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都的旅遊與文化

于都縣地處江西省贛州東部,建縣於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素有“六縣之母”和“閩、粵、湘三省往來衝”之稱。東鄰瑞金市,南連會昌縣和安遠縣,西接贛縣,北毗興國縣和寧都縣。縣政府駐貢江鎮,縣城距贛州市65千米,北距省會南昌市422千米。是中國第四個客家人口過百萬的客家聚居地,境內通行客家方言。

于都縣是中央蘇區時期中共贛南省委,贛南省蘇維埃政府所在地,是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中央蘇區最後一塊根據地、南方三年游擊戰爭起源地、長征精神的發源地、中央蘇區全紅縣之一和蘇區精神的形成地之一,誕生了16位共和國將軍。

文化——

于都縣城設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電影院、廣播電視臺等文化設施和採茶劇團;地方劇主要有贛南採茶戲,主要傳統戲有《南山耕田》、《王三賣肉》、《才郎別店》、《妹子》、《補皮鞋》等,改革開放初期縣採茶劇團排演的《茶童戲主》盛演不衰,後拍攝成同名戲曲藝術片,深受廣大觀眾喜愛。

于都的旅遊與文化


于都嗩吶

于都客家嗩吶歷史悠久,是客家先民南遷傳入贛南的。早在1600多年前就盛行於民間的嗩吶曲牌眾多,僅傳統曲牌就有280多個;在嗩吶手數量上,據不完全統計,于都全縣有1000多名。1993年,于都縣被江西省文化廳授予“嗩吶藝術之鄉”。

于都客家嗩吶有木管嗩吶、銅管嗩吶、鋁管嗩吶、錫管嗩吶。木管的嗩吶音質柔和、銅管的音質響亮,如今,用得最多的是鋁管和錫管嗩吶。于都客家嗩吶分為大、中、小以及“辣子”4種。小嗩吶歡快、優雅;中嗩吶高亢、激昂;大嗩吶粗獷、氣派;“辣子”音高、尖細,吹奏時很費力。到2012年,用得最多的是小嗩吶和中嗩吶兩種。嗩吶為簧管樂器,由哨、氣牌、芯子、柏木構成,形體大小不一,常用的有8孔,發音響亮、雄厚。

于都客家嗩吶基礎深厚,應用廣泛,人們嫁娶、喪葬、慶壽、廟會、喬遷、開張剪綵、參軍等,以及接送貴客都喜歡請嗩吶手吹上一番。于都的嗩吶手有個順口溜:“七寸嗩吶拿在手,五音六律裡邊有。婚喪嫁娶沒有我,無聲無息蠻難過。”

嗩吶不僅流行於民間,而且在贛州東河戲、採茶戲的舞臺上也得到充分發揮。

旅遊——

于都的旅遊與文化


于都縣現已開發“紅”、“綠”、“古”特色旅遊景區10餘處,如中央紅軍長征第一渡紀念碑園――東門渡口、毛澤東舊居何屋;江西第一、江南第二大高山草場――屏山牧場、羅田巖摩崖石刻、寶塔公園等。

于都的旅遊與文化


長征第一渡

被稱為“長征第一渡”的“于都紅軍大橋”是于都縣橫跨于都河的第8座大橋,1934年,8.6萬紅軍主力從於都河上8個渡口渡河,踏上二萬五千里長徵路。當時,河上沒有一座橋,于都人民搭浮橋,擺渡船,把紅軍送上了漫漫征程。

于都的旅遊與文化


羅田巖

位於縣城貢江南岸楂林村323國道旁,距縣城1公里。是歷代名人摩崖石刻眾多,丹山碧水為主的歷代風景名勝地,開發於南北朝,創有“華巖禪院”,為《愛蓮說》碑刻發表地。

于都的旅遊與文化


屏山

屏山,坐落於縣南部的靖石鄉境內,距縣城約60公里,舊名龍山,海拔1312米,為縣內最高峰,山麓四周百餘里,皆山石層壘而成,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結構,山高如屏,有奇禽異獸,盛夏最高氣溫29℃。山頂處,明代農民起義軍首領朱紹綱曾在此安營紮寨、練兵習武。

于都的旅遊與文化


寶塔公園

寶塔公園,位於縣城西門323國道旁,寶塔舊名“慧明院塔”,始建於宋至和二年(1055 年),後幾經重修。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修,更名“重光寶塔”,素有“雩都文峰”之稱,備受民間愛護。文革時被毀,2004年全縣人民自發捐資移址重建。現寶塔高55.26米,塔型八面朔風,塔身七級重簷,每級設遊廊;塔單層設子、午、卯、酉、四大正門。雙層設乾、坤、艮、巽四大隅門,塔剎四級鑄鐵,塔胎呈八角形,直徑12米,塔體框架磚混結構,外砌青磚,著色調和,仿宋風格。

特產——

于都土特產有峽山道菜、嶺背柿餅、梓山醬油、盤古山番薯幹、綠茶、禾豐珍珠粉、靖石的高山青草奶、仙下青梅酒等;工藝品有唐三彩工藝品等。獨特的飲食文化:境內有悠久的客家飲食文化。特色小吃有:薯粉餃子、禾豐珍珠粉是于都的傳統名點,眉公酥是于都的傳統茶點。燒買、花丸、芋包、糯米果、春捲、黃元米果、索粉、炒花生、鹽花生、雲片、瓦角酥、燒卷子、柿餅、擂茶等是于都的特色小吃。

于都的旅遊與文化


禾豐珍珠粉

于都禾豐珍珠粉,用大米制成,是于都特有產品,主產禾豐等鄉鎮。首先將優質晚米浸泡12小時,磨成漿,磨得越細越好,用一塊白布墊在草木灰上,把漿過濾,待水濾幹,將粉塊晾曬,進行篩制。持糠篩者不停地旋轉,粉在篩內象滾雪球似地逐漸增大,待有綠豆般大小時,倒入另一米篩中過篩,留在米篩的顆粒就是初成的珍珠粉。然後倒在白布上,用鵝毛輕輕拂開晾曬乾燥,珍珠粉便大功告成。吃的時候,先將清水燒沸,將珍珠粉徐徐撒入,邊用筷子攪動,見珠粒沉入鍋底即可撈入另一冷水盆裡浸漂,待珠粒膨脹成半透明狀,然後撈出,兌入雞鴨魚肉等湯,和以佐料即可吃了。它的特點是,味美滑溜、營養豐富,似珍珠般可愛,純天然食品。

于都的旅遊與文化


峽山道菜

以大蔸菜為原料,其色黃褐,味甘甜綿香,富含氨基酸和維生素C等營養成份,具有開胃健脾之功效。"大蔸菜"獨產于于都縣羅坳鎮峽山山區。當地村民根據祖傳手藝,將大蔸菜曬乾後,配以辣椒、精鹽、植物油等佐料,經過一年的精心醃製,做成味甘甜香的"道菜"。

于都的旅遊與文化


于都肉皮

豬肉皮,是于都客家人宴席上不能缺少的一道菜,色、香、味俱佳,蜂窩般厚厚的肉皮色澤金黃油亮,油香豬肉香撲鼻誘人,脆軟不酥,鮮美可口,百吃不膩。

于都的旅遊與文化


于都燒卷子

燒卷子源於畲族,是一種獨特的食品。公元746年,畲族藍姓祖先彩和任唐朝諫議大夫時,帶入宮中,深受楊貴妃青睞,從此列為貢品,流傳至今。獨特的傳統工藝與現代食品加工技術相結合而精心製作出的燒卷子,具有健齒固腎之功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