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认识“SB”, 怎敢说看过香港电影

如果不认识“SB”, 怎敢说看过香港电影

人生如戏,但戏精可不只是在戏里。

前几天在糗百上看,说任性商家调皮又赶趟儿似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想拉个横幅”。人生苦短,很多事可能未必有特正经的理由,比如,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看到蔡依林在金马奖上尬唱的时候,就想聊聊邵氏电影了。

世事悠悠天不管,春风花柳争妍。待到2018年,邵氏电影就60岁了。在“SB”这俩字母还没有被玩坏的时候,时光倒流五六十年,本港观众大概只会想起Shaw Brothers (Hong Kong) Limited——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彼时,邵逸夫先生相当于CEO,而那个叫方逸华的蜜汁女子,还不是TVB王国里的“方小姐”。

这两年,有关邵氏电影的消息,淹没在海量影视资讯之间,恍惚总有些美人迟暮的感觉。

犹记得2015年香港影视节上,邵氏电影举行盛大启动礼,公布了2015年拍片计划,其间就包括2016年上线的《使徒行者》电影版。好在,翻拍版的票房不负众望,天时地利地破了6亿乃至密钥延期。不过,传说中的续集《使徒行者2:逆行天地》、乃至动画版金庸名著《射雕英雄传》等,似乎久已难见消息。在“港片近黄昏”之说翻覆一二十年之后,指望黎瑞刚把邵氏电影带回上世纪的青葱年代,这幻想显然太过穿越了。

如果不认识“SB”, 怎敢说看过香港电影

当然,我相信邵氏电影的真粉,是未必介怀这些的。有过前30年的辉煌,大概就足以。就像叶芝在《当你老了》里写的,“多少人曾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喜欢你的光影,它恰好路过我的青春,这就够了。至于天荒地老,那不是爱豆和粉丝之间的戏。

作为一家强人治理模式下的家族电影企业,理解邵氏电影的取向和历史,自然不能不提及邵逸夫。

邵逸夫和他的邵氏电影,多少可以从时下的年代剧《传奇大亨》里窥见端倪。就像有人总结的——他呱呱坠地时,慈禧尚在;他读中学时,中国共产党成立。他历经满清、北洋、民国、抗战、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香港回归……他拍了上千部影视剧,奠基了“东方好莱坞”;他捧红了难以计数的明星,不只“四大天王”和港姐。当然,与之相比,更叫人不能忘却的,是他在中国各地捐建了星罗棋布的逸夫楼。

邵氏不算白手起家,离开上海之前的邵逸夫,其家族亦是沪上名门。父亲经营颜料生意,离世时康有为还前往吊唁。电影刚进入中国,邵父便属意投资;及至家道中落,邵氏兄弟有四人成了文艺青年,扛起电影大旗,于是十里洋场有了“天一影业”。可惜,这就像滴滴打破了传统出租车的利益格局一样,明枪暗箭在所难免。1927年,“六合影业”公开围剿天一。不过,邵氏兄弟倒是愈战愈勇,先后在新马等地建造了100家电影院和9家游乐场,竟然完胜收官。因时局变动,1934年,邵氏兄弟将天一总部搬至香港。

港片与上海的渊源,这波迁徙潮大有文章。

如果不认识“SB”, 怎敢说看过香港电影

在香港站稳脚跟后,邵氏以年均40多部影片的速度扩张版图。英国《每日电讯报》称:巅峰期,每周都有超过200万观众观看邵氏的电影。当然,一将功成万骨枯。提及邵氏,大概老人都会想起风情万种的狄娜、风姿绰约的凌波、恬然若诗的乐蒂、潇洒俊逸的王羽……不过,当年的邵氏电影要立稳脚跟,即便没有TVB宫斗戏般虐心,亦非风和日丽一马平川,邵氏与嘉禾、邵逸夫与邹文怀、TVB与亚视,大概每个故事都可谓波澜壮阔。

缺钱,只能偏安一隅,邵氏电影立足清水湾,只因当时荒山一片。缺人,只能重金挖角,除了重用李翰祥,还双倍薪酬挖来电懋的林黛。这才有了此后的《貂禅》、《江山美人》。

最值得一提的,大概还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彼时,其实电懋的版本已经开镜,导演严俊,主演是李丽华与尤敏。邵逸夫下令抢拍,所有电影按下暂停键,所有影棚布“梁祝”的景,这才抢在对手前收官。此戏于1963年在台湾3家戏院连演3个月,全票16元币值下,大卖800多万。这部电影火到不行,据说一台湾老太太连续看了100多场。该片过后,全岛掀起了黄梅戏热。这戏也奠定了李翰祥在邵氏的地位,至于此后李在邵氏的进进出出,包括著名的空难事件,那又是另外的故事了。

