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決定中國命運的會戰,究竟犧牲多少英烈,還有多少人記得?

前言:“戰火漫天戰馬騰,江波海浪湧層層。健兒爭飲倭兒血,手挽酋頭笑月明。”
這是羅卓英將軍在淞滬會戰期間所作的一首題為《戰地中秋》的古體詩。寶山陷落後,將軍寫下兩首輓詩,紀念那些埋骨他鄉的同袍弟兄。

其一為《吊寶山殉營官兵》:“鯨濤鱷浪撼危城,全仗吾曹抵死爭。五百健兒齊殉國,中華何止一田橫。”

其二為《挽姚子青營長》:“英雄年少氣如雲,八載相從念虎賁。今日海疆成壯節,臨風灑淚哭將軍。”

一場決定中國命運的會戰,究竟犧牲多少英烈,還有多少人記得?

淞滬會戰

姚子青烈士殉國後,國民政府後追授其陸軍少將軍銜。1983年,民政部追認姚子青將軍為革命烈士。

為紀念姚子青將軍和所部官兵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浴血奮戰與慘烈犧牲,廣東平遠縣的城鎮中學於1985年更名為“梅青中學”(“青”即姚子青,“梅”即在淞滬會戰首日殉國的黃梅興將軍)。

1995年8月13日(即淞滬會戰68年紀念日),寶山區豎立起一座紀念碑,日復一日地為後人講述著那段用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書寫的歷史。

一場決定中國命運的會戰,究竟犧牲多少英烈,還有多少人記得?

梅青中學

很多人都看過曾經火遍大江南北的軍旅劇《士兵突擊》。劇中,史今和伍六一在新兵許三多的入連儀式上講述起鋼七連的一段光榮歷史。

韓戰期間,鋼七連在一次陣地戰中幾乎全部犧牲,而被全連的一百多位戰友掩護的三名小戰士竟然奇蹟般地活了下來。上級決定,在這三位平均年齡不到17歲的小夥子身上重建鋼七連。

而在第18軍的軍史上,李貽謨和第三營的其餘幾位在寶山戰鬥中倖存的官兵擔負起了重建第三營的重任。李貽謨繼任營長後,率部參加了南昌會戰。

一場決定中國命運的會戰,究竟犧牲多少英烈,還有多少人記得?

鋼七連

在南昌會戰中,李貽謨再一次負傷。傷愈後,李貽謨被調入同屬“土木系”的國民革命軍陸軍第79軍,歷任副團長、團部附員、師管區補充團團長等職務,直至抗戰勝利。

1949年,李貽謨隨部隊退往臺灣,以陸軍上校軍銜退役,1986年病逝。

淞滬會戰期間,除了第98師在寶山和月浦一線的戰鬥以外,尤以被稱為“血肉磨坊”的羅店爭奪戰最為慘烈。其間,第67師第201旅旅長蔡炳炎少將、第201旅第402團團長李維藩上校、第67師第292旅第583團團長路景榮上校等高級軍官在戰鬥中犧牲,全軍傷亡官兵在兩萬五千人以上,其犧牲不可謂不慘重。

一場決定中國命運的會戰,究竟犧牲多少英烈,還有多少人記得?

羅店爭奪戰

姚子青犧牲在寶山的一個月後,1937年10月5日,日軍以20多輛坦克為先導,向徐宅大舉進攻,並向我軍陣地施放毒氣。

堅守陣地的第18軍第11師僅存的18名官兵,在營長雷漢池少校的組織下,將手榴彈捆綁在身上,與日軍坦克同歸於盡。羅卓英聞訊,又寫下一首《雷漢池營官兵殉國徐宅》:

“姚營而後又雷營,濺血成人性命輕。毒彈戰車何足畏,浩然正氣作幹成。”氣所磅礴,凜烈萬古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