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靡七百年的「蒙學第一書」爲何無人署名?

01

公元1296年,一位73歲的老人在家鄉慶元安靜地度過了人生的最後時光。

此時,距離南宋滅亡已經有20年之久,二十年間,滿腹經綸的他寧可在家鄉賦閒,也拒絕為新王朝服務。即使是寫文章需要用到年份時,他也只寫甲子而不寫年號,堅持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故國最深沉的懷念。

老人一生筆耕不輟,著作等身,留下了600多卷的作品,其中的《玉海》有200卷,囊括了當時科舉考試所需的各類知識;《困學紀聞》,和沈括的《夢溪筆談》以及洪邁的《容齋隨筆》並稱宋代三大筆記,涉及到傳統學術的各個方面,是無數學子的案頭書。

不過,恐怕連老人自己也沒有想到,真正讓他在此後的700年間聞名後世的,既不是《玉海》,也不是《困學紀聞》,而是他在不經意間為兒孫留下的一本啟蒙讀物,這本叫做《三字經》的小書只有一千多字,卻被後世譽為“蒙學第一書”,借用一部當代小說的名稱,這本書可以稱得上是“一句頂一萬句”了。

這位編著《三字經》的老人,正是南宋末年的著名學者王應麟。一位善於編寫鴻篇鉅著的宿儒,為何會寫下了這樣一本言簡意賅的蒙學讀物,圍繞著《三字經》的作者價值又有怎樣的爭論?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故事。

02

王應麟自幼就聰慧過人,即使和我們前面提到諸位神童相比,也毫不遜色。

十九歲那年,王應麟考中進士。雖然在當時,進士的出身已經足夠在仕途上發展,不過就像今天,習慣拿多個學位的勤奮學子一樣,立志於成為複合型人才的王應麟,還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他此後又參加了博學鴻詞科的考試,成為了48年間唯一一名通過了博學鴻詞科選拔的進士。這一軌跡和東萊先生呂祖謙頗有相似之處。

事實上,王應麟在科舉中取得的成績,也確實和呂祖謙有著一定的關係。王應麟參加考試時所應用的“遍題法”正是來源於呂祖謙,這種方法既增強了記憶,也提高了應試的能力,實為學霸必備的高效學習法。

高中博學鴻詞科的當年,在宋理宗主持的殿試中,王應麟擔任複試考官。

當時考核的名次已經初步確定,交給宋理宗審閱,當他看到第七名的試卷時,頗有讚許之意,於是詢問一旁的王應麟的意見。王應麟看完稱讚道:這篇文章表現的愛國之心,堅如鐵石,我要為陛下能夠得到這樣的人才而向您致賀。

宋理宗當即決定,把這個第七名提拔為第一名,而這位逆襲的新科狀元,正是後來成為南宋股肱之臣的文天祥。

王應麟對於文天祥的評價,可謂精準。多年後,文天祥為了捍衛疆土,和蒙古以及此後的元帝國進行了浴血奮戰,戰敗被俘之後,拒絕了忽必烈提供的高官厚祿,從容殉國,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絕唱。

03

除了是狀元文天祥的貴人之外,王應麟還有一個死對頭,他就是當時著名的權臣賈似道。

賈似道這個人,政治和軍事的才能都很平凡,不過,仗著姐姐是理宗非常寵愛的貴妃,再加上本人善於見機行事,賈似道一路平步青雲,一直做到右丞相

賈似道得勢的時候,正值蒙古大軍入侵。身為朝廷重臣,本應擔負著保境安民的重任,可賈似道畢竟不是文天祥,要他捨生取義,冒著為國捐軀的風險和蒙古大軍死戰,顯然是不現實的。於是他的策略就很明確了,以朝廷進貢為條件,向蒙古提出議和。

氣勢如虹的蒙古軍隊本來對賈似道的議和沒什麼興趣,不過隨著蒙古大汗蒙哥死於戰場,對方的統帥忽必烈趕著回國爭奪汗位,就答應了賈似道的議和條件。

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在蒙古軍隊撤退時,賈似道竟然又聯合其他將領,向蒙古發動了進攻,殺傷了外敵一百七十多人,雖然這樣的數目對兵源充足的蒙軍簡直是微不足道,卻成為賈似道渲染自己的軍功的經典案例。回朝後,賈似道隱瞞了蒙軍撤退的真正原因,向理宗報道說:諸路大捷,社稷轉危為安。

理宗相信了賈似道編造的故事,“軍事奇才”賈似道繼續深受重用,到了度宗即位之後,賈似道更是位極人臣。

對於這樣欺上瞞下的行為,王應麟自然是看不慣,多次和他發生衝突,也因此被屢屢貶官。

度宗去世後,元軍一路佔領鄂州,在太學生的呼籲下,賈似道被再次迫出征。他還想故伎重演,和元軍的將領伯顏議和。不過,這次他的把戲玩不下去了,基於上次議和後發動進攻的舉動,伯顏認為賈似道是個背信棄義的人,拒絕和他合作。

