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的是手機 失控的是人生


玩的是手機 失控的是人生

2010年,蘋果公司的第一臺iPad上市,在發佈會上,斯蒂芬·喬布斯這樣描述他的新產品:“iPad擁有你不曾擁有過的最佳瀏覽體驗。”

當年,ipad在全球大賣。

幾個月後,一位《紐約時報》的記者採訪了喬布斯,當被問道“您的孩子肯定很喜歡 iPad 吧”這個問題時,喬布斯卻意外地回答道:

“他們還沒用過 iPad 呢。我們限制孩子在家裡使用電子產品。”

“They haven’t used it .We limit how much technology our kids use at home.”

不僅僅是喬布斯,在美國硅谷,很多科技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幾乎都談到過類似的話題。他們嚴格限制子女們玩電子設備的時間,常常禁止他們在放學後玩任何電子設備,就算在週末,讓他們玩電子設備的時間也非常短。

對此,無人飛行器公司3D Robotics的首席執行官克里斯·安德森說道:“我自己親身經歷過對電子產品痴迷的這個過程,我不想讓孩子們在他們的童年走彎路。”

在普通人都沉迷於ipad、手機、電腦,並且也讓自己的孩子沉迷其中時候,這些科技界大佬們卻在限制自己的孩子使用這些東西,因為他們深知電子產品的好,也明確地知道它們所帶來的壞。

我見過太多家長,為了在帶孩子這件事情上能省點力氣,常常隨意丟給孩子一個手機或者平板電腦,讓他們跟一款遊戲或某部動畫片度過一下午,為此患上手機依賴症和眼部問題的孩子不在少數。

“西安一名兩歲孩子的母親,發現孩子看東西時總不停眨眼,晚上連睜眼都變得很困難。帶孩子到醫院檢查,原來孩子因玩電子遊戲過多患上了乾眼症。”

“3歲的童童,對爸爸新買的平板電腦愛不釋手,猛玩遊戲。因為父母忙著上班,無法盯著孩子使用平板的時間,結果半年後,童童雙眼已經看不清楚電視畫面。檢查後發現孩子近視已550度。診斷結果顯示:孩子視網膜變薄、退化、變性,容易發生“視網膜裂孔”,甚至失明。”

上網搜索“兩歲孩子喜歡看手機怎麼辦”的問題,會蹦出來一大堆相似的提問,如今沉迷於電子產品的孩子,已經呈現出越來越低齡的現象。

若干年後,當孩子長大成人,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時光,或許唯一印象深刻的,就是抱著手機度過的一個又一個下午。

這實在不是一個快樂的童年。


玩的是手機 失控的是人生



玩的是手機 失控的是人生


現如今,“焦慮”已經成為了一個熱門詞彙。

各種關於“危機”的文章三天兩頭在朋友圈刷屏,好像誰要是沒點焦慮煩心的事情,真會懷疑自己是否沒心沒肺。

在物質生活已經大幅度提升的當下,現代人為何如此不開心?

原因與你的手機脫不了關係。

紐約大學企業營銷教授、心理學家Adam Alter指出,人們每天花費大量時間使用各類APP,不斷暴露在熒幕前不僅對眼睛造成壓力,也可能是你生活不開心的原因。

你的日常生活或許是這樣的:

早上醒來第一件事情是查看手機;

上班途中,在地鐵裡刷上一陣子微博或者朋友圈;

工作的8個小時裡,電腦和手機一直與你形影不離;

晚飯後閒來無事,抱著手機躺在沙發上,為追某個熱門電視劇,一直追到入睡前;

熄燈後仍然想要刷一會兒微博,若此時突然蹦出來個什麼八卦,那麼入睡的時間基本上又得往後推遲1個小時;

週末懶得出門,玩上一天遊戲,或者刷上一天的劇,輕輕鬆鬆打發無聊時光。

玩的是手機 失控的是人生


漸漸地,越來越乾澀的眼睛和越發僵硬的身體不停地發出抗議。遊戲、電視劇和各種娛樂八卦佔用了思考的時間,大腦也開始變得遲鈍起來,注意力不中,做事情無法專注。

最糟糕的是,你的心情很壞。

年初信誓旦旦立下了幾個目標,卻因為整日沉迷於手機的世界不可自拔,導致沒有任何一個目標有起色;

看到朋友圈裡有人在健身,有人在學習,嘴上說著“有什麼好曬的”,心裡卻不自覺升騰起一股焦慮;

生活圈子越來越窄,在微信上聊得很開心的朋友們,卻一個都不想約出來;

