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南宋不吸取前車之鑑反而要聯蒙滅金?

靜夜史


首先要搞清楚,什麼叫前車之鑑。

是不是我不去惹別人,別人就不會來惹我呢?是不是當年北宋不聯金滅遼,金國就不會南侵呢?

顯然不是。就算宋高宗與秦檜殺了岳飛,簽了喪權辱國的條約,金帝完顏亮照樣撕破條我,以六十萬大軍大舉南侵。把國家命運的賭注押在敵國的仁慈上,顯然是不可取的。

聯金滅遼與聯蒙滅金本身都沒有錯,錯的是滅了遼、滅了金之後,宋廷又貪小便宜,在軍事力量遠不及對手的情況下,去挑起爭端,這是非常不明智的。

聯合滅金的主張,是蒙古人提出來的。當時蒙古在進攻金國的汴京城時,遭到大挫折,金國以震天雷、飛火槍等火器給予蒙軍重大殺傷。蒙古人攻城十六天,死亡上萬人,仍無法攻破。

為了滅掉金國,窩闊臺決定聯合南宋,共同出兵。蒙古派王楫為特使前往南宋襄陽城,謁見京湖制置使史嵩之,商議聯合出兵事宜。史嵩之趕緊向朝廷奏報,朝臣們一商議,紛紛表示機不可失,應該答應蒙古人,滅了金國,一雪靖康之恥。

只有一個人表示異議,淮東安撫使趙範警告說:“宣和時,海上之盟,初約甚堅,後卒取禍,不可不鑑。”他列舉北宋跟金國結盟滅遼之事,引為前車之鑑。宋理宗不理會,仍然令史嵩之遣使報蒙古,並要求滅掉金國後,收回河南之地。

金哀宗的想法與窩闊臺一樣,想拉攏南宋。他派人前往南宋,兩個目的:其一是借點糧食;其二是說明宋金聯手的必要性。金哀宗是這樣說的:“今蒙國滅國四十,以及西夏;夏亡,及於我;我亡,必及於宋。唇亡齒寒,自然之理。若與我連和,乃為我及彼也。”這是警告宋朝,蒙古乃是狼子野心,只有宋、金聯手,才能自保。

對於金哀宗的話,宋理宗懶得理會。

宋朝一直受金國欺負,就算議和,要麼稱臣,要麼稱侄,何其辱也。現在你金國已是落水狗,你別居高臨下訓導我。其實金哀宗說的,是有道理的,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宋與蒙古並無世仇,與金則有不共戴天之仇,本來就非唇齒相依,何來唇亡齒寒呢?

宋理宗非但不借糧給金人,還盤計著履行與蒙古人的約定。倘若宋朝不趕緊出兵,等蒙古滅了金國,想討回河南地也不可能了。此時窩闊臺已經派遣都元帥塔察爾進攻蔡州,宋理宗詔令孟珙率忠順軍主力前往助戰,與蒙古人夾擊蔡州。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蔡州在頑強抵抗三個月後,終於被攻陷。

金國滅亡後,蒙、宋議定,以陳蔡西北地為界,以北歸蒙古,以南歸南宋。根據這個議定,南宋收回一部分失地。儘管河南三京,即東京開封(汴京)、西京洛陽、南京應天府,一個也沒能收回。但是畢竟是收復部分領土,從這點看,聯蒙滅金總比坐視蒙古滅掉金國要好一些。

然而,聯蒙滅金與當年聯金滅遼一樣,帶來新的戰爭。原因都出在大宋朝廷,不遵守與盟國的協定。

宋軍將領趙葵、趙範拋出一個計劃:守河據關,收復三京,就是把大宋的邊界線北推到黃河、潼關一線,收復三京之地,撫定中原。此舉無異於撕毀協議,對蒙古宣戰,故而引起朝臣與邊將們的極力反對。然而皇帝與宰相鄭清之則好大喜功,全力支持趙葵、趙範的計劃。