邵氏电影当然是百年港片史上的杰出代表,甚至是香港电影工业的主要标志。这话一点不夸张,时势造英雄嘛,再加上邵氏电影确实很努力。你喜欢歌舞,有《春江花月夜》《何日君再来》;你喜欢古龙,有《楚留香之血海飘香》《多情剑客无情剑》;你喜欢武侠,有《大醉侠》《独臂刀》;你喜欢惊悚,有《尸妖》《人蛇鼠》;你喜欢黄梅调,有《花田错》《虞美人》;你喜欢风月片,有《爱奴》《现代豪放女》……青春、文艺、警匪、喜剧、奇案、赌片、写实、民初等更多类型片,大概满满当当算得上港片断代史了。

如果不认识“SB”, 怎敢说看过香港电影

酒是老的香,电影当然未必是旧的好。

不过,一个时代的影片总有一个时代的芳华,它所烙印的、它所镜像的,很多旨趣和技艺,并非当下能描摹或效仿。何况,邵氏电影确实有它的过人之处。如果非要条分缕析下来,大概有三个点可以说道说道:

其一,对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坚守。这话听起来太正能量,但事实就是如此。只消说一件事吧:早在邵氏还没有去香港之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滩是好莱坞电影的天下,那时的“天一影业”就打出了“发扬中华文明,力避欧化”的广告语。此后的黄梅调与武侠等探索,虽说商业,亦带初心。

其二,对电影市场和观众口味的尊重。据称邵逸夫先生对剧本极为挑剔,弄得一众编剧很是发毛。当时邵氏最大竞争对手是电懋,其配置也堪称阵容超级豪华,比如张爱玲是做编剧的。邵氏电影的取向就是市场,老先生18岁就掌镜,且常在影院收集意见,审剧本也是狠到家,类型拿捏自然精准。

其三,国际化视野和前瞻的发展战略。邵氏电影从上海和南洋折回香江,其市场目标早就瞄准了东南亚和台湾,而并非香港一地。因此,邵氏电影是国语片为主,而国语的对象是华人社区。据说当年的香港电影也有个鄙视链:有钱有文化的看外语片,有钱没文化的看国语片,没钱没文化的看粤语片。当然,粤语片咸鱼翻身,那又是身后五百年的事了。从这个意义上说,邵氏的创业历史和香港的电影市场,决定了邵氏电影的格局和气度。举个例子,1967年,邵氏武侠的开山之作《独臂刀》上映,狂收127万票房。此后,香港影业才劲刮商业风,然后是亮瞎双眼的《大醉侠》。于此,武侠片、功夫片才正式成为香港影坛新主流。

如果不认识“SB”, 怎敢说看过香港电影

说句题外话,谈邵氏电影的影响,当然不只是票房。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风靡宝岛时,观众席里就中有一位9岁的迷弟,他就是两夺奥斯卡奖的大导演李安。众所周知的是,武侠暴力美学的邵氏电影,还影响了昆汀·塔伦蒂诺。他将邵氏电影的“SB”英文缩写,用在了电影《杀死比尔》中,以此致敬邵氏影业。

只是,邵氏电影也不是神,尤其是家族化的电影企业。

万语千言,问题大概就一个:在商言商,赚钱为大。于是表现为几重乱象:一是过度商业化。李翰祥的出走抛出的话就是“不想老拍脱片”;至于一代佳人林黛自杀,更是氤氲着演员控制的阴影。二是经商大于从影。山寨烂片云集,各种笑话不断。乃至后期,邵逸夫先生卖掉各种影业,断然与决绝也让香港电影喟然良多。

香港自1906年有电影以来,及至2017年,已走过110年的漫漫长路了。邵氏电影曾有过美好而走运的三四十年光景,但客观地说,此后的一二十年,邵氏已老,江湖已变。其实呢,谁也不用苛责什么,因为邵氏电影没落的时分,恰恰是TVB风生水起的年份。当然,这是另外的桥段。

不过,很多年轻人说自己是看着邵氏电影长大的,我觉得这话其实是有些误会,起码有些夸张的。道理很简单啊,港片进入内地的年份,和邵氏电影飞黄腾达的年份,并不在一个频道上。比如你怀念的《英雄本色》,新艺城的;你痴迷的《纵横四海》呢,金公主的;至于票房爆仓的《红番区》啊《甜蜜蜜》啊什么的,是邵氏对头嘉禾拍的。在我看来,当年“邵氏出品 必属佳片”的烙印,可能甚至还不如“暴雪出品,必属精品”诚实呢。所以情怀这东西,也要节制,不能表错情、会错意。

一生几多,贪欢半晌。其实呢,赚翻三十年的邵氏电影,有着怀旧欲,有种年份感,对我们来说,这就够牛逼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