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去世后,其长子已34岁,为何还要让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呢?

用户65969511


1643年9月21日,英明睿智的皇太极突然病故,死得很突然,并没有留下任何遗诏和只言片语。于是,一个敏感而重大的问题来了——皇位到底应该让谁来继,又是谁说了算?

候选人有8个,这些人号称“八大铁帽子”。

怎么来的呢?

皇太极在世的时候,倚重八大铁帽子王进行统治。所谓“铁帽子王”,就是“世袭罔替”的和硕亲王或郡王。清开国八大王分别是:礼亲王代善、睿亲王多尔衮、豫郡王多铎、肃亲王豪格、承泽亲王硕塞(顺治十二年改封为庄亲王)、郑亲王济尔哈朗、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从理论上讲,八位王爷都有继承大统的权利。但实际上,真正有实力争夺大位的其实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肃亲王豪格,一个是睿亲王多尔衮。

多尔衮

豪格

肃亲王豪格是皇太极的长子,虽然满人没有必须传位给长子的习惯,但豪格能竞争大位靠的不是长子身份,而是能力。他相貌不凡,英武豪俊,力大超群,久经沙场,屡建军功。因此,豪格继承大统,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皇太极麾下的两黄旗也大多支持豪格,索尼、遏必隆、鳌拜等这些两黄旗的重臣,大多去肃亲王王府表过忠心,表示愿意拥戴肃亲王。从双方的实力对比看,豪格占据一定优势。从当时的基本盘看,豪格有两黄旗的支持,自己本身掌控着正蓝旗,三旗有117个牛录,比多尔衮兄弟掌握的两白旗要多(两白旗时98个牛录)。豪格的优势还不止于此。镶蓝旗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和正红旗的代善,都略微偏向于自己。总之,豪格的机会看起来很大,胜券在握。

皇太极病故7天后,黎明时分,两黄旗大臣在大清门盟誓,拥护豪格继承皇位,并部署两黄旗巴牙喇,张弓挟矢,环卫崇政殿。图尔格、遏必隆传令护军,备好甲胄弓矢,护卫大清门。议商帝位继承人的会议在崇政殿的东庑殿举行,会议由皇族中年纪最长、地位最高的礼亲王代善(61岁)主持。

前面说了,豪格本来占据绝对上风,八旗里有五旗已经明显偏向他。可有两白旗当后盾的多尔衮,豫郡王多铎、英郡王阿济格兄弟三人,齐心合力阻止豪格上位。当时,多尔衮知道自己登位机会不大,立场从自己当皇帝变成了阻止豪格当皇帝。

第一个跳出来反对豪格继位的是多铎,他表示:就算不立多尔衮,按理也该立礼亲王代善(代善是皇太极的大哥)。可代善居然不干,理由是年长,精力不济。

会议陷入僵局。在这个关键时刻,豪格缺乏舍我其谁的霸气,面对多尔衮兄弟的坚决反对,面对两白旗的众志成城,退缩了。本来,这是一锤定音的机会,结果变成了你争我吵,没有定论。

这样一来,原来支持豪格的两黄旗也有点失望了。于是,他们中的一部分和多尔衮达成妥协,退而求其次,不再坚持要豪格登基,而只要是皇太极的孩子,都可以。甚至,有两黄旗大臣佩剑上殿进言:“我们这些人吃先帝的,穿先帝的,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这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举动,意味着两黄旗可以放弃豪格,但绝对不会支持多尔衮。继位的皇帝必须是皇太极的儿子,这是两黄旗的底线。

多尔衮看懂了,也看明白了,自己上位已经彻底没有机会了。不过,只要能阻止豪格登基,也不算是个太坏的结果。豪格呢?再次退缩,在形势还对自己有利的时候做出让步,这让支持他的人失望了。豪格表示同意新方案,从皇太极的其他孩子中选择一个登基。郑亲王济尔哈朗趁机提出由6岁的福临继帝位,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摄政。济尔哈朗曾经是豪格的支持者,出任第一摄政,豪格派和多尔衮派都没有异议。多尔衮任第二摄政,稳住了多尔衮兄弟及其支持者。

可以这么说,福临登基,是多尔衮和豪格互相角力后的一个互相妥协。豪格在明显占优的时候,因魄力不足,最终与大位失之交臂。多尔衮在自己实力不占优势的时候,果断调整策略,从争大位到阻止豪格争大位,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由此可见,在这场大位争夺战中,有谋略的多尔衮压制了有实力的豪格,笑到了最后。