蒙金戰爭剛剛落下大幕,蒙宋戰爭又要一觸即發了。

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南宋軍隊開始行動。

首個目標,就是收復故都汴京(東京開封)。南宋派出兩支軍隊直取汴京,一支由淮西制置使全子才率領,共一萬人;另一支由淮東制置使趙葵統領,共五萬人。守衛汴京的是投降蒙古的金國降將崔立,此人聲名狼籍,素為汴京軍民所厭惡。崔立部將李伯淵、李琦等人風聞南宋軍隊欲收復汴京,便刺殺崔立,打開城門迎接全子才。

汴京在淪陷104年後,又回到宋人之手。

緊接著,宋軍又佔領洛陽。此時

洛陽早已是一座空城,沒有軍隊駐守,全城只有三百家人。西京洛陽輕而易舉收復了,然而這不過只是曇花一現罷了。

蒙古軍隊很快殺回來了。宋軍的楊誼部隊共計一萬三千人,行至洛陽以東三十里處,忽然遭到蒙古人的襲擊。楊誼被突如其來的蒙古人打得暈頭轉向,向南逃竄,蒙古人追到洛水河畔,宋軍大量士兵在搶著渡河時溺水身亡。擊敗楊誼之後,蒙古人轉而進攻洛陽。徐敏子率部苦戰,起初還勝負相當,但宋軍的糧食很快消耗一光,如何再戰?無奈之下,徐敏子只得放棄洛陽。

蒙古軍攻下洛陽後,一路向東,直取汴京。汴京守將趙葵、全子才多次催促朝廷運送糧餉,但望穿秋水,糧餉卻遲遲未到。蒙古人從汴京城外決黃河引水灌城,宋軍本來就飢餓難戰,又被洪水淹死不少人。趙葵、全子才無力迴天,只得放棄汴京,狼狽而逃。

從收復汴京到放棄,前後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就這樣,南宋發動的“守河據關,收復三京”的軍事冒險計劃,以徹底的失敗而告終。去了一個金國,又迎來一個更強大的敵人。

因此,聯蒙滅金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宋廷過於心急。南宋軍事力量連金國都打不過,想要徹底收復中原,理應苦練內功,有了實力才能北進,徐圖恢復。


君山話史


南宋不顧聯金滅遼導致靖康之恥的前車之鑑反而要聯蒙滅金主要原因有三點: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南宋選擇聯蒙滅金恰恰是因為想要一雪靖康之恥;第二點就是金國南攻南宋想要挽回自己在北邊的損失更加堅定了南宋聯蒙滅金的決心;第三點就是蒙元許諾在聯合滅金後把河南等黃河以南地區的部分地區歸還給故主南宋。


其實早在成吉思汗時期蒙元帝國定下了向南宋借道並聯合南宋滅亡金朝的大計,而南宋統治者為了一雪金朝統治者帶給他們的靖康之恥大部分人也積極響應。要知道靖康之恥使得宋朝人對金朝的仇恨實在是太深了,以至於大部分都忽視了這個前車之鑑。所以說南宋之所以選擇聯蒙滅金最大的原因就是女真人當時太狠了讓宋金仇恨無法化解,可見做人留一線日後好相見還是相當有道理的。

雖然說南宋大部分人都主張聯合蒙元帝國消滅自己的世仇金朝,可是也有不少人認為唇亡齒寒應該吸取靖康之恥的教訓,主張支援金朝抵抗蒙元帝國讓其充當南宋的屏障。如果這時候金朝統治者能夠釋放善意並對南宋統治者反覆曉以利害的話,是有一定可能改變南宋的態度讓其站在自己這一邊的。可是無能的金宣宗竟然選擇進攻南宋,想要通過獲得南宋的領土財富來增強自己抗蒙的實力,結果自然是讓南宋更加堅定了要聯蒙滅金的主張,等到金哀宗想要爭取南宋主動和好的時候已經徹底晚了。



還有就是蒙元帝國利用了南宋一直想要收復中原失地的心理,答應在聯合滅金後把黃河以南的部分土地歸還給南宋。其實這和金朝當初答應歸還燕雲十六州如出一轍,只不過被收復領土執念矇蔽了心的南宋再次上當了。於是在眼前利益驅使下南宋大舉進攻金朝並送給了蒙元帝國許多物資聯合滅金,這樣被南北夾擊的金朝滅亡的命運就註定了。