兩軍在安徽蕪湖的魯港開戰,身為主將的賈似道,幾乎未做任何的抵抗,就拋棄了統領的13萬精兵,乘著小船逃走。十餘萬的南宋精銳部隊,就這樣因為主將的無能而全軍覆沒,天下的輿論大譁。

王應麟沒有放過這個機會,上書彈劾賈似道,迫於壓力,當時的謝太皇太后,只好將賈似道貶到廣東。在貶謫的路上,賈似道被曾經遭受過他迫害的縣尉殺死,結束了充滿爭議的一生,王應麟也在這個死對頭的傾覆之路上,完成了重重一擊。

04

誤國的賈似道雖然死了,但南宋的滅亡已不可避免,王應麟覺得無力迴天,就辭官回到了老家慶元。

第二年,元軍攻入杭州,南宋皇帝出降,南宋滅亡,而深受儒家民族氣節影響的士大夫王應麟,拒絕出仕為元朝政府服務。

空有才華卻無處安放,王應麟唯一消遣的方式就只剩下了讀書和寫作,他把自己豐富的知識積累和在政治生涯中的沉浮寫到了他的著作當中,完成了多部作品。

不過,這部最著名的《三字經》是不是王應麟本人所作,700年來爭議從未停歇過,爭議的原因很多。

比如說在王應麟的文集當中,並沒有收錄《三字經》這部作品,不過這也可能是因為王應麟覺得這本書不過是給家裡後輩啟蒙的書籍,算不上自己的代表著作。

持懷疑態度者的另一個依據,是《三字經》當中的一些闡釋,和王應麟在其他作品中表現出的思想,存在著差異,比如《三字經》中有“魏蜀吳,爭漢鼎”的描述,一些學者就此認為,由於王應麟向來有把漢朝作為正統的思想,不會把魏國放在蜀國之前,因此,此書不是他所作。但這種說法也多少給人牽強附會的感覺。

還有人認為,三字經的作者應該是廣東順德人區適之,之所以後來在《三字經》署上了王應麟的名字,主要目的是希望借王應麟的名氣進行傳播。

不過,截止到目前,作者究竟是王應麟還是區適之,或是另有其人,仍未有定論,更加明確的說法,還有待更多的歷史發現。

05

《三字經》作為歷代兒童啟蒙讀物當中流傳最廣、閱讀人數最多的一本,影響力自然無需多言。

從整體的架構來看,《三字經》中有勉勵勸學的內容,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濃縮,還有大量的人物典故,被譽為“袖裡通鑑綱目”。

從明朝開始,《三字經》就流傳到中國以外的國家,俄羅斯韓國日本都曾經把三字經作為重要的教材。

而在《三字經》之後,各種仿作也是層出不窮,比如《歷史三字經》,《醫學三字經》和《時務三字經》,種類繁多,這些,都印證了《三字經》的巨大影響力。

不過,作為一本誕生在700多年前的蒙學教材,對其過於不切實際的追捧,顯然也是缺乏理性的。除卻因為時代的變化而造成內容不再適宜之外,即使在當時,《三字經》也存在明顯的缺陷。

眾所周知,中國的古典著作,可以分為“經史子集”四個部分,而三字經的編者,有著非常明顯的“重經史”和“輕子集”的傾向。

在《三字經》中,儒家的《十三經》都逐一提到,關於各朝歷史,也有相對系統的介紹,但對於儒家以外其他諸子百家的思想,只有一筆帶過;以散文、駢文、詩、詞、曲為主要內容的集部幾乎隻字未提。這也使得《三字經》的體系基本是圍繞著宋儒理學的傾向搭建的,和許多智慧的思考與盎然的詩意失之交臂。

此外,言簡意賅、琅琅上口確實是《三字經》得以流傳的重要原因。但對於需要生動故事滋養想象力的兒童,這種過於簡單的描述,很難進入他們的內心。就像作家刀爾登所言:“《三字經》是供背誦的,而問題在於,古代的教師,並沒有同時給孩子提供豐富有趣的讀本。但即便是用來背誦,背《三字經》也不如背些更復雜的文本,因為語言的訓練就是頭腦的訓練,只有複雜的句子,才能發展條理。”從這個角度來看,祖母的故事和鄉村裡的社戲,或許才是那個時候兒童想象力的更重要源泉。

好的,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感謝大家收聽,咱們下期再見。

文章轉載自“師之”app中《教林廣記》欄目,歡迎前往下載註冊訂閱並查看!

風靡七百年的“蒙學第一書”為何無人署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