1.《清世祖实录》

2.《沈阳状启》

“许述工作室”核心成员查佳峰主答


脑洞大开的历史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确实是差一点就当上皇帝了,但是阴差阳错,最后却让顺治继承了皇位。当时皇太极死的突然,没有留下遗诏,于是手下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统领正白旗的多尔衮,希望兄终弟及,让多尔衮当皇帝;但是另一派正黄旗和镶黄旗因为是皇太极的亲军,要拥立皇太极的子嗣当皇帝,他们最初也是支持豪格的,形势一度非常的僵持。

在这个时候,千不该,万不该的豪格说了一句假意谦让的话,说自己“福少德薄,不能继位”,多尔衮就抓住这一点,说那你就别继位了。噎的豪格翻白眼没话说。按理说,这个时候豪格失势,就该轮到多尔衮了,但是两黄旗的将军,比如鳌拜等等掀桌子了:“我们都是吃先帝的饭,穿先帝的衣,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愿从先帝于地下!”

这其实就是以退为进,逼着多尔衮放弃兄终弟及的心思。多尔衮看到僵持下去,双方没有好结果,最后双方各自退让一步,拥立豪格的弟弟,皇九子福临继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因为顺治很小,所以需要人摄政,于是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共同摄政。

但是济尔哈朗对权力没有多尔衮有兴趣,很快就被多尔衮成功的排挤出权力中心,多尔衮的权势,和事实上的皇帝一般无二。朝鲜的记载中有朝鲜官员对朝鲜国王说:

“臣问于来使,则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一事,与皇帝一体云。”

在多尔衮摄政的巅峰时期,他甚至娶了顺治皇帝的生母,皇太极的妃子,也是后来的孝庄文太后布木布泰。就连顺治皇帝也要称呼其为“皇父摄政王”。

但是娶孝庄也是双刃剑,一方面让多尔衮获得了无比的权势,距离皇位无比之近,但是也是约束,让多尔衮始终无法真的做皇帝。最后多尔衮因为过度劳累,酒色过度去世之后,顺治皇帝就顺理成章的真正的掌握了大权。


客官请留步,先赞再关注!


经史通义


因为豪格装“高冷”,非要玩什么黄袍加身,结果将一道送分题生生做成了送命题!

爱新觉罗·豪格,皇太极长子,出生于1609年,母为皇太极继妃乌喇纳喇氏。

作为皇太极的第一个儿子,豪格自幼跟随其父四处征战,在对大明、蒙古、朝鲜的战斗中战功卓著,可谓是有勇有谋。

(电视剧中的豪格——一枚鲜嫩小狼狗)

(真实的豪格——现实可能有点残酷)

1636年,皇太极登基称帝,豪格随即晋升为亲王,统领正蓝旗,备受皇太极倚重。不过豪格虽贵为长子,但满洲并没有立长的传统,所以豪格无法自动获得储君之位。

在后金建立之初,满洲贵族在政治体制上还十分原始,带有浓重地部落协商色彩。特别实在立储方面,没有建立可靠的传承机制。在先帝没有指认继承人的情况下,皇位主要还是依靠贵族大臣协商决定。

这一缺陷在努尔哈赤死时明显的暴露了出来,因为努尔哈赤在死时没有交代清楚谁来继位,导致其子侄为汗位爆发了激烈的争斗。最后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获得了胜利,夺取了汗位。

但令人不解的是,皇太极在称帝之后却依旧没有明确一个继承制度,这为他死后的皇族倾轧埋下了隐患。

1643年皇太极和他父亲努尔哈赤一样,又是闪电般驾崩。

没有一点点防备

也没有一丝顾虑

你就这样消失在,大家的世界里

皇太极死前照样没有说明白谁来克继大统,由此引发了多尔衮和豪格对于帝位的争夺。

(《美人无泪》中的多尔衮,韩栋确实很帅)

(现实中的多尔衮)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豪格的叔叔,但是他在年龄上却还比豪格小三岁。

这叔侄俩都是能力非凡,也都是对皇位觊觎已久。

相对而言的,当时情形对豪格略微有利。当时豪格亲掌正蓝旗,而且拥有两黄旗将领的支持。

当时的朝中重臣图尔格、索尼、图赖、锡翰、巩阿岱、鳌拜、谭泰、塔瞻等都相继造访肃王府上,表示希望拥戴肃王为君。

就连德高望重的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拥立豪格登基。而威望最高的是皇太极的二哥礼亲王代善,同样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

论硬实力,豪格有正黄、镶黄和镶蓝三旗的支持,再加上自己所领的正蓝旗,在军事上占有绝对优势。

而多尔衮这边只有镶白旗和正白旗两个旗,总体实力和威望不如豪格。

但就在这关键时刻!