所以基於這三方面的原因南宋會不顧自身危險選擇聯蒙滅金一點也不意外,在南宋和蒙元的夾擊下金朝也加速滅亡了,蔡州之戰中南宋軍隊把金哀宗一半屍體帶回去告慰太廟也算是一雪靖康之恥了。只不過之後南宋就不得不面對和蒙元的直接對峙了,當然南宋就算選擇聯金抗蒙也不見的就比聯蒙滅金好到哪裡去,其實無論南宋如何選擇如果自己不自立自強實力不行的話結局都是一樣的!


執斧傳播開天名


既然宋朝已經有了“聯金抗遼”的前車之鑑,那麼為何還會“聯金抗蒙”,將自己置於死地呢?其實如果各位深入瞭解那段歷史的話,就會發現,南宋時期的“聯蒙抗金”和北宋時期的“聯金抗遼”完全不是一個性質,而且在我看來,南宋的“聯蒙抗金”是有積極意義的,並不能完全否定!

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北宋末年的“聯金抗遼”,我們知道北宋真宗時期,宋遼之間簽訂了“澶淵之盟”,雙方罷兵修好,宋遼結為兄弟之國,雖然在之後的一百多年裡,邊境時有衝突,但基本很穩定,所以“聯金抗遼”,那是北宋首先撕毀條約,挑起戰爭,而且北宋這時候發兵徵遼,也是宋徽宗好大喜功,急於收回燕雲十六州,但他根本沒有做好戰前準備,在宋徽宗身邊聚集的是蔡氏父子,童貫,梁師成,王黼,朱勔等為首的六賊,朝政及其腐敗,最終他選定只知享樂不懂打仗的童貫做徵遼宣撫使從而限制了西北軍的軍事行動,這一切都說明了北宋“聯金抗遼”就是一出笑話!



可是南宋的“聯蒙抗金”並非沒有遠見!首先南宋政府最終決定發兵攻打金國,並從真正意義上來履行“聯蒙抗金”之義務是在公元1233年,此時距離金國滅亡只剩一年,而在1232年,金國主力在“三峰山之戰”中損失殆盡,金國滅亡的事實已經不可挽回!在此之下,南宋選擇聯蒙抗金是有一定道理的,既可以在滅金戰爭中儘量爭取更多的土地等資源,又可以提前瞭解蒙古,做好之後與蒙古交戰的準備!

而南宋選擇“聯盟抗金”也是一波三折,並非南宋君臣毫無遠見,一意孤行的結果!要知道早在公元1196年,南宋大臣餘端禮就曾向宋寧宗陳言蒙古崛起後對宋朝對的危害,而宋寧宗也肯定了他的說法,並下令在邊境加強戒備。在這之後另一大臣,左丞相喬行簡更是直言:“強韃漸興,其勢已足以亡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齒寒之轍可覆,宜姑與幣,使得拒韃”,他的意思是蒙古崛起危害甚大,如果有金國在北面作為大宋的屏障,那麼每年給金國歲幣也未嘗不可。

可以說南宋朝廷對蒙古的崛起之危害並非不瞭解,相反的,南宋朝廷深知蒙古強大起來後的危害,所以在蒙古發動對金作戰後,南宋都在有意無意的幫助金國,這種“有意無意”的幫助並非給予金國經濟或者軍事等方面的援助,而是作為金國的敵對國,南宋並沒有一開始就落井下石,反而是金國開始再次挑起對宋戰爭。

公元1211年金軍在野狐嶺戰敗,北方領土接連丟失,在此情況下,金國君臣制定了一個

“北失南補”的政策!什麼意思?就是被蒙古奪走的土地要從南宋那邊補回來,公然跳起宋金戰爭!本來宋金之間就是世仇,金國跟蒙古打仗,宋朝已經很有道義的沒有選擇落井下石,沒想到金國竟然還如此咄咄逼人,於是宋朝進行反擊,並打敗了金軍,所以南宋的軍事實力並不像某些人所認為的那麼不堪,但即便是如此,宋朝依舊沒有與蒙古達成聯盟,甚至還是很防備蒙古!

