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国际化教育?先给孩子攒下300万再说吧

 中国的国际化教育到底发展到了什么阶段?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出国海外本科生的人数首次突破60万人次,其中本科生占比超过30%(教育部*2017年);

  留学潮背后的另一个现象是国际化学校的增多,截至2018年9月全国的国际化学校有近800所,在校学生逼近41万人。

  留学趋势上升,与之衔接的国际化学校也在茁壮成长中。但是因为了解甚少,这批家庭/学校经常被贴上种种标签:

  外界贴的这些标签是真实的吗?

  选择国际化学校的家庭有什么特质?

  有多少钱才有“底气”选择走上这条路?

  选了这条路的家庭后悔了吗?对学校满意吗?

  选择国际化教育的人是谁?

选择国际化教育?先给孩子攒下300万再说吧外界贴的这些标签是真实的吗?

  城市

  北上和江浙为主

  目前中国的国际化学校主要分布在上海和北京,江浙和广深其次。

  而参与本次调查的家庭样本主要来自上海,占43.64%。北京和江浙地区居后,均占12%以上。这也与中国的国际化学校分布情况相一致。

  年龄段

  关键节点的关注度高

  据下图可知,从年级来看,参与调查家庭从幼儿园至12年级均有分布。

  两个高峰分别出现在5-7年级,也就是“小升初”关键路段;和9-10年级,也就是“初升高”的关键节点。

  学校类型

  双语学校比重大

  参与调查的对象中体制内学校基数最大(48%),第二大占比来自双语学校(38%),考虑到双语学校的整体体量较小的因素,可见在真榜的用户中,这类家庭非常集中。

  此外,外籍学校和美国高中等共占12%左右,是国际化教育中不容小觑的力量(在升学中竞争力极强)。

  而体制内学校中有70%以上的人是希望转轨双语学校,初升高转轨是最多人选择的路径,竞争也最激烈。其次是小升初。

  未来规划

  100%有出国意愿,美国为主

  从出国时间段来看,大学占比最高。低龄留学的趋势不容小觑,合计近50%。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数据显示,目前在美国大学以下的中国留学生共达35000人,每届申请本科的人数占中国学生总量的25%。

  留学目的地毫无意外首选美国(72%)。英国和加拿大也占比接近10%,是第二、第三大留学国,这也跟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留学目标数据相一致。

  选择国际化学校的家庭

  有什么特征?

  出国就是个“烧钱”的事。光以大学来看,含学费生活费等最低支出也要在200万以上,那么究竟要多少钱才“有底气”走国际化教育这条路?

  每年支出

  10-40万是标配

  传说中,选择国际化教育的家庭一年要花上百万?数据告诉你,这可能是误会。下图关于孩子教育支出的调查可一窥端倪:

  在孩子一年的教育支出里,花费10-20万家庭最多,占近30%;

  其次是20-40万人民币/年,超过25%;

  选择花费10万以下的家庭也占近33%;

  最高级别的40-100万以上有超过11%的家庭选择。

  整体来看选择这条路一年最少也要准备10万,最高则依据家庭情况而定,丰俭由人。

  国际化教育支出300万打底,根据每年花费累积来算,一共要准备多少钱?

  30%的家庭选择为孩子准备300万-500万,15%为孩子准备500万以上。也就是说有一半的家庭为孩子准备了300万以上。结合下文收入情况分析,教育支出在家庭开支占30%-50%左右。

  Tips:出国要花多少钱?

  普通来看,如果总预算是100万-300万,可以拿奖学金上私校、美国公校、英澳加等国的本科。总预算是50万以下的话,可能研究生及以上比较合适。

  钱花在哪儿了?

  首先大头当然是学费,K12读下来最高能超过200万。

  以上海10所K12双语学校为例,普遍在120万-140万间,平均每年10-12万。其中性价比最高的是世外,总计不到100万;最贵的是包玉刚、耀华和诺德安达,K12读下来总花费超过200万。

  除了学费外,住宿费、校车费、餐饮费,以及研习费等各种校内活动,所占开支也不少。据调查显示,每年在校其他费用上花费3万以内的占59.5%,5万以上的占20%。

  其次是长达3个月暑假的假期支出。

  根据统计,在过去的暑假里,58%的家庭上了国内营地,海外营地则有31%。

  花销在3万以上的占1/4还多,1万以上的超过50%,月入三万可真是撑不起部分孩子的暑假呀。

  最后则是种类繁多的课外补习了。

  41%+补英文(体制内几乎100%都在补英文,而任何体系的高中生都需要上出国必备的标化课程)。双语学校的孩子还会选择需要课外补习中文(3.28%)。

  此外,一门体育一门艺术,外加火热的STEM也是国际化教育的标配,不管是体育类、艺术类还是STEM类(数学和科技)均占比近5分之一,平分秋色。

  花费这么高要赚多少钱呢

  家庭年可支配收入占比最高区间是30-60万,其次是60-100万(24.08%)、100-300万(22.54%),能选择国际化教育的家庭属于中高收入家庭。

  父母背景高知

  另一个特点是选择国际化教育的父母普遍高知,父母学历硕士及博士占了55%,超过一半。学士以下仅不到8%。

  再从职业分布来看,近五分之四的家庭处于中级、高层或最高决策层,而其中高层和最高决策层加起来占比高达50%。这部分家庭有学识、同时也有财力,愿意为孩子进行教育上的投资。

  家庭计划

  是否要移民?

