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相信史书胡说八道,汉灵帝卖官才是高明的救国之法

据说,灵帝为了过上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开始公开挂牌卖官。

这种内容,一看就是政治宣传的内容。为什么我敢这样肯定呢?

表面上看,皇帝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罪过。可问题是,哪个皇帝不是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呢?从这层意义上说,如果汉灵帝只是迷恋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保持宫廷的既有开销就可以了。

不要相信史书胡说八道,汉灵帝卖官才是高明的救国之法

汉桓帝作为一代帝王,他每年合法的生活费,本身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因为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宫廷的生活肯定已是极尽奢华了。

按照史书的记载:汉灵帝在当皇帝之前,只是一个亭侯(村级贵族)。从县城进入皇宫之后,觉得皇帝的生活寒酸,以至于天天都想着捞外快。

我很好奇,说这种话的人到底有没有常识?

堂堂大汉皇帝的宫廷生活,竟然会让一个村级贵族觉得寒酸。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东汉的皇室得伟大到什么地步呀?所谓“灵帝卖官是为过上奢华生活”的说法,简直是胡说八道!

不要相信史书胡说八道,汉灵帝卖官才是高明的救国之法

既然不是为了奢华生活,那我们就得问一问:灵帝为什么要卖官呢?

在说灵帝为什么会公开挂牌卖官时,我们先说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历史故事。

晋武帝曾问他的一个亲信,“我能和古代哪个皇帝相比?”这个亲信告诉晋武帝,“你能与桓灵二帝相比。”晋武帝一听非常不高兴,因为在晋朝,桓灵二帝就是昏君的代名词。

这个亲信说,桓灵二帝卖官,钱都进了公家的库房。您卖官,钱都进了私人的库房。这样说来,您还不如桓灵二帝呢。晋武帝对此一时默然,最后只能自嘲的说:桓灵二帝身边,肯定没有你这样敢直言的臣子,所以我应该还是比桓灵二帝强啊。

我们许多人在理解这段话时,常常认为晋武帝也曾公开挂牌卖官,所以晋武帝是一个非常昏晕的皇帝。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没有任何资料证明,晋武帝曾公开挂牌卖过官。所以,上述那个小故事里,最重要的内容应该是:桓灵二帝卖官的钱,并没有装入私人腰包。

所以这段话的正解应该是这样的。晋武帝的那个亲信说了:桓灵二帝公开挂牌卖官,自然可耻。可问题是在我们大晋帝国虽然没有公开挂牌卖官,但是谁敢说,一个人不花钱运作,也能当官?

桓灵二帝公开挂牌卖官,所以相关的收入都是有账可查的,而且都被政府掌控着。而我们大晋帝国的买官卖官,都是豪门贵族私下操作,所以相关收入都进了豪门贵族的私人库房。

不要相信史书胡说八道,汉灵帝卖官才是高明的救国之法

我们对于卖官的事,感觉不可思议,是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士大夫集团的一面之词。事实上,桓灵二帝卖官的故事,应该是在如下的背景中发生。

第一、汉帝国当时有财政危机了,这是任何一个帝国执政晚期都会出现的事。

第二、汉帝国早已买官卖官成风了,只是相关行为,一直是以潜规则的形式在暗中运行。大家在谋求升迁时,肯定也会花费数额不菲的公关费用。

第三、你别看那些士大集团成员一个比一个装的清高,但在他们的家中,一定堆着大量的非法收入。

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皇帝卖官其实就是变相地向官员逼捐罢了,而且是一种非常高明的逼捐手段。

不要相信史书胡说八道,汉灵帝卖官才是高明的救国之法

汉灵帝的态度非常简单:你们谁也别跟我哭穷,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你们家里,没有大量的不明财产,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也不会相信啊!

现在,我希望你们按级别,给政府捐一点钱,如果你们不想捐,我也绝不勉强你们。问题是,你们总有求到我头上的时候,等你们求到我头上的时候,咱们慢慢再谈。

说得直白点,就算你能打通各种关节,并且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官职,但是皇帝不在你的委任状上盖个大印,你也是白搭!

总而言之,你不给政府捐一笔款(你们说这是买官钱也好,说这是黑钱也行),你就慢慢坐在家里等这个委任状。咱们看看谁着急。

不要相信史书胡说八道,汉灵帝卖官才是高明的救国之法

汉灵帝这一招玩的实在高明。你想吧,官场如战场,大家为了谋求一个官职,那是十八般武艺全部使上。而在谋求官位的战场上,并没有太悬殊的差距,大家都是同一档次的对手。

在这种背景下,谁给钱,谁就能当官。你现在为了省两个钱,就和皇帝一个劲地穷耗,能有结果吗?

俗语说了,夜长梦多。你和皇帝哭穷,就是不舍得出这笔钱,有人却悄悄地把钱送给皇帝。明天政府正式公布人事变动时,你估计只能靠边站了。

这种玩法,显然让官员们陷入了囚徒的困境中,因为你不想花钱,你的竞争者想花钱。你能有什么好结果?

不要相信史书胡说八道,汉灵帝卖官才是高明的救国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