蒙軍自野狐嶺大戰後,佔領了金國大片土地,而金軍也轉入防守,但此時蒙軍也很難再有突破,所以成吉思汗想取道宋朝的川陝地區,對金朝來個前後夾擊,試圖一舉消滅金國,可是宋朝沒有答應!是的,宋朝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並沒有答應蒙古的借道伐金,這也引起了蒙古方面的強烈不滿,在幾次出使宋朝希望“假道伐金”的意見沒有被宋朝同意後,蒙古悍然發兵進攻宋朝的川陝地區,當蒙古軍隊從宋朝“借道”後,宋朝方面立即令大將孟珙領兵追擊,而蒙軍也是沒有片刻停留,馬不停蹄的奔赴金國國境,最終宋軍沒有追上蒙軍,而蒙軍也如願合圍了金軍最後的主力,取得了“三峰山大戰”的勝利,這一年是1232年。

其實還是那句話,由於有“靖康之恥”在前,金國作為宋朝的死敵,雙方根本沒有和解的可能,但面對蒙古的崛起,宋朝方面已經做的很不錯了,只是由於金國單方面撕毀和議發動宋金戰爭,即便是後來金哀宗再次罷兵,企圖交好南宋,但已經為時已晚,“三峰山之戰”後,宋朝方面已經充分意識到,金國滅亡就在眼前,金國不可能再做宋朝的屏障,金國的存在對南宋來說已經毫無意義!與其眼睜睜看著金國滅亡,不如聯蒙抗金,給自己一個出兵的理由,趁機爭奪金國土地,而且蒙古方面也許諾滅金後歸還河南地區。


於是宋朝令孟珙率軍出擊,滅金後宋朝收復了五州三十三縣,兩淮地區全部收復,而且孟珙還帶回了金哀宗完顏守緒的屍體,宋理宗以此屍體在臨安祭祖,也算是報了當年“靖康之恥”的仇了吧。

所以和“聯金抗遼”不同的是,在整個“聯蒙抗金”的過程中,宋朝都處在道德的制高點,所做的一切都是受到大部分臣民所支持的,而最終也取得了很好的戰績,是絕對的受益者!


鹹魚閒聊


我覺得是有這樣幾種心理決定了南宋統治者的聯蒙滅金行為:

1.復仇心理。金滅亡北宋的靖康之恥始終壓在心頭,好不容易有了這樣一個報仇雪恨的機會,怎麼能不衝昏頭腦。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幹吧!

2.投機心理,或者是僥倖心理。把金滅了,蒙古答應了平分好處啊,而且即便蒙古圖謀不軌,學金滅遼後滅北宋的手法,也不怕,至少我們強大起來了哈!誰知道南宋始終也沒強大起來。

3.被迫心理。就好像三個小孩打架,孩子頭說,你跟爺打另一個小孩,不然先揍你!蒙古對西夏就是如此,你不跟我打金國,就先打你,沒辦法啊!只好屈從,這樣,金、西夏、南宋幾個政權之間互相消耗彼此,最後被蒙元漁翁得利。如果那個時候三個政權真能合縱對蒙古,局面可能大不相同。



文綜史組


唐之後的宋朝,是我國曆史發展上的一個高峰,它的好多社會發展指數是後世或前朝望塵莫及的,人民的幸福指數也是非常高,曾有一個假設說如果可能你願意生活在中國古代的哪個朝代?好多專家學者沒有選擇大眾心目中的漢唐盛世,而是選擇印象中積貧積弱的宋代!說明真實的宋代並不像我們想象中那樣不堪,甚至有其它朝代不可比肩的東西...然而卻給後世留下一個積貧積弱的印象,細究起來原因有三,一是重文輕武;二是靖康之變,兩皇帝被擄;三是南遷之後南宋最終還是沒有抗住蒙古大軍的進攻,被蒙古所滅。

