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他大膽諷刺秦王,卻成座上賓,留下一本兵法傳世至今

要說這六國之中,誰對秦國幫助最大?不是別人,恰恰是秦國的死對頭魏國。看官們犯糊塗了,都是死對頭了怎麼還是幫助最大呢?那是因為在秦國崛起路上魏國是秦國重要的人才輸送地。商鞅不是魏國人,但卻是從魏國手裡跑掉的。接下來的張儀、范雎、以及今天要說的尉繚都是來源自魏國。

大秦帝國:他大膽諷刺秦王,卻成座上賓,留下一本兵法傳世至今

要說這個尉繚,那可真是歷史上最神秘的人物之一,人們甚至搞不清他到底是哪個時代的?因為有資料顯示他見過魏惠王,但魏惠王是戰國中期的人物。而他又為秦始皇效力,這前後有一百年的時間差,總不能尉繚是吃了長生丹的彭祖後人吧。當然,我們更傾向於他是戰國晚期人,也就是存在於秦始皇時期。

這個尉繚呢本名叫繚,因為擔任了秦始皇的國尉,因此就被人叫做尉繚。以官職名作為姓名是古代很常見的事情。在秦始皇還是秦王的時候,尉繚來到秦國。此時的秦王政剛剛親政,正意氣風發的籌劃著給山東六國最後一擊。

大秦帝國:他大膽諷刺秦王,卻成座上賓,留下一本兵法傳世至今

但統一天下是件前所未有的大事情,以秦的國力滅任何一國都不是難事,但與歷代秦王一樣,秦王政最怕的就是六國合縱。此時的秦王政最缺兩種人才“外交官”和“軍事家”,秦王需要能夠在六國之中斡旋的政治人才以及能夠制定完整的統一方案的軍事家,這樣的人才在秦國一直很缺。李斯的到來可以填補第一種,而尉繚的到來則是秦王盼望的第二種。

尉繚剛到秦國的時候,是遇到了秦國將軍蒙恬,蒙恬愛惜他的才華,請他留在府中寫他的兵書,但尉繚執意要走。這時秦王知道了也來請他,尉繚直接逃走,惹得秦王大怒。還是在李斯的央求下秦王才釋懷並最終把他請了回來。

大秦帝國:他大膽諷刺秦王,卻成座上賓,留下一本兵法傳世至今

秦王對於尉繚的到來還是很興奮,他以上賓的禮遇對待尉繚甚至給他國君的待遇。然而這一切並不能收買尉繚,他還是很刻薄的說:“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我布衣,然見我常身自下我。誠使秦王得志於天下,天下皆為虜矣。不可與久遊。”這是《史記》中記載的尉繚對秦王的評價,可謂刻薄。要放一般人,真的十個腦袋也不夠砍,不過秦王並不在意,依舊待之如故。

尉繚向秦王提出不要疼惜錢財,用金銀收買各國權臣,花費三十萬金就可以消滅六國,這一策略在秦滅趙和滅齊的時候都起了大作用。他幫秦國整頓軍事,建設軍隊,為秦王出謀劃策,使得秦王逐漸明晰了戰略方向,並一步步消滅了六國。

大秦帝國:他大膽諷刺秦王,卻成座上賓,留下一本兵法傳世至今

尉繚最重要的的貢獻就在於《尉繚子》,這部兵書是尉繚軍事思想的總結。他的書中蘊藏著對魏國的深情,他其實更想報效魏國,但無奈魏國無道,根本沒有他們的用武之地。《尉繚子》一書並不如《孫子兵法》般經典,但也有一些深刻的思想創見。比如裡面提到的以“經濟”為基礎的戰爭觀就十分前衛,還有一些針對實際戰場的戰略選擇是在前人基礎上的獨創。而且,《尉繚子》一書記載了很多軍事條令,這在以前是沒有的。唐魏徵將其收進《群書治要》之中,而宋代官定其為武學經書,在後世廣為流傳。

大秦帝國:他大膽諷刺秦王,卻成座上賓,留下一本兵法傳世至今

在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尉繚也就選擇了功成身退,就此隱居。史料記載他曾與弟子王敖一夕遁去,不知所往。也許這就是名士,不計較功名,只求實現理想抱負,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幸運的是,他的畢生心血得到流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