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宋一代十二名循吏之一陳靖,平生多謀劃,多建樹,尤專於農事

有宋一代十二名循吏之一陳靖,平生多謀劃,多建樹,尤專於農事

陳靖像

陳靖平生多謀劃,決策,建樹頗多,尤其體現在農事方面。他終其一生勸農營田,大力推行井田法、勸農法,主張“計丁分配田地,上田每丁授田百畝”,曾將歷年來所陳奏的有關農事章表編輯為《勸農奏議》一書,以至去世22年後,宋神宗讀後,不禁大加讚賞,特追贈陳靖尚書左僕射,褒揚他的執政功績和改革精神。

陳靖(948-1025),字道卿,北宋興化軍莆田縣人。他初任陽翟縣主簿(今河南省禹縣),改任將作監丞,在朝歷任御史臺推勘官、秘書丞、直史館、兵部郎中、太常少卿、太僕卿、左諫議大夫等職,在外歷任河南、京東轉運使及婺州(今浙江省金華市)、泉州、蘇州、越州(今浙江省紹興市)、建州(今福建省南平市)等知州。他精忠報國,建言獻策,被後人推為有宋一代300年間少有的12名“循吏”之一。

請兵平亂,獻策安邊

有宋一代十二名循吏之一陳靖,平生多謀劃,多建樹,尤專於農事

林居裔據守何嶺,陳靖參與平亂

五代後漢乾祐元年(948),陳靖出生於一個忠君體國的仕宦世家。父親陳仁壁,擔任清源軍節度使陳洪進的泉州別駕,他力勸五代泉州仙遊楓亭人陳洪進審時度勢,納土歸宋。宋太祖趙匡胤嘉許他的忠誠,授予檢校膳部員外郎,泉州錄事參軍,並賜予緋魚袋。

太平興國二年(977)七月,陳洪進率領同僚官吏到汴京覲見,陳仁壁因為年紀已高,就讓次子陳靖代其隨行。陳靖敏而好學,頗通古今,秉性至孝,辦事公道,熱心善事。興化軍治所從仙遊縣遊洋遷至莆田縣城內時,曾經捐獻家宅,幫助修建。

太平興國四年(979),遊洋人林居裔憑藉地形險峻聚眾稱王,禍害百姓。陳靖徒步前往福清拜謁轉運使楊克讓,討求平叛之策,被授予清源軍德化縣尉,參議軍事,平亂後因功入朝赴闕,被授予陽翟縣主簿。

端拱元年(988)九月,契丹侵犯邊境,攻佔涿州(今屬河北),再攻長城口,四面齊進,宋軍屢屢失利。陳靖關注邊境局勢,關心國土安危,分析時弊,胸有成策,派遣從子上書朝廷,請求入朝獻策。太宗就下詔問策,陳靖獻上五條策略:“明賞罰,撫士眾,持重示弱、待利而舉,帥府許自闢士,而將帥得專制境外。”五條策略深得軍事政治的治理精髓,陳靖被太宗視為異材,改任將作監丞,不久又擔任御史臺推勘官。

勸農營田,賦詩課子

有宋一代十二名循吏之一陳靖,平生多謀劃,多建樹,尤專於農事

宋太平興國八年,陳靖移家至橄欖巷(今莆田市廟前路)居住

農業為立國之本。宋初面對五代長期戰亂帶來的惡果,如何迅速恢復農業生產,安定民生,成為朝廷首要大務。宋太宗親自下田耕作,以示動農。陳靖急朝廷所急,思考興農之策。淳化二年(991),陳靖進奏《上太宗聚人議》,這是一篇以興農安民,務本強國的策論,可謂陳靖畢生孜孜不倦、為之嘔心瀝血的勸農營田大業的序言。陳靖在奏議中說:先王聚民之法,並非“耕與之食,織與之衣”,而是開其貨殖之門,示以農桑之本,使農民養生送終,安心農耕,消除輕家離鄉之心。陳靖認為,“聚人”的意義在於,“人聚則野無閒田,家無乏用,義夫節婦,由是而生,內則恭睦於親姻,外則協和於鄉黨。”