豪格却装了个大13。

在皇位协商的会议上,本以为胜券在握的豪格,嘚瑟的不行,扔下一句:“德小福薄,难以承担”后,竟然径直退出了会议,学起来赵匡胤,回家等着黄袍加身了。

但豪格这一走,会议的情形突然就急转直下。多尔衮和多铎立即抓出豪格的话茬,认定豪格无意于皇位,已经自动退出竞争了。

而豪格自己的离去也让他的支持者顿时懵逼了,真是心中一万头草泥马呼啸而过,想使劲也使不上力了。

就这样两方僵持不下,直到两黄旗的大臣们带刀上殿,表示即便不立豪格为帝,也必须要由先帝之子克继大统,否则就来一场华山论剑。

眼见自己当皇帝是没戏了,多尔衮于是提出了个折中方案,即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即位,而由济尔哈朗和多尔衮摄政。

最终,这个方案被大家所接受,而豪格不仅就此错失皇位,也为自己日后悲惨的结局埋下了导火索。

(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清顺治帝福临,他的命运和他的名字一样,真是天福降临)


千佛山车神



历史远比小说精彩的多了。

清世祖顺治帝福临是清朝一朝三祖中的第二个祖,也是清朝成为全国性政权以后的第一位皇帝,身为一位“世祖”皇帝,顺治帝的皇位来的其实还颇为讽刺,是双方势力妥协之下的选择,也就是说顺治帝是白捡了一个皇位。

为什么这样说呢,下面宋安之来大概说说。

1643年清太宗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因为是猝死,当然是没有留下继承人遗诏或者指定那个儿子继位什么的。

于是这时候问题就来了,谁来当皇帝呢?

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有意问鼎这个皇位,皇太极的十四弟当时战功赫赫的多尔衮也有此意。

于是两个人开始争锋,多尔衮有两白旗的支持,还有其他旗的部分宗室老臣支持,豪格有皇太极亲统的上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蓝旗支持,还有皇太极的二哥代善支持。

表面上来看,支持豪格的阵营略胜一筹,尤其是当时德高望重的代善并没有自己当皇帝的意思,而是倾向于豪格。

可惜豪格这个人政治头脑太差了,在最有利的时候,竟然一再推辞。或许豪格想效仿他的父亲皇太极当年被众人拥立为大汗那样推辞一番。但豪格可没有皇太极的手腕,当年皇太极被众人支持,是在精明的政治头脑下操作而来的,如今大部分人支持豪格不过是皇太极当年集权下的成果,豪格这样一番推辞,大家也就没有再坚持了。

就这样豪格错过了一次大好的机会,双方再度僵持不下。

最后双方妥协之下,立了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为帝,皇太极旧部两黄旗这边的底线是必须是皇太极的儿子继位的目标达成了。多尔衮见登基帝位无望,自然是利益最大化,同意年仅六岁的福临继位,自己成为摄政王,成为实际上的统治者。

而皇太极长子豪格只能打碎牙齿自己咽下去咯。

就这样新兴的大清避免了一场岌岌可危的分裂。(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然后在多尔衮的率领之下在李自成灭明以后入关,最后越战越勇,干脆统一了中国。

而顺治帝这个妥协而来的小皇帝也成了清朝全国性政权的第一位皇帝,在他14岁时,大权在握的摄政王多尔衮又巧合的出外狩猎时猝死,顺治帝得以顺利亲政,真可谓是幸运至极。


宋安之


皇太极去世,他的长子豪格34岁,为何要让年仅6岁的顺治继位呢?针对此问题有书君首先说明下:建立大清帝国的皇太极,在没来得及确立合法继承人就一夜猝死了。

那问题就来了,帝王岗位向来竞争激励,34岁经验丰富的长子却竞争不过6岁的顺治也是出奇,其中的玄机是什么呢?

1、有继承帝位能力的人选


古时帝王产生一般是子承父业,或是兄弟接班。皇太极有8个儿子与众多兄弟。皇位只有一个,不可能人人都坐。在当时竞争这个岗位有4个人比较有实力,其中3个是皇太极的儿子:长子34岁的豪格、6岁的顺治(福临)、2岁的博穆博果尔及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弟弟多尔衮。