  虽然有让孩子出国读书的打算,并非都有移民打算,决定移民的家庭仅占五分之一,40%的家庭决定不移民。

  双语学校家庭

  对学校的满意度极高

  (以下调查仅针对国际化学校在读家庭)

  学校满意度

  70%及以上满意

  值得欣慰的是,在被问到对在读国际化学校的满意度时,超过70%在读家庭满意度非常高。

  为学校打出4分及以上高分的共计有70%的国际化家庭,甚至超过23%的人为学校打了满分,高度认可学校。与此同时,5%的人非常不满意学校。

  课程设置合理,语数外三科每周的课时适当,除此之外,还开没了英文历史,地理,科学,精读音乐课程,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让每个孩子都真正参与每一个活动。 每周五下午最后一堂的校会,是按班级轮流作汇报演出的。提前几个月,这个班的孩子就开始准备了,大家一起奉献各科汇报。比如这次我孩子班级会演出《白雪公主》。 每个学期还会有很多安排。除了校级音乐会,其他的都是全员参与,各司其职,连演出时搬道具都是孩子和老师一起完成的。非常惊喜。

  学校的口号是“非常理想,特别现实” 既有在教育理念方面理想化的改革举措,又针对孩子的现实发展制订路线 不为应试而教育,但也不会为了改革而放弃对“应试”标准的要求 培养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 唤醒孩子的内在自我个性化教育,发现孩子的特长,并鼓励发展。

  “再来一次,是否还会选择这所学校?”——81.5%的家庭给出了肯定答复,相信这对学校,和对即将选择国际化学校的家庭都打了一针强心剂。

  在读最关心的是师资

  对于在读家庭来说,择校最看重的是师资水平,对于高中生来说,课程体系则是关注要点。理念(校长)排在第三位,升学结果排其后。

  选择国际化教育的家庭并没有那么看重升学结果(跟年龄有关),更看重孩子的成长、软件(师资和理念)和幸福指数(第五位)。

  此外,“费用”不太靠前,对“钱”的敏感度不高。而国际化学校本身很看重的硬件、市场口碑等,可能因为同质化或者时间发展短,重要程度没有那么高。

  对学校最不满意的是还是师资

  至于对学校的担心和不满,也集中在对师资上(流动率大/师资跟不上)。

  然后依次是“升学结果不甚理想”、“假国际、洋高考”,两者不相伯仲。

  一方面,家长担心没有好的升学结果,另一方面,大多数选择国际化教育的家庭看重的是与传统应试不一样的教育方式,希望学校能在课程、师资和理念全方位培养孩子的能力,又不希望国际教育搞成“洋高考”。

  怎样在升学结果和能力培养中两全,这可能在当下让学校、家庭都最纠结的一个矛盾吧。

  希望学校能进一步加强家校沟通, 老师最好有连续性,不要更换太频繁。对分班情况透明公布。对课程总体安排与家长多沟通。对老师安排透明公布。扩招有点快,放慢速度。

  提高行政后勤管理规范化、精细化、专业化的水平;建立、完善课程的建设机制,课程需要一个长期磨砺、不断生成的过程,好的机制能够确保课程发展是可持续的。

  学校饭菜质量需要提高,体育类需要引入更多国际化的教育模式,而且课外开了好多项目,有圈钱嫌疑。

  最后,回答上文提出的问题:

  选择国际化教育的家庭有什么特征?

  A:从收入来看,家庭年可支配收入60万以上占比近一半。从受教育水平来看,父母学历硕士及博士占了55%;从职业分布来看,高层和最高决策层占比加起高达50%。而且家庭最看重的是孩子的成长。

  每年到底要花多少钱?

  A:校内+校外开支,一年多则40万,少则10万,就读国际化学校丰俭由人。要读本科的话,至少要准备100万及以上。

  选择国际化教育的家庭还满意吗?

  A:80.5%的家庭不后悔选择国际化学校,满意度非常高,这对于即将选择国际化学校的家庭或者是学校来说,打了一剂强心针。国际化学校发展时间段,取得这样的口碑已属不易。但是根据家长反馈,仍有不少值得改进的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