范这名字时,忽必烈马上意识到,张弘范正是他要找的人!于是,在襄阳战役中,张弘范以万户长的身份担任起军队统领,1271年,元将伯颜又听取了张弘范的建议,攻下了樊城和襄阳。在临安陷落之前,有一场张弘范与张世杰的正面交战,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焦山之战”。

漠阳怀古——太傅墓

火烧连船

火烧赤壁的历史重演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公元1274年(南宋德祐元年),元军于丁家洲之战后乘胜攻占建康(今南京)、镇江、常州等地。宋廷为保卫都城临安,命主战将领张世杰为保康军承宣使、总都督府诸军,率军北上,以期挽回危局。张世杰遣将三路北进,收复常州、广德(今安徽广德),继续出击,连连失利,遂率舟师至金山(今江苏镇江北),并约定殿前都指挥使张彦自常州率兵趋京口(今江苏镇江丹徒镇),约扬州李庭芝领兵出瓜洲(今江苏扬州东南),三路合击,与元军决战。至期,张彦、李庭芝未到,张世杰与平江都统刘师勇、知泰州孙虎臣率舟师孤军迎战元军。集水军战舰号万余艘,以十船为一舫,连以铁索,沉碇于江,横列焦山南北江面,规定非有号令不得起碇,决意孤注一掷,与元军死战。元荆湖行省平章政事阿术集战舰屯于瓜洲江岸,右丞相阿塔海、参知政事董文炳集战舰泊于南岸西津渡;遣万户张弘范率兵1000人乘舟西攻殊金沙(今江苏镇江西北),控制上游江路。是日,阿术率诸将登南岸石公山(今江苏镇江东北)观察,见宋水师战舰云集,旌旗蔽江,但其舰以铁索相连,不便机动。乃决定实施火攻,以两翼夹攻、水陆并进战法突破宋军防御。

七月初二,阿术居中,选强健善射者干人,乘巨舰分两翼夹射。命万户怀都率步骑布阵江岸,防宋军登岸袭击;万户刘琛军循江南岸东取夹滩(焦山东北),绕宋军之后,切断宋军退路;董文炳率水师自焦山南麓,攻宋军右翼;万户刘国杰攻左翼;万户忽剌出攻其中;令张弘范自上游顺风急进,循焦山北麓向宋军猛攻。元军小型战船机动灵活,横冲直撞,宋军殊死奋战,但舰大连舟难以行动,两翼元军交射火箭,顿时宋船帆蓬俱焚,烟焰蔽江。激战半日,宋军大乱,前军多坠水中溺死,后军见势争相逃遁,溃不成军。元军乘胜追至焦山,获黄鹄、白鹞等船700余艘。

焦山之战,以宋军全面溃退告终。公元1276年,临安陷落。张弘范的弟弟张弘正为前锋,继续追击南逃的宋军。

漠阳怀古——太傅墓

崖门古战场

兵败崖山,覆舟殉国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时势造英雄,时穷节乃现。

南下途中,元军多次派人招降,张世杰坚决拒绝。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正月,元军攻打雷州,数次皆未获胜。张世杰因功升任少傅、枢密副使。同年四月,宋端宗驾崩,张世杰主持立卫王为帝。并将朝廷转移到崖山。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元将张弘范领兵袭击崖山,双方共投入兵力30余万,在正月的南方寒风中苦战了整整一个月,最后以宋军全军覆没告终,陆秀夫背皇帝赵昺投海自杀,南宋灭亡。张世杰还想侍奉杨太后寻求赵氏的后代而立位,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赵昺的死讯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准备去安南(今越南),舟行至南恩州(阳江)之平章港(海陵岛),飓风大作,船员取出救生艇邀他登岸,世杰说:“不必了!为我取瓣香来。”香至仰天祝曰:“吾为赵氏亦已至矣!一君亡,复立一君。今又亡矣!我未死者,庶几虏退,别求赵氏后立之,以存宗祀耳。今若此,天意果何如耶?若天不欲我复赵氏,则大风覆我舟。”结果,天不遂人愿,船沉于海,世杰殉国。诸将求得尸,焚之于岛上,世杰的胆大如斗,几次焚而不化,众人感动不已,函骨葬在阳江县潮居里赤坎村。