从这4人资历与竞争实力来看,最有可能胜出的是:皇太极长子豪格与皇太极倚重的多尔衮。年仅6岁的顺治与2岁的博穆博果尔似乎取胜机会不大。

2、强大的帝位竞争对手


年仅34岁的豪格不仅人才出众,而且功勋卓著。连续两次参加征服蒙古的战役,被授予贝勒。皇太极继位后,又连续9次参加攻打明朝政府的行动,并掌管两个黄旗与一个正蓝旗。

竞争对手多尔衮也不弱。比豪格小两岁的多尔衮,备受他父亲努尔哈赤地宠爱。努尔哈赤曾留下遗言:九王子多尔衮当立而年幼,由代善代理君主之位(因代善变卦,转拥皇太极)。

后来多尔衮做为皇太极的左膀右臂,功勋更不必说:攻必克、战必胜。而顺治才6岁,任何功绩与他挨不上边。2岁那个更别谈。

3、继承皇位的合法规则


豪格与多尔衮能力再强都需要经过个程序。按努尔哈赤遗诏规定办:就是皇位的继承要由满洲贵族来讨论。

满洲贵族说直白就是:皇太极在位时期封为亲王和郡王的人。当时被封的有7个人,4个亲王分别是:礼亲王 代善、郑亲王 济尔哈朗、睿亲王 多尔衮、肃亲王 豪格;3个郡主:英郡王 阿济格、豫郡王 多铎、颖郡王 阿达礼。

在这7个人当中,多尔衮至少可以得到4张票权,看起来占比较多优势,豪格略逊些,照这种情形来看顺治几乎没有任何优势。

4、面对比继承皇位更重要的任务


这个皇位争夺看起来似乎很激励,但并不惨烈。为什么呢?因豪格与多尔衮相同的梦想:统一中国。(加粗)他两心里也都非常清楚,这是当下摆在他两面前最重要的任务。

此时大明正面临着解体的危机,而大清则是坐收渔翁得利关键时期。他们不可能为争夺皇权,发生两败俱伤、你死我活的败局。这也是所有满洲贵族与八旗官兵都不希望看到的。

做为实力最强的多尔衮,即便为这个帝位等待了17年。但做为一位久经沙场、老谋深算的政治家的他心如明镜:大清帝国刚建立不久,绝不能因双方争皇位而致大清帝国的未来于不顾。

5、皇位竞选前的共识


做为皇太极的正牌宠妃、顺治妈妈、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孝庄对于皇位的竞选能熟若无睹吗?

当然不能,这不仅有关清朝前途命运,而且也有关她们母子和蒙古贵族的利益。

虽然孝庄本身地位以及代表的蒙古贵族的势力让她有足够的资本,但最重要的因素是:因利益共同化,她争取到了,在当时具有最强实力的两黄旗核心人物的支持。

两黄旗的实力凭着皇太极在位17年的苦心经营,已在满洲八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若顺治继位,两黄旗地位依然可保持岿然不动。但若豪格继位,他所掌控的正蓝旗可能会凌驾于两黄旗之上。

6、帝位继承人的最后角逐与揭晓


皇太极死后第5天,七人首脑会议正式召开。没想到豪格阴差阳错取得多数的票权。惊喜来得太过突然,豪格学习尧舜禹谦虚的说:"哎呀,别立我呀,我福少德薄,立谁都成,就是别立我。”

这句致命的话让豪格彻底失去称帝的机会。

老谋深算的两黄旗代表,借势并坚持主张“立帝之子”,并建议:豪格除外,另7个里,立比较有资格的顺治。多尔衮虽想称帝,但迫于形势加之为了大清未来也表示同意。

6岁顺治就这样顺利上位,在当时看来,顺治也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首先大家都希望立皇太极儿子为王。体现满族统治集团中皇位应父子相承、皇权须不断加强,人心所向的历史趋势。而且顺治是皇太极正牌、且极为宠爱的孝庄的儿子。

最重要的是:促使满蒙之间的团结。同时成就多尔衮一世英名,让孝忠皇太后名流天下,并促使大清帝国一步步走向辉煌。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去世时,他的长子和硕肃亲王爱新觉罗·豪格的确有了继承皇位的实力,但这并不能让他稳操胜券。

事情的结局我们都知道,是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皇九子顺治帝爱新觉罗·福临继位,这其中,悦史君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不能忽略。

第一,没确定接班人

明朝崇祯十六年,清朝崇德八年(1643年),爱新觉罗·皇太极突然去世。

按照古代王朝的正常逻辑,之前确定的皇太子或者遗诏中的接班人继位就可以了,但遗憾的人,爱新觉罗·皇太极不走寻常路,他生前没有指定接班人,也没有留下遗诏。

在这种情况下,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兄弟和子侄们,自然要对皇位做一番争夺。

第二,多尔衮来搅局

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是爱新觉罗·皇太极的弟弟,爱新觉罗·豪格的叔叔,但他比爱新觉罗·豪格还小3岁。

爱新觉罗·皇太极去世时,爱新觉罗·多尔衮自身的实力已经很强大了,而且还有哥哥多罗武英郡王爱新觉罗·阿济格和弟弟多罗贝勒爱新觉罗·多铎的鼎力支持,还有很多宗室大臣暗中支持他。

