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對日本厭惡至極,一大臣請纓征討,他卻百般阻攔

說起康熙帝對日本人的印象,可謂評價極差,史書上記載的清清楚楚,每逢論及日本,康熙帝的厭惡之情溢於言表,比如,說日本人反覆無常,不講恩誼,敬酒不吃吃罰酒,無需給日本人好臉色看等等。

日本人為什麼如此討康熙帝的嫌棄?最大原因就在於日本人過於狂妄自大。日本人除了唐宋鼎盛時期對中國徹底臣服外,以後歷朝歷代,它都是七個不服、八個不憤的,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根本不把中國放眼裡。元朝曾兩度攻打日本,皆因天氣原因作罷,這給日本人造成極大幻覺,認為有神靈相助,能奈我何?明朝時期,與中國關係時好時壞,好的時候目的性非常露骨,就是通商牟利,壞的時候直接武力掠奪,給明朝帶來嚴重邊患。

滿清入主中原後,也曾派使節出使日本,想恢復傳統的朝貢關係,遭到日本的斷然拒絕。在日本人心目中,自己才是中華文明的最有資格的衣缽傳人,你滿清韃靼算老幾啊?讓我向你朝貢,沒門!

滿清吃了個大大的閉門羹,自然十分不爽,因當時內憂外患,百廢待興,也計較不了許多。康熙帝即位後,平三藩,收臺灣,平葛爾丹,局勢平穩。有位大臣站出來,請求出兵日本,給狂妄不羈的倭寇一點厲害嚐嚐。此人不是別人,正是收復臺灣、戰功赫赫的大將軍施琅!

要說這個施琅,的確是攻打日本的最佳人選。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大清朝最大短板就是水軍將領嚴重匱缺,而攻打日本必須依靠水軍。施琅可稱得上清朝大員中精通海戰的不二人選。

可康熙帝思忖再三後,還是說,算了吧!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擔心出海作戰,沒有必勝把握。滿清憑騎射御天下,陸地作戰沒得說,可一涉及出海作戰,天生有種恐懼。另一原因,不可明說,但卻是根本原因,那就是,如果施琅統大兵東征日本,打勝了,就此盤踞日本稱王稱帝該如何是好?豈不是成了第二個鄭成功了嗎?

正是基於上述兩點考量,康熙帝權衡利弊,還是放棄東征日本的念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