宋朝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共歷十八帝,享國三百一十九年。從朝代的壽命看不算短,從國內治理來看應該是相當的好,就是強漢盛唐也無法與之相比,史學家陳寅恪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學者不在少數。

它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據權威經濟史學家測算,鹹平三年(公元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5],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後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弔詭的是積貧積弱這一頂帽子卻是宋朝人自己製作並戴上的,宋朝大臣魏了翁給皇帝奏疏裡形容國事危難用了稍顯誇張的這一詞,沒想到成了這一朝代蓋棺定論的評價,這顯然是當初原作者沒想到的。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強漢也難以望其項背!著名歷史學家漆俠先生曾指出:“在兩宋統治的三百年中,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居於世界的最前列,是當時最為先進、最為文明的國家。”宋朝立國三百餘年,二度傾覆亡國,皆緣於外患,是唯獨沒有亡於內亂的王朝。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要知道中國歷史上最強悍的王朝幾乎都是亡於農民起義,起因都是內部治理腐爛崩潰,民不聊生,宋朝恰恰相反,是歌舞昇平,海清河晏,富得流油!

用宿命的觀點來看宋朝真的屬於運氣不好,立國期間北方几個少數民族政權西夏,遼,金,蒙古等一下先後強勢崛起,與宋爭奪江山成為虎狼之國,有了問鼎中原的野心,甚至是具有併吞歐亞大陸的實力,國際形勢複雜多變遠超漢初,而宋朝因有兩大短板,鎖死了國運,任憑富可敵國卻難以扭轉乾坤,力壓群雄!

短板一,宋朝是陳橋兵變產生的國家,深知坐大的軍閥是國家長治久安的最大威脅,因此建國開始就立下了重文輕武的規矩,岳飛冤案都和此有關;

短板二,這是最最關鍵的,甚至遠超重文輕武,這就是公元936年,中國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後唐河東節度使)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後晉,遼太宗與石敬瑭約為父子。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使得遼國的疆域擴展到長城沿線,換句話說,宋朝立國那天開始就不據有燕雲十六州的戰略要地,使得北宋的戰略縱深受到巨大的壓縮。這一點從古到今中國的軍事家,戰略家都看得一清二楚,晚清中興名臣左宗棠有句戰略名言“重新疆以保蒙古,保蒙古以衛京師”,不惜抬棺決戰也要收復新疆;毛澤東當年在解放戰爭正酣的時候馬上派王震進軍西北佔領新疆,正是看到了這三地在地緣戰略上的關聯!從地緣政治學上說,燕雲十六州是第三等級的戰略要地,漢唐之所以縱橫天下,傲世群雄是因為經略西域,輻射蒙古高原,燕雲十六州在帝國的羽翼之下,使得漢唐在這麼大的戰略縱深裡遠交近攻, 遊刃有餘,後來被明粉們吹的一塌糊塗的明朝正是缺乏戰略眼光,在滅元驅逐韃虜的時候沒有像漢唐那樣乘勝重新佔領西域,輻射蒙古高原,保持足夠的戰略縱深,而是兵到長城邊就班師回朝,歷史證明沒有西域的屏護,中原王朝最終將守不住中原!並且因這些地方盛產冷兵器時代的戰略物資––戰馬,相當於現在的飛機坦克...守不住西域就保不住北部要地蒙古高原,控制不了蒙古高原就保不住京師(燕雲十六州),而宋朝自打建立那天起就沒有燕雲十六州,連第三等級的戰略要地都不在手,由此還嚴重缺乏古代戰爭的戰略物資:馬,在北部邊境洞開,無險可守僅靠步兵去抗衡遊牧民族呼嘯而來,絕塵而去的騎兵無異於以卵擊石,由此可見宋朝面臨的環境是何等險惡,對外戰爭的籌碼何等的少之又少,就是漢武大帝再次降臨也無計可施!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今天的提問了,為何南宋不吸取前車之鑑反而要聯蒙滅金?因為從北宋開始宋朝就沒有條件經略西域,沒有河套地區,連燕雲十六州都沒有,沒有佔領戰略要地,缺乏戰略縱深,缺乏戰略物資戰馬,任憑白銀滾滾,富可敵國,從軍事上講就是無法成為一個軍事強國!而宋朝缺乏的這些籌碼對手統統都有,況且蒙古大軍滅國幾十,幾乎佔領完歐亞大陸,少有敗績,稍有失敗,馬上捲土重來,因此宋朝面臨一個它無法解開的歷史魔咒,無論它採取的是聯蒙滅金還是聯金抗蒙都改變不了歷史的結果,變得毫無意義,只是死法的不同而已!這就是國運...


