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當年坑坑窪窪的土路你還記得嗎?

如皋當年坑坑窪窪的土路你還記得嗎?

農村路橋

農村道路 1949年前,全縣鎮村道路普遍較窄。集鎮道路般為寬2-3來的石板街成仄磚街,人員通行、貨物進出主要靠水路船運。鄉村均為泥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中西部高沙土地區每遇乾旱,風沙彌漫,沙可沒踝;南部圩田地區每遇下雨,泥濘不堪,無法移步,雨後又坑坑窪窪,無法通行。1949 年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全縣鄉村道路狀況變化不大。其間,全縣修建幾條寬度7米以下砂石公路穿過部分鄉鎮,大多睛通雨阻。隨著農村以手扶拖拉機為主的機械運輸工具增加,至20世紀70年代中期,鄉村部分道路損毀極其嚴重,大多無法通行。部分鎮、村開始以碎磚塊等鋪設“機耕路”,大多不久又被損毀。

1984年,如皋隨南通成為全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縣政府明確提出“以路興業,以路興縣”發展戰略及“要致富,先修路”的口號,在全縣公路建設力度加大的同時,鄉村道路新建、改造的進度加快,大多數鄉鎮的鄉村道路在拓寬、取直的同時,改建為砂石路面。1992年7月6 日,市政府決定實施全市農村黑色路面工程建設。至1997年,全市185千米農村砂石路面,全部改建為7米或5米的瀝青路面。2003年, 根據國務院、江蘇省政府的要求,全市啟動第一輪農村公路建設。至2006年,全市建成等級農村公路2018千米,投資約10億元,其中2006年投資3.6億元。是年末,全市333個行政村全部通上等級農村公路,率先在全省縣和縣級市中實現“村村通”灰黑路。至2010年年底,全市農村公路總里程為5532.70千米,其中縣道435.30千米、鄉道902.76千米、村道1694.64千米,村以下2500千米。

農村橋樑 1949年前,全縣農村橋樑均為木橋,大多架於中小河流上,破損嚴重,較寬的河流則靠擺渡通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開始修繕、改造部分農村橋樑,木橋逐步被改造為磚橋或T形梁鋼筋混凝土橋.部分農村橋樑以樓板代替橋板。至20世紀80年代初,全縣木結構橋樑全部改建為磚石結構或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由板梁式“T“形梁式發展到雙曲拱式、無脛雙曲拱式、橫架式等多種形式,少數橋樑建成“十”字橋和過水橋,既美觀又節省材料和經費。20世紀80年代,全市農村開始實施危橋改造和撤渡建橋工程。至1990年,全縣渡口尚有48處。2001年年初統計,全市有公路危橋201座,農村危橋1208座。

2003年始,配合第一輪農路建設高潮,全縣農橋建設掀起高潮,新建、改造大量農橋,部分危橋也得到修繕,加固或重建。2009年起,市政府將農村公路危橋改造列入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交通、財政部門每年各牽頭改造100座橋樑,交通部門以改造鎮級主幹道公路橋樑為主,改造的100座橋樑由政府全額投資,按照統一標準(公路Ⅱ級)、統一設計、統一招標,統一監理 、統一驗收(“五統一”)要求加以實施 :財政部門以改造鎮級次幹道以下橋樑為主,改造經費多渠道籌集。至2010年,全市有農村橋樑近2400座.其中公路橋樑901座.危橋改造工程仍在繼續實施中,已改造橋樑均實現路橋同寬。

發佈:阿南文化傳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