因此,爱新觉罗·多尔衮有心问鼎大位,成为爱新觉罗·豪格最大的竞争对手。

第三,豪格实力不济

爱新觉罗·皇太极去世时,爱新觉罗·豪格是他在世儿子中唯一成年的,而且爱新觉罗·豪格身为皇长子,之前又身经百战,立有不少战功,很多人都把他视为皇位的当然继承人。

但爱新觉罗·皇太极并没有明确支持爱新觉罗·豪格继位,爱新觉罗·多尔衮等人也坚决反对爱新觉罗·豪格,双方都没有足够的把握获胜。

最终,各方势力妥协,议定由顺治帝继位,爱新觉罗·豪格的支持者和硕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和爱新觉罗·多尔衮辅政。

悦史君认为,顺治帝的继位是一个妥协的产物,爱新觉罗·多尔衮和爱新觉罗·豪格都不甘心,但最后爱新觉罗·多尔衮掌握了主动权,设计将爱新觉罗·豪格下狱死,权倾朝野。


作者:悦史君(资深媒体人,文史专家,作家,多平台签约作者,观止读书会发起人,书评人,文学专栏主编 公众号:历史这样说)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爱新觉罗·皇太极自1626年继位以来编制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征服李氏朝鲜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的后顾之忧;设反间计借崇祯之手除掉袁崇焕;改女真族名为满洲、大金国号为大清,舍弃汗号而称帝以示正统......1643年八月初九正当皇太极踌躇满志准备入关灭明混一天下之时却猝死于清宁宫。

随着皇太极的死亡,确定其继承人选就成为新生的大清政权的头等大事。由于皇太极突然猝死,没来得及留下遗嘱,于是皇位的传承就只能按满洲旧制通过八旗旗主贝勒们开会商议决定。此时皇位最强有力的竞争者莫过于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论个人能力多尔衮自然更强且其身后有同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的支持,而八旗军中的两白旗则处于多尔衮兄弟的控制之下;豪格的优势则在于:身为皇太极长子的他得到了皇太极亲自统率的正黄、镶黄、正蓝三旗的拥护,皇太极在位时为强化中央集权而将这三旗划为上三旗,合上三旗之力已超过其他五旗实力之和。镶蓝旗主济尔哈朗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尽管论实力他不及多尔衮和豪格;论出身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弟弟舒尔哈齐之子,也没多尔衮和豪格根红苗正。然而无论他倒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

八月十四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等都一起来到崇政殿举行决定皇位归属的会议。其实在赴会之前多尔衮已暗中询问过两黄旗实力派人物索尼的意见,试图将两黄旗从豪格阵营拉过来,结果索尼明确答复道:“先皇有子,必立其一。其余非我所知”。索尼的态度其实代表的是整个两黄旗的态度——两黄旗一直由皇太极亲自统率,各级将官几乎都是皇太极一手提拔,而多尔衮对他们没什么交情可言,他们自然更愿意拥立皇太极之子:一则是报答皇太极的知遇之恩;二则也是希望通过拥立皇太极之子以确保自己的荣华富贵。这时的满清政权正处于由昔日原始的女真部族向较为成熟的文明国家形态过渡阶段:若按女真旧俗多尔衮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皇太极之位并无不可,然而毕竟这时皇太极已仿照中原汉制初创了大清政权,对正准备入关灭明继承中原正统的清王朝而言:父死子继是符合时代发展的。于是两黄旗以维护先帝皇太极之名拥立豪格,而多尔衮一派则搬出祖上旧俗说事。

当多尔衮赶赴崇政殿参会时赫然发现:两黄旗的索尼、图赖、鳌拜等人带兵把崇政殿围得水泄不通,大有以武力夺位之势。会议刚一开始索尼、鳌拜等人就率先倡议立皇太极之子。多尔衮以诸王尚未发言为由斥责索尼、鳌拜等人目无尊上,将其喝退。随即多尔衮的同母兄弟阿济格和多铎立多尔衮为帝。一时间多尔衮兄弟控制的两白旗和作为皇太极嫡系的两黄旗之间争执不下,而两红、两蓝则不明确表态支持哪一方。老谋深算的多尔衮虽然极力想将皇权争取到手,但考虑到外面剑拔弩张的两黄旗士兵也不敢贸然处之。多铎见多尔衮犹豫不决,于是就说:“如果你不继位,就该立我为皇帝!我的名字已列于太祖遗诏之中。”多尔衮立即反驳道:“肃亲王豪格的名字也在太祖遗诏中提到过,不是只有你的名字。”多铎见遭到哥哥的反对,于是又以立年长者为由提议立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子礼亲王代善(事实上努尔哈赤的长子是褚英,不过这时已死,代善成为此时事实上的长子)。一向滑头的代善在此之前一直一言不发,如今见多铎提议自己才说:“睿亲王如果应允,当然是国家之福,如果睿亲王不继任的话,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位。至于我年老体衰,力难胜任。”豪格见代善提到自己,加之支持自己的两黄旗士兵就在门外,自以为胜券在握,于是故作谦虚道:”我福小德薄,哪能担当此等重任?”没想到多尔衮竟然接过他的话头说:“既然肃亲王如此礼让,咱们更议他人。"