土豆到底去哪裡挖




相關答案寫過幾次,再簡單談一談我的個人看法


北宋的滅亡絕對不是因為聯金滅遼,而是北宋在滅遼的過程中被垂死的遼國摁倒在地反覆摩擦,差點被殘遼反滅

大宋王師本來是興高采烈地去摘桃子,沒想到,走到桃樹下剛一仰頭,便被一個八斤多的桃子砸到臉上

摘桃子有錯嗎?



參與滅遼的還有西夏和蒙古,按各自與金人籤的盟約,西夏可以分地,蒙古可以分錢。遼國剛滅亡時,女真人也想反悔,畢竟把吃進嘴裡的肉吐出來是一個很不愉快的體驗。結果,幹過幾架後女真人就非常爽快地履行了合同

為什麼人家不但沒被滅,反倒賺了個盆滿缽滿?




南宋聯蒙滅金時,大金國是這樣的
就剩一粒眼屎大的大金也沒忘了欺負大宋,想著把在蒙古人手上丟掉的地盤從南宋身上剜回來,“取償於宋”

大金騎在大宋脖子上吃喝拉撒了一百零六年,快死的時候還想再拉一泡,這種行為叔叔能忍,嬸嬸也不幹啊

於是,聯金拒蒙派統統閉了嘴

何況,這時候的大金最多隻能算是一粒無籽葡萄,毫無殺傷力



事實上滅金後,宋蒙時戰時和,偶爾還會進入一個蜜月期,在漣水軍進行貿易,互通有無

南宋滅亡了,三哥、猴哥、四尺武士……他們一個個卻活得好好的

南宋末的大宋水師反覆使用的戰術是曹阿瞞水戰遺法:碇舟江中,或碇舟海上,等著元軍火攻或用投石機砸

最後,二十萬南方人在海戰中打不過二萬北方旱鴨子(其中還有一千是下了馬連路都不會好好走的蒙古騎兵),大家圍成一團細品大海的滋味,把自己搞得上吐下瀉,這就驕傲了

二十萬只鴨子扔大海里元軍也抓不完

細細想來,精神是崇高的,能力呢?



是策略出了問題?還是執行力出了問題?



為國釣魚


當今社會評論歷史者中有部分人確有高度,但實在信口雌黃者或者道貌岸然不自知者不在少數,這類人多極端,不能公平公正理解歷史,其中有極少數人只要遇到宋歷史的,無視史實,從各種角度無不用其極,極力詆譭,說宋可恥、無能,一無是處。可以想象這樣的評論者有多狹隘,有多淺薄,有多無知。

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結論,宋是我國曆史上一個舉足輕重的朝代!

南宋滅亡是歷史必然,不獨南宋,亞歐各國在野蠻蒙古面前滅亡都是歷史必然,跟聯蒙滅金沒有關係。實質上南宋在亞歐各國對抗蒙古中是最強大的,殺死闊出,殺死蒙哥,獨自抗蒙四十多年,亞歐其他國家在蒙古面前灰飛煙滅,說明宋國力強盛,凝聚力空前,當然這點不是一個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沒有見識之人所能理解。

