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的路,真的會越走越荒涼

人世的路,真的會越走越荒涼

每每能沉下心來看會兒書,就是自己在一天裡最幸福的時刻。尤其是看一些貼近生活的平實文字,就像楊絳先生的《我們仨》。

楊絳先生是錢鍾書的夫人,明明是女士,為什麼要稱先生?

這就體現出漢字的博大精深處,女士為先生的稱謂,大致與中國現代史同步,泛指在不同領域取得傑出成就、享有豐富人生閱歷和崇高的社會威望的年長女士,比如說:宋慶齡、許廣平、冰心等等。

楊絳先生作《我們仨》,是記敘她與錢鍾書及女兒錢瑗一家三口的生活回憶錄。1998年,錢鍾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

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楊絳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人世的路,真的會越走越荒涼

錢鍾書的大名,放在整個華人世界,想必人人皆知,這裡就不再對他的人物簡介過多著墨。楊絳先生他們的女兒錢瑗及,可能瞭解的人就相對少一些。

錢瑗出生於英國牛津,從事英語教學工作,最後做到北京師範大學的教授、博導,父母雖然是文化名人,但在動盪年代反而成了錢瑗的“汙點”,她的第一任丈夫因不堪批鬥自縊身故,後來重新組建家庭。

楊絳也是著名的文學家、翻譯家,她精通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文學修養極高,所著著作不再贅述。

《我們仨》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

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

人世的路,真的會越走越荒涼

兩部分文章,一虛一實,前一部以驛道比人生,客棧比寓所,道盡生離死別種種難捨,但卻以虛襯實,好似一個悲傷的童話,最後相依為命的一家三口最終散失於古驛道。

第二部分敘事跨度大,細節更豐富,而且是平實的回憶散文,能夠窺見這一學者家庭的一些生活細節,尤其對了解錢鍾書人生際遇和性格特點有很大幫助。

楊絳孤身一人回憶逝去的至親,文字中未見過重的悲傷和遺憾,透露出來的是對溫馨生活的回憶,這回憶傳遞出陣陣溫暖讓楊絳的晚年不感孤寂,也令人不勝嗟嘆。

看過這本書,會有諸多所思所想。

其一,人性究竟到底有多惡,又有多善?動盪年代,讓一切都暴露無遺,我們這代人沒有經歷過那段人間煉獄般的年月,但每次從不同的文字報章中觸及,身上都會泛起陣陣寒意。

其二,“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至愛親情的感觸,在楊絳先生的文字下發著光,人情甚暖,也能湧出幾股淚來。

涉及劣政卑性的事情略去不念。當然了,這一部分的事情也是欲蓋彌彰,大家都心知肚明,楊絳可以壓抑著沒點透,卻又讓人強烈感知到那個群魔亂舞年代的存在。

人世的路,真的會越走越荒涼

關於家庭和親情,楊絳先生的行筆灑脫, 樸實的敘述之中蘊含著濃濃的深情,讓人不由得感嘆,文字的表述根本不需要技巧,需要的是一種情感的流露,或者說,文字的技巧達到一定的高度便會仿若無技巧般,正如化妝的高境界是讓人看不出你化了妝。

非常欽佩楊絳先生書裡體現出來的剋制,在90多歲的高齡,回憶已經離世的丈夫和女兒,但書裡不見痛徹心扉,常常因一些生活中的細節感到忍俊不禁。

我們仨飽嘗苦楚,楊絳的記憶之筆沒有晝吟宵哭,反而滿目盡是幸福溫馨的甜蜜時刻。

錢鍾書因為聽說安排要和某人握手,立刻溜走回家;留洋學業繁忙佔據自己讀書時間,甚至想不要文憑;真是愛極了我們的老一輩知識分子的性格。

很多人紀念楊絳先生朋友圈刷了屏,她的隻言片語也成了感悟人生的雞湯,可是,先生的學識、背景、品格,我們只不過見了冰山一角而已。知乎上有個問題“如何評價楊絳先生”,一句“不敢評”的回答拿了2000多贊,深以為然。

人世的路,真的會越走越荒涼

年紀漸長,就越記掛父母,即便每天在身邊,也怕抓他們不牢。尤其是自己為人父母之後,這種感念就越重。原來詩裡頭說的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就是這種心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