此言一出两黄旗士兵当时就炸毛了。礼亲王代善眼看有火并的危险,于是托言身体抱恙而退出会场。随后各旗旗主纷纷离场,会场内只剩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和两黄旗官兵。多尔衮知道如不安抚一下的话还不知道这些人能闹出什么来,可又不甘心让老对手豪格继位,于是他提出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这样一来就满足了两黄旗拥立皇太极之子的目的,两黄旗也不好再说什么了。这年的福临只有6岁,无法亲自处理国政,于是多尔衮趁机宣布由自己和济尔哈朗作为摄政王辅佐处理朝政,这样一来尽管多尔衮无皇帝之名号,却实际执掌军政大权,正是在他的策划下清军于1644年入关定鼎北京。

最后再说一点:尽管顺治继位是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豪格权力斗争妥协的产物,可即使皇太极没猝死,而是明确立下遗诏也未必会选择长子豪格——尽管在皇太极死后的权力斗争中豪格一开始受到两黄旗的拥护,可那不过是因为他作为皇太极长子的身份而已,其实两黄旗的效忠对象是皇太极而不是豪格,所以当多尔衮提出拥立福临时也并未遭到两黄旗的反对。豪格之所以在两黄旗中没威信可言和皇太极对他的态度有莫大的关系:皇太极生前掌握着正黄、镶黄、正蓝三旗的兵权,豪格却没成为其中任何一旗的旗主,这从侧面反证了其实皇太极压根就没考虑让豪格继位,否则为什么不刻意培养他呢?而多尔衮与皇位的失之交臂反映的则是当时满清政权正由分散的原始部族向中央集权急速转变:以皇帝为核心的专制统治日益稳固,而八旗旗主贝勒的权力开始缩小,任何试图按女真旧俗恢复兄终弟及以颠覆皇室嫡系的行为都将遭到遏制。而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中原汉文明中的嫡长子继承制或多或少会对其产生影响,那么皇太极的嫡长子是谁呢?皇太极生前娶了蒙古科尔沁部的大玉儿(日后的孝庄太后)和她的姐姐宸妃海兰珠、姑姑孝端文皇后。按说孝端文皇后所生之子方为嫡子,然而孝端文皇后一生无所出,而宸妃海兰珠备受宠爱——在宸妃海兰珠诞下八皇子后皇太极召集文武群臣颁布了大赦令,事实上承认了八皇子的嫡长子身份。遗憾的是八皇子在两岁时就夭折了,不久宸妃海兰珠也染病身亡,至此大玉儿在皇太极的后宫中地位仅次于中宫皇后,在皇后无子的情况下她所生的福临已成为事实上的嫡长子。再加上她高超老练的政治手腕,如果皇太极在世恐怕皇位也会传给福临。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这个事非常复杂,完全是清朝早期统治者之间博弈的结果。

皇太极去世,清朝权力真空,皇子、皇弟跃跃欲试竞争皇位

话说1643年9月2日,皇太极突然去世。当时,后金王朝已经改名为清朝,兵峰直指北京,明王朝的首都。

皇太极死后,造成了权力的真空。皇太极共有十一个儿子,其中三个夭折,剩下了八个。

《江山风雨情》中的皇太极

在这八个儿子之中,大儿子豪格35岁,叶布舒16岁,硕塞16岁,高塞6岁,常舒6岁,韬塞4岁,福临5岁,博穆博果尔2岁。

从这八个儿子的年龄来看,似乎是豪格应该是最佳人选。豪格能征善战,似乎能够带领清军更快的打败明朝。

但是,这里面还有两个潜在的人选,就是福临和博穆博果尔。前者的母亲是孝庄皇太后,后者的母亲是懿靖大贵妃博尔济吉特氏。


《孝庄秘史》中的孝庄

此外,那个时候的清朝还没有完全汉化,残存着女真民族的一些习惯特性,那就是皇位除了父死子继,还可以兄终弟及。于是,皇太极的弟弟们,多尔衮也成为具备最大可能性的一个人。

豪格VS多尔衮:双方成为最佳候选人

豪格这个人,第一,他年龄合适,35岁,正适合做皇帝。第二,能战善战,具有谋略,曾参加过九次对明朝的战争,还与多尔衮一起征讨当时草原上最厉害的势力——林丹汗势力,也正是这个实力,豪格最先被封为肃亲王,其势力与多尔衮等人实力相当。

