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一战亡天下,中华民族不该遗忘宋朝十万军民殉国的壮举

近读史书,才知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是顾炎武的原话。他的原话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他又接着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在顾炎武看来,亡国与亡天下是有区别的。他说,易姓改号,即改朝换代,叫做亡国;而当人们对仁义充耳不闻,变得如同禽兽一样,这就叫亡天下。至于后来有人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改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与顾炎武的思想相背离的。想保住国家政权,那是统治者的事,与小民无关,但对是否亡天下的事情则应该关心一下了。

崖山一战亡天下,中华民族不该遗忘宋朝十万军民殉国的壮举

亡国是封建王朝更替,亡天下是民族灭亡。

顾炎武实际上是在说,明朝亡于李自成,易姓改号,是亡国,只关乎肉食者的利益;而满清入主,剃头改制,率兽食人,是亡天下,即使卑贱的匹夫也要奋起反抗。亭林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本意是号召全民反清,恢复汉民族的统治地位。

历史上悲壮的战争中有亡国与亡天下之分的的崖山之战,亡的就是天下。崖山海战,作为宋朝与元朝的最后一次战役,这场战争直接关系到南宋流亡朝廷的存亡,乃至于华夏民族的存亡,另人扼腕的是,实力上的巨大悬殊,最终的结果,就是亡了天下。

南宋的大臣陆秀夫在国家将要被蒙元灭亡的时候,背着年仅9岁的小皇帝投海而死。

宋末三杰,为了複兴宋室,一直不停奋战, 但事到如今,已无力挽回了。

崖山一战亡天下,中华民族不该遗忘宋朝十万军民殉国的壮举

"陛下,您是大宋的正统后裔,应该断然作出不辱没您血统的决定。"

"我明白了,秀夫,你没有背弃我,并且自始至终侍奉我,太感谢了!"

少帝静静地微笑着说到。

陆秀夫面对少帝这种勇敢地态度,不得不强忍住眼泪。

"陛下..."陆秀夫背起少帝,用带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蒙古军啊,将来有一天,继承我们遗志的同胞,一定会征讨你们的!"

就这样,陆秀夫背着少帝,投海自尽,许多忠臣追随其后,据说达十万人之多。这就是南宋最后一战的崖山之战。南宋的陆秀夫死了......赵宋终结,古典意义上的中国也随之灭亡,中国第一次整体亡于游牧民族之手。

崖山一战亡天下,中华民族不该遗忘宋朝十万军民殉国的壮举

以“宋末三杰”为代表的南宋民族英雄们,却在这一战中,发出了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吼声。这一仗虽然南宋军队惨败,但是十万宋朝军民,却在目睹了陆秀夫抱着年幼的小皇帝蹈海殉国后,全部投海殉国。

据《宋史》记载,崖山之战七日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昺的死讯在后也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下溺死于平章山下。传说,张世杰在风雨中问天求卜,若天亡大宋,则让船沉于此海。最后,果然在风雨交加中,船沉,人死,国灭,天下亡。

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这是一个争议很大的命题。两宋300余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军事上屡受外敌之辱,常被称为“弱宋”。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经济、文化、科技、农业、工商业、手工业等诸多方面都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其成就超过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抑制工商业的朝代,并且极力发展对外贸易。虽然不断的纳贡称臣,但国库岁收依然充裕,汉文明在宋朝时候,领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发达,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横扫欧亚大陆后,独立支撑数十年。蒙古军队占领中国北方时,其种族灭绝手段极为恶劣。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屠城记录。蒙古屠杀造成了中国北方人口大量减少,其程度令人触目惊心。在北方有4500万以上登记人口,而在各地屠城以后,还不到700万,而且这个数字一直保存到元末甚至明初。不排除有几百万人口逃到南方,以及死于瘟疫,饥饿的人口,那么也至少屠杀了80%以上,据记载,宋人到中原后发现,中原地区千里无人烟,白骨遍地,井里塞满了死尸而水不可饮。蒙古军队攻占长沙时岳麓书院的数百名书生全部壮烈战死。

崖山一战亡天下,中华民族不该遗忘宋朝十万军民殉国的壮举

但3百多年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时身边只有一个太监,更别提什么文天祥般的忠臣了…..可以说中国的精英尽丧蒙元之手。此后汉文明再也没有振作起来,新型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创新都无从谈起,中国丧失了最好的发展机会。虽然百年后汉人复国成功,但继起的明王朝还是受到蛮族很大影响,大开历史倒车,无视生命价值,抑制商业贸易。汉人在遭遇北方骑马民族的重创后,开始变得保守,其统治阶级相比较宋朝统治者而言也更残暴,此后的数百年,面对外侮,大多数的汉人精神麻木苟且。

崖山一战亡天下,中华民族不该遗忘宋朝十万军民殉国的壮举

在游牧民族的入侵和打击下,在南宋末年,崖山之战后,整体性亡于蒙元,我们文明的发展的积累被破坏,可以说,崖山之后,已无中国。

我时常想,古中华遗风,究竟会有何等的团结与彪悍,连相对柔弱的南宋,都有十万军民自发跳海殉国,这样的气节,何时能再次拥有?中华文明的复兴,需要今人的努力。崖山之役,应写入教科书,告知后人,华夏当有那样的气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