蒙古以 搶掠燒殺為核心的野蠻精神起著核心支柱作用,整個文明社會都無法抗衡,不獨宋。 蒙古處於野蠻未開化社會,整個政府論功行賞的依據是看誰搶掠燒殺的厲害,搶掠所得大多分賞給搶掠者,搶掠越多,搶掠者獲得的賞賜越多;而同期其他國家地方較蒙古文明,其他國家地方大多想怎麼文明的管理國家。在冷兵器時代,野蠻的蒙古與亞歐各文明國家不在一個頻道。蒙古政府鼓勵支持全民搶掠的政策使得文明在野蠻面前不堪一擊,蒙古全民自然都想通過搶掠獲得財富,誰還去努力工作。蒙古野蠻搶掠政策的短期爆發力是文明社會無法抵抗的。只要蒙古野蠻沒有進化,文明就無法取勝。

至於聯蒙滅金也是歷史必然,因為金愚昧無知。金一直將南宋看成軟柿子,被蒙古搶去的東西希望從宋手中搶得,金對自己的定位還停留在靖康恥前後的金,還認為南宋軟弱可欺,實際經過紹興合約後的二十年休養生息,經過韜光養晦宋已經活過來了,已經力量日趨壯大,才有了廢除稱臣的紹興合約,才有了孝宗北伐,才有了以後的北伐。以後數次北伐仍無功而返,更進一步說明趙構當時求和的不得已,更說明如果勉強繼續戰爭,南宋避免不了提前滅亡。

當然這種大局觀是需要高度的,因為各自的位置不同,趙構是皇帝,代表國家,只要能延續國家就是勝利。岳飛雖是一個愛國將領,但他只相當於中層幹部,只需要按高宗要求做事,只需要為戰場負責,他不需要為南宋的人力物力財力負責,也不懂的怎樣從全局高度延續宋,實際工作中當然也沒有配合高宗南宋延續的高度。

評論帝王權術是要有高度的,更不是信口雌黃,深處基層,沒有權利經歷,對於歷史只懂得選擇對自己有用的,就採用;對自己不利的就不用。對歷史採用兩種分析問題的辦法,只懂得練練嘴皮子,只懂得照抄書本,不去辨別書本,機械的接受符合自己要求的記載,典型的教條主義,是很可笑,也是很淺薄無知的。

在大方向上南宋壯大武力的同時金卻日趨腐化,國力凋敝,在屢屢為蒙古所敗時仍用老黃曆看問題,不知道團結宋,反而將蒙古給金造成的損失期望從宋手中搶的,何況宋自高宗起一直將金看成世仇,一直不敢懈怠,一直在尋機復仇。

宋當然懂得三國鼎立的穩定意義,但實際上聯蒙滅金時金的滅亡已經在所難免,即使不聯蒙,因為金已經龜縮至極小地盤,已經不具備聯合抵抗條件,而且金還在作死對宋用兵,而聯蒙滅金,可以延緩同蒙古矛盾的爆發,可以增加宋的戰略縱深,所以聯蒙滅金也是歷史必然,是宋報仇雪恨的必然。


聽雨: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北宋滅亡之後,明眼都能看出來,元朝崛起以成定局,可南宋的當權者後來還是作出了錯誤的決定,助狼滅金,為什麼會自找苦吃,讓自己失去了戰略平衡縱深支撐點。

1,有復仇心裡,金人盛氣凌人貪得無壓,霸佔著宋朝領土不還,還滅了北宋成為南宋的欺齒大辱,想借機報一箭之仇。

2,南宋內部的主和派貪生怕死佔了上風,多年養成割地上貢求和平的日子,讓南宋的官員失去了鬥志,只想著拿錢消災,用錢買保險。

3,懼怕蒙古的淫威,明知引狼入室,不敢不從蒙古的要求

4,弱者的求生之道,無賴的選擇,這就好比兩個人打架,一個強者在猛揍一個弱者,圍觀者不但沒人伸援,還會竊竊私語,裝腔作勢幫強者埋怨弱者的不是是一個道理。

南宋的最終滅亡,是多種因素造成的,但最重要還是南宋內部心裡爛造成的


張峰149764346


《後漢書》記載:“仁義興則道德昌,道德昌則政化明,政化明而萬姓寧‘’。強調了嘉行善政對治國安民的重要性。歷史上,金國的殘暴統治和減丁政策。又迫使一個以‘’為父祖復仇‘’的人物迅速崛起壯大,也促使一個被剝削奴隸階層躍升為統治黃金家族。金朝長期推行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使蒙古人對金統治者怨入骨髓。成吉思汗的先祖俺巴孩汗曾被金朝以反叛罪釘在“木驢”上處死。此後,金國不僅要蒙古納貢,還每三年遣兵向北剿殺,謂之“減丁”,激起蒙古人的怨忿。正是由於金國的瘋狂掠奪和殘酷屠殺導致了冤恨的爆發,成吉思汗以報仇雪恨為目的發動對金征伐。志在完成攻滅金朝的戰爭。