漠阳怀古——太傅墓

宋太傅张世杰墓

宋太傅张世杰墓祠

瓣香露祝天难换,

忠骨函埋地有灵。

尚有贞魂留赤坎,

直随寒日到虞渊。

宋张太傅墓,初时草草安葬,只是土坟。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阳江知县柯昌始封其墓,并于墓前筑祠。嘉靖二年(1523年)同治罗侨重修。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知县吴焕章重修。清康熙(1662~1722年)初年,知县孙廷铎又重修。乾隆七年(1742年)知县王之正表以碣(今墓碑)。以后,还重修过5次。

今宋太傅张世杰墓,在阳江市海陵岛赤坎村(现名力岸村)北侧的平章山脚,坐西向东,东南两面濒临大海,北面旁临一个竹木掩映下的约有十来户人家的力岸村,墓后青山耸峙,绿翠苍松茂盛,墓地面积共有458平方米。该墓为一座石灰沙结构的土坟,封土直径3.2米、高1.15米,墓堂内竖有一块青色陶砖嵌立的青石碑,高1.45米、宽0.8米、碑石直行阴镌楷书,右上为“清乾隆壬戌年修”,中为“宋太傅枢密副使越国公张世杰之墓”,左下为“北平王之正立石”。两旁立石柱,刻有墓联云:“瓣香露祝天难换,忠骨函埋地有灵。”其上有短小石雕屋檐,墓前原建有太傅祠堂,占地面积5亩,已于“文革”期间拆毁,现地面仅存残痕遗迹。残存有一石碑,碑顶“□□太傅庙碑”,碑文记述了元军将领张弘范数次强迫被囚的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慷慨陈词道:“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同时也记述了张世杰焚香祷告,舟覆殉国一事。

漠阳怀古——太傅墓

图为宋张太傅庙碑

原张太傅墓祠是一座两进深院落,占地面积450平方米。祠背对墓开栱门相通,中为大殿,栱门高耸。祠大门口横额“宋太傅祠”,对联:“海上君臣留正气,人间俎豆有千秋。”祠二门横额“忠贞亘古”,对联:“家国系扁舟沧海无情倾宋祚,乾坤留胜地陵山有幸脱忠魂。”祠红墙灰瓦,朱梁漆栋。祠正中为大殿。祠门外是一座龙门牌楼,牌楼两边对联为:“崖山三大忠乾坤鼎立,赤坎一抔土沧海巍存。正额“捧日虞渊”,左“表忠”,右“怀古”。祠殿内有壁联:其一:有挽回造化雄心,气数已穷,南宋竟无余地立;历多少沧桑幻局,英灵不没,北风常作怒涛鸣。其二:人杰地灵赤坎有村传历史,国亡君死文山余外此孤忠。其三:残曰奋戈挥,无奈社稷播迁,一君又死;大风吹海立,犹忆柁楼露祝,前载如生。其四:破舟非失计,夺港非求生,公有苦心,独惜宋元遗史略;函骨不首丘,历代不追谥,我来冯吊,即无风雨令人悲。其五:尚有贞魂留赤坎,直随寒日到虞渊。

除了海陵岛上的张太傅墓祠,在阳江江城区龙津坊(今太傅路),还有一座宋太傅张公祠,盛传因墓祠在海陵岛,每遇风雨不能祭吊而建。明嘉靖元年(1522年)知县熊茂复于城西门外立太傅祠庙,该祠因熊茂离任而未建成。翌年才由知县罗侨兼葺落成,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知县邓寿鼎重修扩大于祠前立小牌坊匾曰:“宋太傅张公祠”。尔后,康熙、乾隆、嘉庆期间都有重修。民国时期县城十二街开为马路,因该处是太傅祠,故命名此路为太傅路,足见人民对张太傅之景仰。民国期间,太傅祠曾作为阳江商会会址和镇公所,建国后毁祠建纺织品花纱布公司,现改建为该公司批发部仓库。

漠阳怀古——太傅墓

阳江市江城区太傅路

文天祥评价张世杰“其人无远志,拥重兵厚资,惟务远遁。厓山之战,不守山门而作一字阵,于是船皆帮缚不可动,不能攻人而专受攻,惜乎其不知变而徒守法。”可见张世杰指挥的崖山之战与焦山之战如出一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张世杰在战争中的表现缺乏变通,重要战役的失利把宋廷推向灭亡。尽管如此,宋太傅张世杰坚贞不屈,拒降主战,坚持抗元斗争的民族正气,仍为后人所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