最主要的,豪格手里还掌管着八旗军中的三个旗——正黄旗、镶黄旗和正蓝旗。

不过,多尔衮的优势更大!首先,他是努尔哈赤最喜欢的儿子,努尔哈赤活着的时候还曾留下遗言,应该立他当大汗。但是,努尔哈赤死后,因为努尔哈赤大儿子代善支持了皇太极,导致多尔衮第一次争汗位失败。

其次,多尔衮有两个死心塌地的兄弟,就是哥哥阿济格和弟弟多铎。这三个人能征善战,手中掌握着三个旗。还有,功勋卓著,比豪格更有谋略。

豪格

按照清朝的规定,大汗应该由议政王大臣会议选出,参加者主要是亲王和郡王。

第一回合:炮灰的搏击和多尔衮的进击

1643年9月26日,正是中秋节的前一天,议政王大臣会议正式开始。会议由多尔衮主持。

会议刚开始,豪格一边的大臣鳌拜和索尼马上就说,要立皇子!多尔衮立即说,选大汗应该是亲王郡王来讨论,你们有什么说话的资格,给我出去。那意思,你们外姓人不要捣乱。鳌拜和索尼作为炮灰,完成了第一次的搏击,光荣下场。

多铎和阿济格开始发动攻势,立即站出来说,应该立多尔衮。多尔衮内心很开心,他觉得,凭三兄弟的声望和影响,再加上三个旗的军队,自己肯定可以被推举为皇帝。于是,还装模作样的谦虚了一下,说别,我哪有资格。

这时候,多尔衮问郑亲王济尔哈朗,您老的意见。多尔衮心想,要是济尔哈朗表示支持,那似乎这场战役就大获全胜了。

沈阳故宫

可没想到的是,济尔哈朗说我主张立皇子。多尔衮等人开始感觉到大事不妙,怎么这些人都不过来支持我,都支持皇子呢?

第二回合:多铎使用迂回政策,豪格假装谦让与皇位擦肩而过

多铎等人意识到,这个时候,不能太露锋芒坚持推举多尔衮,这样会招致大家的反感甚至反弹。

多铎马上对礼亲王代善说,我们立您当皇上吧。这是把礼亲王放在火上烤啊!

礼亲王也不傻,马上说,我都六十岁了,皇太极五十多岁就死了,你们找一个六十多的当皇上?这不开玩笑么!其实吧,我也主张立豪格。

多尔衮等人估计此时心中奔过了无数草泥马,我擦,豪格人气高涨啊,简直是要获得全票。

此时,估计豪格心里乐开了花,说不定内心已经开始筹划应该怎么登基了。豪格这个人,也不是那种孟浪的人,他觉得,表面上应该要谦虚一下,就说,哎呀,我福少德薄,不能当此大任。

李光洁版多铎

他以为,大家都会跟以前皇帝登基那样,三次跪地跟他说,为了江山社稷,请他坐上大位。他一再推迟,既说明了自己不是一心觊觎权力,也说明我这是不得已,被大家推举的,能够服人。

可是豪格就忘了,这里面有三个捣乱鬼。多铎一看,哎哟,有转机!马上就说,我同意豪格的话,他就是福少德薄,不配做皇帝。豪格目瞪口呆,我擦,我就这么谦虚一下。但是,福少德薄是你自己说的,豪格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第三回合:两黄旗士兵出动,为豪格助阵!

此时,豪格手下的两个黄旗马上站出来,打算推波助澜一下,说今天我们必须要立先帝的儿子,不然谁都不许走,我们全部在这里自杀,为先帝殉葬。

没想到,这一剑拔弩张的趋势却被礼亲王给四两拨千斤给化解了。礼亲王说,我老了,这个会我也不参与了,你们爱立谁立谁,完事告诉我一生就可以,我现在去给皇上磕头去。

八旗服装

多尔衮哥哥阿济格此时也要临阵脱逃,马上说,我只同意立多尔衮,立谁我都不同意,然后扬长而去。阿济格这话,就如同我们现在说,如果你们不立多尔衮,我保留我不同意的权利,但我服从,这话毫无约束力。

第四回合:双方开始妥协,福临被好运砸到了头

这时候,局面开始僵持,豪格的两黄旗和多尔衮的两白旗士兵气氛越来越紧张,似乎马上就要刀兵相见。

还是郑亲王聪明,他马上说,哎呀哎呀,既然豪格福少德薄,大家又同意立皇子。我的意思,立福临当皇帝吧。

郑亲王想找个大家都没有意见的人,以此化解危机。多尔衮等人一琢磨,大家都反对我们,似乎也只能这么办。好在福临小,我现在又军权独揽,他们孤儿寡母的,说不定我也有机会再次夺得皇位。于是,多尔衮立即表示同意。豪格呢,也表示同意,毕竟那是自己的弟弟,把皇位给他总好过给自己的叔叔。