因為長期戰亂後,地荒民逸,政令不力,為此陳靖建議:法規不能馬上變更推行,應該先讓州縣先行核查登記荒地及逃亡百姓的田產數量,登記在冊,招募百姓耕作;並責令州縣地方官勸課農桑,鼓勵百姓耕作,上交賦稅;凡是縣管墾田,按照高低等級予以賞罰;等待數年以後,再全部罷除官府所屯的田地,全部分給百姓,按照人口授給土地,丈量土地,平均賦稅。陳靖大致按井田之制,主張“計丁分配田地,上田每丁授田百畝”,並以此為授田的原則,頒行各地。太宗接奏後特意召見陳靖,詔令陳靖擔任京西勸農使。

至道二年(996)七月,陳靖再次上疏太宗,建議從京機周邊地區率先勸課興農試點,實行一攬子安民興農之策。提請廣募遊民耕墾,不計賦租;耕桑之外,植樹種果,飼養牲畜;營造民房,修訂制度。太宗覽章大喜,令陳靖逐條奏聞。陳靖提出:委託農官核實農民身份,授予田地,建立戶籍,不服差役;官府應出借種子、耕牛或者資助百姓生產;劃分土田優劣等級,搭配授田;五年後再計算田租,減租免差。但因朝廷眾議不一,太宗沒有實施。不久陳靖出任婺州知州,後又遷升為尚書刑部員外郎。

有宋一代十二名循吏之一陳靖,平生多謀劃,多建樹,尤專於農事

莆田東巖山報恩寺裡的"僕射里居" 石額,據傳是陳靖橄欖巷故居移至此

真宗即位後,陳靖又一如既往地論勸農事,不斷提出著眼全局、事關國計民生的大政方針與政治設計,他憂國憂民:國家在西北防禦戎敵,仰仗於東南的供給,如果東南供給不足,就會延誤國家大計;應該詔請在京東、京西及河北各州大力推行勸農法,以此來評價州縣官吏的政績等級,這樣每年可節省江浙、兩淮的漕糧百餘萬石。陳靖在奏議中請求朝廷,下令讓各州刺史都要施行春耕之禮,縣令要勸勉百姓耕種,給講求孝悌、努力耕作的人賞賜爵祿;同時設置五保,相互監督,監察盜賊;登記遊民,供給必要的勞役及耕作任務。陳靖所提出的厚農薄賦、獎民安土、勸人複本的策略,不僅利於恢復經濟,安定社會,增加國家財賦,也利於官員政績考核,顯示出陳靖的深謀遠慮及體念朝廷的忠心。真宗下令三司議論,但最終朝議不一,陳靖的奏議無疾而終。

陳靖是個性情專一、志向堅確之臣,於事無鉅細,動必其成。所議勸農之策,雖然被朝議所阻,但他並不灰心,仍然不遺餘力,為民分憂,興農富國。不久,陳靖因丁憂回家守喪,在家鄉,他關心農桑,課子讀書,還賦詩《題燕》一首給兒子:“秋去春來不倦遙,流鶯相伴語交交。兒孫各自飛鳴去,猶揀新泥補舊巢。”詩人以燕設喻,形成對比,勉勵子孫銳意進取,不廢學業,自強自立。全詩詩意淺顯,寓情雋永,又富有新意,給人以啟發,產生讀書的推動力。守制三年後陳靖回朝,升任為直史館。

建章立制,革新除弊

有宋一代十二名循吏之一陳靖,平生多謀劃,多建樹,尤專於農事

宋太宗像

淳化三年(992)三月,陳靖針對科舉制度的缺陷,提出“糊名考校”的創議。當時,宋初科試取士,一改唐時由主考官決定取捨做法,而由皇帝親自複試,決定名次等第。但主要以完卷先後排名,先進卷者擢為上第。由此,士人爭習浮華,崇尚敏速,以至有的一作數詩,有的一日作十賦,以快取勝。針對這種缺陷,陳靖上疏奏請,實行糊名考校辦法,以革其弊。即“請以文付考官,第甲乙;俟唱名,或果知名士,即置上科。”就是先由編排官糊去卷首鄉貫狀,以字號排序,待主考官考定等第後,取鄉貫狀字號相合者,品第其姓名、差次,連同試卷上報皇帝決定名次,再“臨軒唱名”。宋太宗採納了陳靖的建議,付諸實施。陳靖奏請的糊名考校,成為中國科舉制度史上一大改革創新。

