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的《血戰台兒莊》堪稱抗日電影的經典,爲什麼現在抗日影視劇難以超越了呢?

鳳飛小城


恕我直言,《血戰臺兒莊》和後面的《鐵血崑崙關》就軍事專業來說,拍的並不理想,如果不是特別瞭解這兩次戰役具體過程的軍事愛好者,除了看到打打殺殺以外,根本不能弄清楚戰役背景和發展過程。它的經典在於,在那個特定年代,能夠正面描繪國民黨軍隊的抗日功績,這已經是個很大的突破了。



《血戰臺兒莊》中著力表現的主角,是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和第59軍軍長張自忠將軍,李宗仁1962年迴歸大陸,張自忠犧牲於抗日戰場被新中國追認為烈士,這兩個人物在政治上沒有禁忌才是電影得以創作的主因。其它如龐炳勳(後來投敵)和湯恩伯都是一帶而過。

尤其是湯恩伯,他指揮的中央軍第20軍團是徐州會戰的絕對主力,下轄第52軍關麟徵部和第85軍王仲廉部以及直屬師約八萬人,是最後能夠圍殲瀨谷支隊的不二力量,之前關麟徵還逐退了第五師團的坂本支隊,如此才造成第十師團瀨谷支隊在臺兒莊城下成為孤軍的有利局面,而顯然,第20軍團在這部電影裡被邊緣化了,反倒是湯軍團是否抗命這一懸案又被坐實了。



另外被弱化的,是第2集團軍總司令孫連仲,他是死守臺兒莊池峰城師的直接上級,集團軍主力沿運河沿線佈防,並以主力一個師據守河東臺兒莊,期間多次組織增援部隊加強池師。孫連仲是為數不多被蔣介石重用的西北軍將領,因為蔣一向對馮玉祥的部下沒有好感,而孫連仲是個例外。他的部隊第26路軍曾經舉行“寧都起義”,整體改編為紅五軍團;抗戰爆發後在華北歸屬劉峙指揮時也曾經大敗,換成其它西北軍將領早就被拿下了。

而孫連仲被信任依舊,臺兒莊戰役表現不錯,後來一路升為第六戰區司令長官,那可是陳誠留下的位子,1949年逃臺。



除去人物的輕重,另外就是服裝和道具的使用,總體來看,《血戰臺兒莊》對國民黨軍隊的服裝與槍械反映還算符合歷史,比如西北軍的灰藍色粗布軍裝,湯恩伯中央軍的黃呢軍裝等,但對日軍的服裝和道具選用過於粗糙,磯谷廉介和板垣的將軍制服實在太水了,普通日兵的軍服顏色也不對,類似於抗日神劇裡的打扮,遠不如近年拍攝的《太行山上》和《長沙保衛戰》等。

對臺兒莊戰役的戰場細節把握的也不好,貌似是全景刻畫,卻沒有交代清楚戰役進程,反而漏掉了諸如日軍敗退殺死傷兵、白崇禧和林蔚輔佐李宗仁指揮等具體事例,其實五戰區參謀長徐祖貽所起作用不大。好的戰爭電影,應該是宏觀與細節相結合,能夠基本反應出戰場狀態。



不該漏掉的是桂軍、東北軍等雜牌部隊在南線的阻擊作戰,好像整個南線都是張自忠的部隊在頂一樣,那該軍調回北線臨沂之後,南線的日軍第13師團豈非如入無人之境?如果荻州立兵也率部衝到徐州附近,臺兒莊戰役恐怕就是另外一種結果了。

也有亮點,那會的電影人物非常講究相似度,從趙恆多飾演的蔣介石,到李宗仁、白崇禧、湯恩伯、孫連仲、張自忠,到被槍斃的韓復榘,細細對比歷史照片,你都會發現有幾分神似。而現在的戰爭歷史電影除了大人物之外,這個優良傳統已經不復存在,一如高大的張豐毅可以出演薛嶽一樣,完全是選演員而並非選角色。



在我們當年的歷史書裡,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戰爭時期可是“聞風四十里,槍響一百一”的廢物,所以《血戰臺兒莊》最重要的是正視歷史的態度,顛覆了我們對抗戰歷史曾經的認知,這才是里程碑一般的意義。而至於拍攝手法、技術和水平,受限於時代和年代,不必苛求。

只是希望,會有越來越多《長沙保衛戰》這樣的正面抗日戰場好的影視劇出現,功是功,過是過,能反映中華民族抵禦外辱的史實就好。


度度狼gg


《血戰臺兒莊》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正面描寫國軍為抗擊日本侵略而浴血犧牲的全景式影片,它強調了中華民族的整體愛國精神,堅持了歷史、藝術的真實性展現,稱得上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電影界思想解放及藝術創新的一個重要的成就標誌。儘管影片具有時代侷限和史料的疏漏,但三十多年來,從來沒有被翻拍,更沒有被超越。