蒙古軍從成吉思汗六年(1211年)起,歷經二十三年,成吉思汗、木華黎、拖雷、窩闊臺汗,分四階段,最後通過聯合南宋才併吞金朝。這是世界史上著名的小國崛起、以少勝多的戰爭。

北宋是聯金滅遼,結果為金所滅;而南宋則是聯蒙滅金,卻也為蒙所滅。因此有人說,兩宋統治者缺乏軍事戰略眼光,同樣的錯誤犯了兩次,滅亡是咎由自取。事實果真如此嗎?

事實上,南宋聯蒙滅金,也是經過數十年的權衡最終作出的抉擇。而且,無論從哪一角度來說,聯蒙滅金,都很難說是一個錯誤的選擇。當時,南宋朝廷也認為儘管宋金有不共戴天之仇,但是現在金就是宋的軍事緩衝帶,金一旦滅亡則唇亡齒寒,而且蒙古滅金之後得到金的軍隊和物資,對宋會造成更大的威脅。此時如果大宋聯金抗蒙的話就能夠保住這個緩衝帶,而且大宋也有時間進行備戰,因為宋蒙之戰必不可免。

而此時的金國雖然知道自己到了最危險的時刻,但是,金國還是做出了一個愚蠢加錯誤的決定即:‘’北失南補‘’!金國都城被迫南遷汴京,放棄了北方領土。此時的他們卻認為,蒙古惹不起,南宋還是好惹的,北方少了一寸土地,希望在南宋找補回來!他們邊做著美夢邊捱打,邊對南宋發動戰爭,金國本來兵力不強卻又開啟兩面作戰。金兵侵宋,遭到南宋軍民的頑強抵抗,金軍進退兩難:國內又激起漢人的抗金情緒,抗金義軍迭起,打擊金朝統治。蒙古軍趁機調動軍隊,金朝陷入了腹背受敵、內外交困的不利境地,滅亡已成定局。

此時,孟珙和南宋君臣對當前局勢做了分析說明,認為金必亡,此時聯金抗蒙就是給自己惹麻煩,弄不好反而使蒙古聯合金國攻宋,不如先穩住蒙古,給自己爭取備戰時間。另外,聯蒙滅金後大宋可以得到部分北方土地,加強防禦縱深。

隨後,南宋應約與蒙古聯合,派遣英雄岳飛部將孟林的孫子孟珙率軍2萬、運米30萬石,與蒙古軍會師蔡州域下,聯兵攻城。

1234年,金哀宗傳位於末帝完顏承麟。宋軍與蒙古軍破城。哀宗自縊,承麟被殺,金國滅亡


德厚致遠


在南宋看來,金、蒙其實都是威脅,但靖康恥不雪對不起祖宗,加上最重要的是金國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打不過新崛起的蒙古人,被蒙古人佔了大片土地後,沒辦法收回就反過來打南宋,想搶佔南宋土地以彌補自己的損失。本來他們有段時間停戰了,這樣一下,金國又犯南宋,南宋惱了,新仇舊恨就派人聯合蒙古軍夾擊金國,然後,金國滅了,南宋也失去金國作屏障被蒙古滅了!因此,南宋聯蒙滅金其實是被金國逼的,如果金國不犯南宋,南宋是不會聯蒙滅金的。因為唇亡齒寒的道理誰都懂,金國被滅,南宋必危!可惜道理歸道理,事實歸事實,有時情況的劇變不由人的意志為轉移,正所謂天意如此,夫復何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