太宗採納了陳靖的建議,付諸實施。於是詔令兩省三館文學之士實行“糊名考校”,按照優劣劃分等級。改革後的第一場省試,應試舉子達一萬三千名之多。太宗親至崇政殿複試合格進士,顯示宋太宗對科試選士的重視,同時也反映“糊名考校”、改革取士弊病的重要的作用,成為中國科舉制度史上一大改革創新。

此後不久,陳靖擔任秘書丞、直史館之職,仍然一如既往,關注時政,建言獻議。淳化三年(992)十月,陳靖在百官輪次奏事、論議時政闕失時,針對官員選任、考課制度之弊,提出改革意見。在他《上太宗乞天下官屬三年替移、一年一考》奏議中,陳靖引經據典,闡述古制的三年考績、升降善惡、賢愚官員的道理,以及按官品分級評判、依善惡升降賞罰的方法,針對當時對幕職州縣官員考課,往往“假聲竊譽”,“課實責虛”,以及官員“爭馳互竟,厚援廣交”,相互攻擊,貪名冒進,以至“下位者唯用心而圖上,在上者誠自固而不皇,亦何暇恤民憂國,而成功著業者哉?”

陳靖提出九等品士科目,重視德行、理才、政才、學才、武才、農才、工才、商才、雜才的分類考核;並針對古代考課升遷年限,多達九載,少則六年、四年,提出“天下諸色官屬,依舊三年升遷調動,仍一年一考是非,三考然後升降;“有績者賞,無勞者罰,善最特異者,錫以殊勞;累任無狀者,置之散地”;達到職事大治、政教風行、民康俗阜、爭訟平息、廉遜興隆的考核效果。

陳靖的這篇奏議,洋洋灑灑,共有2000多字,他一吐而快,絲毫不避觸犯龍顏的顧忌,暢論考課之制,詳酌古今之宜,革弊立新,又切實可行,受到太宗的重視。

《勸農奏議》,真知灼見

有宋一代十二名循吏之一陳靖,平生多謀劃,多建樹,尤專於農事

宋•陳靖尺牘

鹹平三年(1000)之後,陳靖先後歷任度支判官、京畿均田使、河南轉運使,京西、京東轉運使,泉州、蘇州、越州知州等職。在任上,陳靖訪求民生疾苦,勸農養民。威平五年,屯田員外郎知宣州盛梁,面對本州大量荒田與秋夏正稅全部虧損的嚴峻現實,上書真宗,認為陳靖以前所奏議的農事,“觀其舉措,頗識深淺”,乞請授予陳靖勸農使,挑選御吏良吏,前往各地,親身教導鄉民耕田墾荒。但陳靖上疏指斥朝廷因循守舊、顧慮勞憂,不除深弊,不慮後患,一味姑息。陳靖此論,實際上也是對從太宗以來,自己歷次直陳勸農之策受阻的回應。

天禧元年(1017),陳靖以兵部郎中、直史館出知越州兼兩浙東路安撫使,累遷太常少卿,進太僕卿。後又以集賢院學士出知建州、泉州。乾興元年(1022),陳靖以秘書監致仕。天聖三年(1025),進潁川郡開國伯,不久去世,享年78歲。

陳靖平生多謀劃,決策,建樹頗多,尤其體現在農事方面。陳靖曾經對自從淳化、成平以來的30多篇表章通加編錄,取名為《勸農奏議》,共計30卷,另著有《經國集》10卷。其中不少奏議,被後人冠以“名臣奏議”傳播今世,成為珍貴的歷史文獻。明代邑人史家周瑛曾作《陳靖傳》,盛讚陳靖謀劃農事可謂完備、周密,太宗、真宗都曾有志實行,但因一時朝議不一,致使付之東流;駁斥朝廷不能詳審情勢。周瑛認為陳靖之法不能實行,真正原因在於“未得其人”,因循守舊,不敢革弊布新。應該得其法,更應該得其人。通過陳靖的傳世奏議,今人看到的是一個古代臣子忠君報國、匡時濟世的宏偉志願,還有不折不撓、勇於改革的精神。難怪陳靖官位不高,卻能躋身於有宋一代300年間12名“循吏”的行列,陳靖去世22年後,諫臣特向神宗進呈其《勸農奏議》,神宗嘉獎陳靖所議,特追贈尚書左僕射,褒揚陳靖的執政功績和改革精神。

參考《宋史·陳靖傳》及部分網絡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