一.《血戰臺兒莊》之所以經典

1.意義和地位

《血戰臺兒莊》集紀實性、文獻性、史詩性風格於一身的作品,真實再現了抗日戰爭史中重要的一頁,生動地記錄了國民黨愛國官兵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塑造了抗戰時期一批國軍高級將領形象。影片一經上映便受到了兩岸三地、海內外各方好評,時任中央統戰部部長的閻明覆對楊光遠說:“你這部電影抵我們好多年統戰工作,我一定要把這部片子送到臺灣去。”《血戰臺兒莊》表現出一種尊重歷史的態度,謳歌了民族魂。據說蔣經國、宋美齡看後都受感動,在臺灣上映並引起了強烈的反響。這對打破海峽兩岸堅冰起了重要作用。

2.創作和拍攝

由田軍利和費林軍根據《李宗仁回憶錄》中有關臺兒莊戰役的描寫所創作,當時田軍利是文化部共青團組織負責人,費林軍是是電子工業部的編導,他們是好朋友,被臺兒莊戰役中中國軍民抗擊日本侵略者那不屈不撓的英雄主義氣概和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想把臺兒莊戰役搬上銀幕對青少年的教育意義而不是能掙多少錢。他倆為此查閱了大量資料、走訪了許多當年參加或者目擊臺兒莊戰役的人創作電影文學劇本《血戰臺兒莊》,1983年發表於《八一電影》,他們在當時可以說是第一個吃螃蟹的。

八一廠的楊光遠導演建議把《血戰臺兒莊》搬上銀幕,當時八一廠領導思想不解放沒敢決定做。廣影廠買下了劇本《血戰臺兒莊》的拍攝版權,主動請楊光遠去拍攝這一影片。

3.支持與指導

臺兒莊戰役是國民黨雜牌軍的一次大會戰,劇中人物從總指揮李宗仁到營長,所有重要人物都是真實的,要求場面真實,事件真實。修訂改稿達17本之多,劇本融紀實性與文獻性於一體。時任濟南軍區政治委員的遲浩田為此派出在全軍都響噹噹的優秀部隊參加《血戰臺兒莊》拍攝,李宗仁秘書程思遠出任該片顧問,臺兒莊戰役的親歷者鄭洞國、鄭庭笈、李仙洲等當年參戰的國軍將領在影片的拍攝過程中給予重要指導提出許多意見和建議。當時演員、導演有不少出生於三四十年代,時代感很強,《血戰臺兒莊》是實景拍攝,抗戰勝利四十年後還能找到當年歷史場景,而今天物不是人也非,難尋當年痕跡。

4.片審與榮譽,

經過四個多月,演員的心放下了而導演的心卻繃得更緊了。由於是大陸拍攝的第一部反映國軍正面戰場的影片,因而審片會的規格很高的,有中央軍委及統戰部、中宣部、文化部、電影局等各部門的領導、專家,結果大家對這部影片反應出乎意料的好,沒有提出任何刪改意見,導演的心終於放下了。

《血戰臺兒莊》獲第十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第七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編劇、最佳化妝、最佳煙火獎,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還獲得了由中國政府授予的特別獎——“抗戰獎”,並被評為新中國“百部愛國主義教育影片”之一。

5.影響與收入

拍攝前程思遠曾說:“未來的這部影片,將拍出兩個人物的形象:一個是在銀幕上拍出國民黨官兵當年抗戰的形象;另一個是在銀幕後的中國共產黨人胸懷博大、高瞻遠矚、實事求是的形象。”從臨沂之戰、滕縣之戰到臺兒莊保衛戰,都是血染的畫面,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影片的結尾那個“血肉長城”,一個“血”字貫穿全劇,《血戰臺兒莊》就是我們國產的戰爭大片,戰爭的場面很震撼,也很真實,展現出的是中國人血拼到底的精神。

那時候拍片的經費是很有限的,所有演員是沒有片酬的,翟俊傑因為又導又演劇組給他30塊錢,他買了兩條煙,大家一起抽。而今天動輒幾個億的投入、演員的天價片酬,拍出了什麼呢?

