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察别人背后的行为动机和利害关系是极度危险的行为 一定会给

每个人做任何事都有他的行为动机和利害因素,假如我们不从这俩方面去考察别人,轻易做出行为反馈,就容易上当受骗,引来难以承受的祸患。一个所承受的祸患百分之九十,都是由于自己不加考察而造成的。

韩非子说信于人则制于人,你如果太过相信一个人就会受制于别人,对任何人和任何都保持一定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要不然你就容易受别人迷惑,分辨不清事实真相。鬼谷子也说见制于人者,制命也。

南北朝时期,北魏皇帝拓跋焘是个睿智的帝王,是个有雄心的人物,勇猛无比,使用司徒崔浩的计谋统一了中国北方,这样一个勇猛睿智的人物被他的手下中常侍宗爱给谋杀了,间接谋害了最有力的继承人北魏太子拓跋晃,之后更是谋杀了秦王拓跋翰,就这样乱臣贼子的行为,中常侍宗爱最后被封为冯诩王,而造成这一连串事件背后的行为动机竟然是一个小小的嫉妒心理。

不考察别人背后的行为动机和利害关系是极度危险的行为 一定会给​北魏皇帝拓跋焘不在首都平城的情况下,治国理政是由北魏太子拓跋晃代替的,北魏太子拓跋晃也是个明智之人,若是北魏太子拓跋晃继承大统,北魏会更加强盛。北魏太子拓跋晃为政精明,能洞察细微,是个不会被忽悠的人物,领导者如果不能体察细微,就容易被下属诓骗和操控。

北魏大臣中常侍宗爱是个非常阴险的一个人物,为非作歹,干了好多坏事,北魏太子拓跋晃了解一切情况,所以北魏太子拓跋晃不喜欢中常侍宗爱这个货。

北魏太子拓跋晃非常喜欢给事中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这俩人很受拓跋晃的亲近和信赖,北魏太子拓跋晃赋予了俩人不少的权利,这俩人也都不喜欢中常侍宗爱,或许因为领导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要和领导情绪保持一致,才能保住已经获得的权利。

中常侍宗爱担心给事中仇尼道盛和侍中任平城,会为了讨好太子拓跋晃检举揭发自己干过的坏事,好让太子拓跋晃除掉自己,也害怕这俩人在太子面前煽风点火除掉自己,因为太子不喜欢自己,如果加上这俩人煽风点火,自己就玩完了。

于是中常侍宗爱就向北魏皇帝拓跋焘诬告给事中仇尼道盛和侍郎任平城,控告他二人为非作歹,北魏皇帝拓跋焘也不加思考,就大为怒火,把这给事中仇尼道盛和侍郎任平城绑道街市上给砍头了,太子拓跋晃的下属有很多都被牵连进去了,太子拓跋晃因为恐惧过度,忧虑而死了。

这就是典型的恶人先告状,恶人先下手为强,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宽容恶人就是纵容别人伤害自己,给别人一把武器,让这把武器对着自己,所以古人说除恶务尽,不然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祸患。


不考察别人背后的行为动机和利害关系是极度危险的行为 一定会给

再后来北魏皇帝拓跋焘慢慢知道太子拓跋晃并没有犯法,感到非常后悔自己曾经的做法。一直追悼太子拓跋晃。公元452年2月,中常侍宗爱担心自己会被杀害,就谋杀了北魏皇帝拓跋焘。

大臣们没有宣布北魏皇帝拓跋焘的死讯,大臣们打算立年纪较大的皇子为皇帝,大臣们打算拥立秦王拓跋翰为皇帝,把他征兆回京,秘密安置在一个房间里,因为大臣们还没有彻底下定决心立谁为皇帝。

中常侍宗爱得到消息,认为自己害死了太子拓跋晃,自己平日里也讨厌秦王拓跋翰,如果秦王拓跋翰当了皇帝,自己恐怕就遭殃了。

不考察别人背后的行为动机和利害关系是极度危险的行为 一定会给​中常侍宗爱和南安王拓跋余关系亲近,于是中常侍宗爱就把拓跋余召回宫里,打算立拓拔余为皇帝,保住自己的生命与荣华富贵。于是就假传赫连皇后的命令,召见那些想拥立拓秦王拔翰的大臣,然后把他们全部屠杀掉了。

那些大臣认为一个小小的中常侍宗爱,地位低下,不会有啥图谋,可是中常侍宗爱轻轻松松就把他们全部屠杀了,然后又杀掉了秦王拓拔翰,拥护南安王拓拔余登基为帝。

南安王拓跋余登基之后,实行大赦天下,改年号为承平,将前任皇帝拓跋焘的赫连皇后尊立为皇太后,之后任命宗爱为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及领中秘书,封为冯翊王。一个小小中常侍宗爱尽然谋杀北魏皇帝拓跋焘和太子拓拔晃还有秦王拓跋翰,并且扶持了新皇帝拓拔余,而这一切都起源于那小小的嫉妒之心,起源于北魏皇帝拓跋焘不加考察的信任,也起源于北魏皇帝拓跋焘的情绪化。

凡事不考察别人背后的行为动机和利害关系,都是极度危险,凡事不加考察的信任,一定会给自己带来祸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