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察別人背後的行爲動機和利害關係是極度危險的行爲 一定會給

每個人做任何事都有他的行為動機和利害因素,假如我們不從這倆方面去考察別人,輕易做出行為反饋,就容易上當受騙,引來難以承受的禍患。一個所承受的禍患百分之九十,都是由於自己不加考察而造成的。

韓非子說信於人則制於人,你如果太過相信一個人就會受制於別人,對任何人和任何都保持一定的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要不然你就容易受別人迷惑,分辨不清事實真相。鬼谷子也說見制於人者,制命也。

南北朝時期,北魏皇帝拓跋燾是個睿智的帝王,是個有雄心的人物,勇猛無比,使用司徒崔浩的計謀統一了中國北方,這樣一個勇猛睿智的人物被他的手下中常侍宗愛給謀殺了,間接謀害了最有力的繼承人北魏太子拓跋晃,之後更是謀殺了秦王拓跋翰,就這樣亂臣賊子的行為,中常侍宗愛最後被封為馮詡王,而造成這一連串事件背後的行為動機竟然是一個小小的嫉妒心理。

不考察別人背後的行為動機和利害關係是極度危險的行為 一定會給​北魏皇帝拓跋燾不在首都平城的情況下,治國理政是由北魏太子拓跋晃代替的,北魏太子拓跋晃也是個明智之人,若是北魏太子拓跋晃繼承大統,北魏會更加強盛。北魏太子拓跋晃為政精明,能洞察細微,是個不會被忽悠的人物,領導者如果不能體察細微,就容易被下屬誆騙和操控。

北魏大臣中常侍宗愛是個非常陰險的一個人物,為非作歹,幹了好多壞事,北魏太子拓跋晃了解一切情況,所以北魏太子拓跋晃不喜歡中常侍宗愛這個貨。

北魏太子拓跋晃非常喜歡給事中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這倆人很受拓跋晃的親近和信賴,北魏太子拓跋晃賦予了倆人不少的權利,這倆人也都不喜歡中常侍宗愛,或許因為領導不喜歡,自己也不喜歡,要和領導情緒保持一致,才能保住已經獲得的權利。

中常侍宗愛擔心給事中仇尼道盛和侍中任平城,會為了討好太子拓跋晃檢舉揭發自己幹過的壞事,好讓太子拓跋晃除掉自己,也害怕這倆人在太子面前煽風點火除掉自己,因為太子不喜歡自己,如果加上這倆人煽風點火,自己就玩完了。

於是中常侍宗愛就向北魏皇帝拓跋燾誣告給事中仇尼道盛和侍郎任平城,控告他二人為非作歹,北魏皇帝拓跋燾也不加思考,就大為怒火,把這給事中仇尼道盛和侍郎任平城綁道街市上給砍頭了,太子拓跋晃的下屬有很多都被牽連進去了,太子拓跋晃因為恐懼過度,憂慮而死了。

這就是典型的惡人先告狀,惡人先下手為強,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寬容惡人就是縱容別人傷害自己,給別人一把武器,讓這把武器對著自己,所以古人說除惡務盡,不然不知道會有什麼樣的禍患。


不考察別人背後的行為動機和利害關係是極度危險的行為 一定會給

再後來北魏皇帝拓跋燾慢慢知道太子拓跋晃並沒有犯法,感到非常後悔自己曾經的做法。一直追悼太子拓跋晃。公元452年2月,中常侍宗愛擔心自己會被殺害,就謀殺了北魏皇帝拓跋燾。

大臣們沒有宣佈北魏皇帝拓跋燾的死訊,大臣們打算立年紀較大的皇子為皇帝,大臣們打算擁立秦王拓跋翰為皇帝,把他徵兆回京,秘密安置在一個房間裡,因為大臣們還沒有徹底下定決心立誰為皇帝。

中常侍宗愛得到消息,認為自己害死了太子拓跋晃,自己平日裡也討厭秦王拓跋翰,如果秦王拓跋翰當了皇帝,自己恐怕就遭殃了。

不考察別人背後的行為動機和利害關係是極度危險的行為 一定會給​中常侍宗愛和南安王拓跋餘關係親近,於是中常侍宗愛就把拓跋餘召回宮裡,打算立拓拔餘為皇帝,保住自己的生命與榮華富貴。於是就假傳赫連皇后的命令,召見那些想擁立拓秦王拔翰的大臣,然後把他們全部屠殺掉了。

那些大臣認為一個小小的中常侍宗愛,地位低下,不會有啥圖謀,可是中常侍宗愛輕輕鬆鬆就把他們全部屠殺了,然後又殺掉了秦王拓拔翰,擁護南安王拓拔餘登基為帝。

南安王拓跋餘登基之後,實行大赦天下,改年號為承平,將前任皇帝拓跋燾的赫連皇后尊立為皇太后,之後任命宗愛為大司馬、大將軍、太師、都督中外諸軍事及領中秘書,封為馮翊王。一個小小中常侍宗愛盡然謀殺北魏皇帝拓跋燾和太子拓拔晃還有秦王拓跋翰,並且扶持了新皇帝拓拔餘,而這一切都起源於那小小的嫉妒之心,起源於北魏皇帝拓跋燾不加考察的信任,也起源於北魏皇帝拓跋燾的情緒化。

凡事不考察別人背後的行為動機和利害關係,都是極度危險,凡事不加考察的信任,一定會給自己帶來禍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