二.為什麼《血戰臺兒莊》難以被超越

《血戰臺兒莊》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嚴格按照史實來,不鼓吹,不誇大,就是一部歷史片,而不是商業大片。那麼多經典被重拍,《血戰臺兒莊》沒有從拍。因為:

1.利益。在編導、製片商和電視臺眼裡,一切解釋都是藉口,他們的眼中只有票房,而監管部門更是將票房當成了衡量一切的標準,“娛樂到死”這樣的追求便成了永恆的主旋律。為了增添抗戰劇看點、博取觀眾眼球、提高抗戰劇收視率,便以大量誇張、惡搞、空想等手法拍攝抗戰影視作品,將我軍偶像化、友軍懦夫化、日偽白痴化。拍不出《血戰臺兒莊》這樣的歷史經典,也不會有更大利益。

2.市場。有需求就有市場。隨著歷史越來越久遠,當年的親歷者基本已經離世。創作者自身沒有親身經歷過那段歷史,想要產生同理感也就有難度了。生活工作節奏的加快,現在的電影、電視越來越像快餐式發展,一部符合歷史的抗日大劇,耗時耗力,如果收視率不佳,人財兩空,對投資人來說,不亞於一場豪賭。

3題材。能寫這種抗日題材的作家越來越少了,可拍的就更少了,導致這類抗日劇質量越來越差。年輕人喜歡看抗日電影的越來越少,越來越多的電影電視劇使用誇張的劇情來吸引觀眾也就在所難免了。現在對於投資人和導演來說只要有收視率就是好劇。以前在娛樂方式貧瘠人們是被動接受的電影,而現在人們能選擇的對象越來越多, 電影、電視劇也就越難以成為經典。

隨著事件年代離我們越來越久,時代人物的故去,實景的面目全非,很難再拍出那個年代人對抗日年代現實感。史料還在、史實還在,無論怎樣變化,都要尊重歷史,而不能把我們民族那一段悲慘苦難的歷史拍成“神劇”。


褚漢辰


原因其實很簡單,時間是一個問題,中國和平年代太久太久了,參加抗戰的戰士們都已經老了,很多人都已經去世了,而我們現在拍攝的抗戰片,都是依舊自己的感覺,自己的幻想,因為沒有經歷過很難很難做到真實,稍微一不注意就會是神劇的誕生。



先說一下86年《血戰臺兒莊》,86年戰爭結束才三四十年而已,很多人經歷了真正的戰爭,在炮火中重生。捱過餓,受過窮,看過戰爭,看過炮火。他們印象中有著這種記憶,拍攝出來的影視作品能不好嗎?



現在人沒有經過那個年代,但是讓現代人拍攝十年前發生的事情就感覺好很多。我個人認為,抗戰來說拍攝好的還有《亮劍》,這部劇深入人心了吧,李幼斌演的時候47歲了,也沒有太多吐槽的地方,看了還依舊津津樂道!


李幼斌主演的更是賦予這個角色鮮明的特色,服裝道具來說也是那個年代的感覺,經歷過敗仗,提現戰爭的殘酷,有美好的一面,有些自己特令獨行的感覺,有些解放後的感覺,唯一遺憾的是後面沒有拍攝,也沒有人敢觸碰。


這部劇,李雲龍身邊的人一個個總是那麼讓人印象深刻呀,狹路相逢勇者勝,還有一個花和尚加段鵬,李雲龍本身就有三個兄弟,趙剛為李雲龍哭的那一幕更是感人,男人的情感呀!人生得此知己,值了!雲飛兄,雲龍兄!別來無恙呀!是敵亦是友!李雲龍的這一輩值了!


好劇隨心說


血戰臺兒莊是抗日戰爭取得的最大勝利,是正面戰場的一次重大勝利。


在1985年抗日戰爭勝利四十週年之際,被楊光遠和翟俊傑導演搬上了大熒幕,該部電影展示了大量戰爭細節,不僅具有紀實性、文獻性,還有一種史詩搬的氣魄,可以說是抗日戰爭的經典之作了。

但是反觀現在的抗日影視劇,很難提起什麼電視劇能夠有那種氣魄了。

就個人看來,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現在少部分抗日劇創作者缺乏對歷史的基本尊重以及過於追求經濟利益,為了追求收視率而開始一些不理智的行為。

抗日神劇的出現,將戰爭當做遊戲,我軍形象塑造為偶像,友軍都是懦夫,日偽都是白痴。

這種行為和尊重史實的《血戰臺兒莊》一比,孰高孰低一目瞭然。

當然,這只是部分從業者的行為,但是對於整個行業來說,一鍋老鼠屎可能會攪壞這個好粥。

如果這種電視劇都能得到追捧,那麼以後想要有經典影片的出現可以說是難於上青天了。

二, 其次,就是現在距離抗日戰爭已經過去近百年了,當年的親歷者基本已經離世。

創作者自身沒有親身經歷過那段歷史,想要產生同理感也就有難度了各種資料的整理備案工作的重要性就凸顯出來。

以及這些資料的公開和分享也同樣重要。

如果創作者不能全面掌握當年的歷史真相,那麼他們想要能夠拍出史詩般的大片的難度也要打個折扣了。

即使經典的抗戰片《亮劍》中,也出現了少量歷史錯誤,李雲龍經常大喊“兄弟們”,實際上,這個稱呼當時只有國民黨才這麼稱呼。

因此,在如何滿足現在觀眾口味的前提下,創作出如《血戰臺兒莊》一般具有史詩意味的電影也是現在的影視劇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鯨魚電影


中日臺兒莊之戰,不能叫臺兒莊大捷。

日軍雖被消滅一萬餘人,但中國軍隊也傷亡一萬餘人,最後,臺兒莊連同徐州等城市及廣大國土被日軍佔領。只能說,用國軍血肉之軀,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國軍英烈永垂不朽!

