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原名是什么?为什么要改名?原来还有这么多讲究!

一说起天安门,大家肯定能想起“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我们向前进”的诗句,其实,在明朝、清朝、新中国,

天安门都是国家的象征、中央政权的象征,而且,一开始,它叫承天门。

元朝末年,大将徐达占领元大都,改名北平。当时的燕王朱棣留下来,成为一方诸侯,兵强马壮。没几年,朱元璋死了,朱棣南下出兵,三下两下就占领南京。可是,等朱棣坐上皇位,才知道,这个皇上不好当啊

天安门原名是什么?为什么要改名?原来还有这么多讲究!


朱棣赶走建文帝,这个皇位是篡的,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朱棣一直心里有点自卑。当时的朝中大员、南京城的强权人物,都是喜欢朱允炆的。

朱棣让大学士方孝孺写继位宣言,方孝孺坚持不写;侍卫把方孝孺嘴给扒烂了,方孝孺还是不写;朱棣就问:你不怕我把你灭九族吗,方孝孺说:灭我十族又如何。

虽然方孝孺被灭十族,但是这件事在朱棣心里留下了很深的阴影:南京这地方太不安全了,还是回自己地盘——北京最安全。

天安门原名是什么?为什么要改名?原来还有这么多讲究!


就这样,朱棣就起了迁都北京的念头。可是这迁都一事,有关国家社稷,事关重大,弄不好是要动摇国本的。当时的北平,被徐达毁灭了大半,还把人口都迁往开封、洛阳,已经是一座相对冷清的城市。如果迁都,先不说其他,单是皇宫的建造,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皇宫是皇权的象征,要巍峨高大,金碧辉煌,占地至少上百亩,北平地处偏远,石料、木料都得从南方运。单是这运费,就得耗费几千万两银子。北平作为都城,自然是要迁入人口,可是这上千万人口,得修建住宅、修建下水系统、修建道路、集市,吃喝拉撒,都得政府操心

虽然工作量巨大,可是朱棣权衡利弊,还是决定放手一搏,迁都北平。首先,朱棣大量迁移人民充实北平,当时的各地流民、江南富户、山西富商,都被迁往北平。其次,朱棣下令以南京皇城为蓝本,

修建北平皇城。而当时著名的能工巧匠——蒯祥成为承天门的总设计师。

天安门原名是什么?为什么要改名?原来还有这么多讲究!

永乐十八年,承天门建成,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寓意“皇帝承天启运”“受命于天”。朱棣见到后很高兴,这就说明我是上天派下来治理人民的,皇位完全是正当的。所以蒯祥也受到了不少赏赐。

过了几十年后,承天门遭受一次雷击,蒯祥又负责重修。重修后,承天门由原来的宽5间、深3间,扩大为宽9间、进深5间,寓意皇上是九五之尊。形制上由原来的牌坊式改建成宫殿式,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总之,承天门是更加雄伟、更加辉煌了。

只不过天有不测风云,明朝末年,泥腿子李自成攻克北京,把承天门烧成一堆焦土

天安门原名是什么?为什么要改名?原来还有这么多讲究!


清朝建立后,顺治帝在承天门废墟上,又重建了一座门楼,只不过改名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国”之意。

天安门历经几百年风雨,一直见证着我们民族的盛衰兴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