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情操論》:亞當·斯密本人最重視的倫理學經典著作

《道德情操論》:亞當·斯密本人最重視的倫理學經典著作

《道德情操論》

《道德情操論》,顧名思義,是闡述人類道德情感的性質、起源、內容、功能及其社會後果的書。

斯密想要在這本書中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人類為什麼會有道德判斷?在人與人的交往之中,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否有人性的基礎,如果有,它是什麼?

2.人類社會成員彼此的道德判斷,最初受什麼因素的影響?為什麼我們對於別人的言行會做出某種特定的反應,或者讚賞,或者反對?我們傾向於對他人的言行進行獎勵或者懲罰的依據是什麼?“正義感”如何產生?

3.人為什麼會有“良心”,良心應該如何解釋?自我肯定、內疚、懺悔等的感覺與良心是什麼關係?良心如何產生以及怎樣主宰人的言行?

4.一樁事情或一件物品的“美感”“效用”在多大程度上會影響人的道德判斷和行為決策,這在多大程度上是應該的?為什麼有些人會買櫝還珠、本末顛倒?為什麼會產生不擇手段去達成一個正當目的的行為動機?人類該如何對這樣的事情作出評判?

5.流行的習俗和慣例是如何影響道德判斷和決策的,其正當性何在?如何評價人類歷史上的習俗與道德?

6.人類要形成彼此合作的社會秩序,除了“同情”“正義”“良心”“審美”“習俗”這類因素,是否還有其他的因素?一個人要過得幸福,需要什麼樣的個人品質?一個“好社會”需要社會成員中的個體具備怎樣的道德品質?有利於增進自身幸福和他人幸福的道德品質如何才能得到?

對這六個問題,斯密的《道德情操論》分別用了六卷文字來加以闡述。斯密的意圖,並不是簡單地、分別地對這些問題做出解釋和回答,而是要把它們置於一個具有內在一致性的嚴謹的體系之中。他要建立一種完整的,不同於以往的新的道德理論。斯密對自己工作的意義和價值,不僅有高度的自覺,更有高度的自信。他在《道德情操論》的最後一卷即第七卷,以較大的篇幅來定位自己創立的理論並分析與以往理論的異同之處,指出了先輩學術思想的特點、不足,闡明瞭自己的貢獻。

《道德情操論》:亞當·斯密本人最重視的倫理學經典著作

亞當·斯密

內容簡介

《道德情操論》初版於1795年問世,相比起《國富論》,該書更受斯密本人重視。全書共七卷,反覆修訂過五次,直至亞當·斯密去世前,都還在大幅修改此書,並將最後一次改寫稱之為對人世最後的告別。

眾所周時,《道德情操論》是一本道德哲學著作,但可能鮮少有人知道,其對於經濟學的價值,更是無與倫比,可以說此書為市場經濟的合理性奠定了倫理基礎。在書中,斯密首次提到了著名的“看不見的手”理論,可以說本書為多年以後在《國富論》中更詳細地展開關於利己心、交換、分工、財富生產與積累、自然自由、公共利益等的體系性的論述做了哲學鋪墊。

《道德情操論》自1997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首箇中文版以來,譯本不下30多個,翻譯水平參差不齊,我們這次的精讀本參照的是由格拉斯哥大學整理,並由牛津大學出版社的《斯密著作和通信集》中的版本,此版本為目前學術界最為推崇的版本,力求做到對原著最合適的表達。和《國富論》一樣,此次也配以譯者導讀,並加入了大量助於理解的精美插圖,希望能夠成為最適合大眾閱讀的版本。

目錄一覽

《道德情操論》導讀

第一卷論行為的合宜性

第二卷論功與過,或論賞罰的對象

第三卷論評判我們自己情感和行為的基礎,兼論義務感

第四卷論效用對贊同情感的影響

第五卷 論習慣和時尚對有關道德贊同和不贊同情感的影響

第六卷 論德性的品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