至盧溝橋事變到一九四五年日本投降,國軍傷亡共計兩百多萬,一切否定與醜化國軍抗日事實的,都是歪曲史實與錯誤行為。國軍英烈永垂不朽!



用戶創維


只要是為抗日為民族做出貢獻的,國家要一視同仁對待!不能從政治和階級上區別對待。正因為國軍堅決抗戰,才使抗日戰爭處於焦灼狀態。全民族抗戰的人都是民族英雄,我們不能忘了他們。


f8505441661


1986年的血戰臺兒莊 1986年的生活 至今還以為那個年代的人比較有責任感 工資高不高無所謂 片酬也不是特別重要的 主要那時候的演員都會在想 怎麼去把這個片子演好!

2018年的今天

先不說上億的片酬 小鮮肉等

還有一個神奇抗日 越來越多的特效 扭曲了抗日的艱難 看的感覺抗日簡單! 8年啊!整整8年!

現在的抗日 躲子彈 手撕鬼子 拿手雷炸飛機的! 要真是這樣子 抗日都不用8年 1年都夠了吧?

我們觀眾需要的是體現抗日的精神 並不是特效 耍雜技!

個人觀點 你們說呢?


你身邊的海南水果


《血戰臺兒莊》是國民黨軍隊徐州會戰的真實再現。一是由於演的國民黨軍隊,沒有太多限制。如王銘章在最後關頭槍殺傷兵,是最感人的地方,這在別的抗戰電影裡是不可能的。而是能夠真實反應抗戰中士兵的真實素質,一個鬼子可以接連刺殺三個國軍士兵,這也反應出中日兩國士兵的訓練水平,在其他抗戰劇裡敢演一個日本鬼子刺殺三個中國士兵嗎?三是臺兒莊大戰是真實而不是杜撰的,雙方屍山血河的血戰真實反應了戰鬥的激烈程度,普通士兵身上捆滿手榴彈炸鬼子的坦克,用血肉之軀阻擋鬼子進攻,都演的特別感人,沒有其他抗戰劇的矯揉做作。在劇中有一條標語:生在陝西,死在山東,觀眾看到這樣的標語無不動容。孫連仲的那句氣貫山河的話:士兵死光了你去填,你死了我就填上去,簡單的一句話透著無比的悲壯,也表現出抗戰將士視死如歸的民族氣節。這樣的電影看過後不會忘記,至於現在的抗戰劇,是對抗戰烈士的褻瀆,對神聖抗戰艱辛歷程的嘲弄!


夜雨蕉聲1


這個問題要結合時代大背景來探討。當時的電影拍攝是由國家相關部門控制的,基本上不考慮票房。重大歷史題材影片基本上是國家工程,拍攝的嚴謹、史料的準確都要經得起歷史的考驗。當時的演員,基本工資比普通工人也就高一倍左右,拍攝影片也不是為了賺錢,而是塑造角色,完成單位交給的任務。導演選擇演員,誰合適選誰,跟流量、咖位沒有關係。 現在呢?隨著全社會的經濟改制完成,電影行業的國有製片廠和全國大多數國有企業一樣,被改死了。起主導作用的是民營電影公司,拍攝影片的主要目的是賺錢,電影票房是他們投拍影片的主要動機。演員選擇主要由投資方決定以及是否是一線明星等等非藝術因素。演員個人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體驗生活,塑造角色,因為他們的時間就是金錢啊。 從電影發行來說,各院線掌握在資本大佬手中,那種沒有票房,沒有明星的嚴肅題材作品,就算拍得再好,他們也會壓著不不讓排片。 有人會說監管不力,太天真了!商業社會,有錢能使鬼推磨,只要給錢,審查就是走過場。 君不見,種宣部副布長都被資本大佬買通了。 以上幾點就是原因,討論具體的影片就沒必要了。


一隻小小鳥63


臺兒莊戰役,是國軍各門各派同仇敵愾,在李宗仁的堅定、正確的指揮下,打的唯一大勝仗,記住,是唯一的大勝仗,不是之一,因而在題材上,就已沒有超越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