睡前總是帶著悔意告訴自己明天一定要做出改變,可是第二天照舊抱著手機玩到睡前。

……

長此以往,一方面覺得自己喪、頹廢、孤獨,看每篇很喪的文章都覺得說的是自己;但另一方面又不肯放棄手機帶來的歡愉,仍然讓自己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如此一來,生活彷彿陷入了惡性循環,因為玩手機變得不開心,因為不開心,所以要玩手機。

玩的是手機 失控的是人生


誰都知道總玩手機有各種各樣的壞處,卻總是控制不住自己。

明明很累很困,卻放不下手機,麻木地點擊著屏幕,打開一個又一個app,就連自己都不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

寧願漫無目地玩一晚上手機,也不想看5分鐘的書。

玩的是手機 失控的是人生


為什麼會這樣?

究其原因,一方面,手機上各類消息的推送以及新鮮事物的刺激,會使得人們產生“我正在做事情”、“我增長了見識”等錯覺,由此形成對手機、對互聯網越來越嚴重的依賴;

另一方面,錯失恐懼症。總是擔心和焦慮錯過一點事情,隔幾分鐘就忍不住查看手機,點進微信看有沒人有找,刷新朋友圈看別人又發了什麼狀態……

更重要的是,心理學家Adam Alter指出,正是由於手機缺乏“停止提示”,才導致我們陷入根本停不下來的狀態。一本書有終結篇章,一份報紙有結束段落,電視裡播放的連續劇每天有固定的播放集數……這些帶有“停止提示”的事物強迫我們必須停下啦,回到真實的世界中。

但手機卻是無止盡的,它擁有源源不斷的信息:社交、綜藝、新聞、購物……如果我們不主動停止,便能夠一直無休無止地刷下去,直到讓人精疲力竭,情緒抑鬱。

我們花了太多時間在並不能讓我們真正開心的事情上面,這很糟糕。

多年以後,當我們回首往事,發現讓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寥寥無幾,這讓人難過。

玩的是手機 失控的是人生


玩的是手機 失控的是人生


一個人對待閒暇時間的態度,往往決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我大學期間有一位叫做楊博的同學,一直以來是一個不太合群的人。那會兒微信還未興起,同學們喜歡上的網站是人人網,每天都有人把大量的時間消耗在上面,要不就是追美劇,組隊玩Dota。

楊博的特立獨行在於,他雖然也上網,也玩遊戲,但他從來不沉迷。

從大一起,他就有很清晰的目標:做學術研究。每天除了正常課業之外,就是泡圖書館,上自習,或者參加社團活動。總之,我們很少在網上碰到他。大學四年來,他的成績總是第一。

畢業好幾年了,他偶爾會在班級群裡說說話,有人問起才知道,他現在真的已經是博士了,並且還在給本科生代課。

沒有人會質疑他的學術水平,在所有同學眼裡,他一直都是優秀的化身。

我記得大學期間曾問過他一個問題:“你們寢室的男生都愛玩Dota,你怎麼就不愛玩呢?”

他的回答讓我驚訝了很久:“我也喜歡玩啊,因為太喜歡了,所以卸載了。我對一切會誘惑我的東西都抱有懷疑和警惕。

他並沒有因為少玩了一點遊戲或者少追了一部劇而錯過任何東西,相反,因為他的克己自律,他活成了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

其實你並沒有通過手機學習到什麼新鮮有趣的知識,你很清楚,多看幾本書才是學習知識的正確姿勢。

在你的朋友圈裡面,你並沒有那麼重要,多點的那幾個贊,別人只會覺得你很閒。

你沒有那麼多要聯繫的人,工作之外,知心好友二三人足矣,常約出來談談心。

你錯過的那些新聞和八卦不會對你造成任何影響,空餘時間不如好好健身,或者培養點興趣愛好。

玩的是手機 失控的是人生


你不是真的停不下來,你只是不能克服惰性,不想從舒適區中走出來而已。

如果一個成年人在對待手機這件事情上是失控的,那麼很有可能,TA的整個人生都是失控的。

試著不要帶手機上餐桌,不要帶手機上床,工作之外,把手機遠遠地拋在腦後。一開始或許會有些痛苦,但要想做出改變,就必須抱著克服毒品一樣的心情,克服對手機的依賴。

強迫自己停下來,真真切切地活在當下,感受當下,專心於食物的味道,認真傾聽家人的說話。你將與身邊的人建立真正的連接,你會有更多的時間提升自己,你會變得更加自信,奔著目標不停前行。

你的人生會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