就这样,福临当上了皇上,也成为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一个皇帝。

皇位,就这么稀里糊涂的砸到了福临的头上。


兮兮说事儿


  六岁的福临能继位成为顺治帝其实是当时皇太极一派和多尔衮一派争斗的妥协结果。

  清代最初的继承人选择方式是“选贤与能”,满洲高层共议而决。

  皇太极后期,多尔衮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他们一母同胞,为太妃阿巴亥所生,努尔哈赤死后,太妃被皇太极等人所逼殉葬。多尔衮三兄弟长大后为大清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势力逐渐成长。皇太极一死,由于其生前也选定继承人和立下遗旨。皇位争夺者逐渐成为两大派:一派是要拥立皇太极长子豪格,一派要拥立多尔衮。

  豪格作为皇长子,正是年富力强,又有勇力,且久经沙场,军功卓著。按“立长”由豪格继承大统合情合理,顺理成章。

  多尔衮作为皇弟,功劳太大,也有一大帮拥趸,而且其三兄弟齐心,支持者很多,势力也很大。

  原由皇太极直接掌握的两黄旗的将领主张拥立豪格继位。努尔哈赤弟弟,当时德高望重的的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倾向于拥立豪格登基。当时威望最高的皇太极的哥哥礼亲王代善也认为豪格是“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豪格此时有正黄、镶黄和镶蓝三旗和自己所领的正蓝旗,八旗占了四旗,无论从哪方面说都似乎稳操胜券。

  但一手好牌还是让他打烂了。

  多尔衮本人有谋略,有两白旗和两个勇猛善战亲兄弟铁心支持,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有部分宗室也暗中支持他上位。郡王阿达礼、贝子硕讬甚至劝多尔衮自立为皇帝。

  当时盛京暗潮涌动,两派人互不相让。就在众人在皇宫大殿举行决议时,豪格或许为了表示谦逊,客气下,或者说以退为进,来了句“福少德薄,非所堪当。”

  须知此时乃是一言定成败之时,岂能马虎。

  果然精明的多尔衮抓住了这句话,既然肃亲王不想当,那就再议人选吧。

  此时两黄旗将领佩剑上殿表示:“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

  经过十余天讨论,有了折中方案:即皇帝由皇太极之子继任,但不是豪格,乃是皇太极另一个仅六岁的儿子福临,由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辅政。

  如此,34岁的豪格就错失良机,与皇位绝缘。不仅如此,他此后屡受打击,

  顺治五年(1648年)二月,多尔衮以豪格隐瞒其部将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罪名将其下狱,四月即死于狱中,年仅四十岁。更可叹的是,在豪格死后,其福晋也为多尔衮所纳。


赵燕云


皇太极死于公元1643年,而此时还在世的皇子有皇长子豪格(34岁),皇四子叶布舒(17岁),皇五子硕塞(15岁),皇六子高塞(7岁),皇七子常舒(7岁),皇九子福临(6岁),皇十子韬塞(5岁),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2岁)。

最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最终由六岁的福临继位了,那我们实在很费解,明明有34岁的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为什么不选呢,即使不选豪格,也有十七岁的叶布舒,或者是十五岁的硕塞呀,怎么会轮到六岁的皇九子福临继位呢。

这里首先我们得先知道,清代的皇帝继承制跟之前的嫡长子继承制是不一样的,就拿皇太极来说,他本身是努尔哈赤的皇八子,皇太极也并不是奉努尔哈赤遗诏继位的,而是在努尔哈赤死后,由众人推举出来的。

福临的情况也有点类似,皇太极死于清军入关的前一年,死得比较突然,也没有立下遗诏让哪个皇子来继位,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让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来继位,另外一种是让皇太极的长子豪格来继位。

两边的实力相当不大,所以势均力敌,相持不下,讨论了很久也没有结果,多尔衮就提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那就是还是由皇太极的儿子来继位,但不是长子豪格,而是由六岁的皇九子福临来继位。

大家都同意了多尔衮的这个提议,但其实这个提议也蛮有意思的,福临的生母就是孝庄太后,而为什么多尔衮单单选中了福临,确切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多尔衮与孝庄太后的关系肯定还不错。

最后由福临来继位,让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舒尔哈齐的儿子,努尔哈赤的侄子)来辅政,而济尔哈朗又听多尔衮的,多尔衮甚至后来被尊称为皇父摄政王,而豪格在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被多尔衮削爵圈禁,最后病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