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如意之物 l 四喜娃娃


吉祥如意之物 l 四喜娃娃


四喜娃娃是利用連體適形造型法而製出的民間玩具。人們將它擺在家中或掛在身上,以期招來福喜。

吉祥如意之物 l 四喜娃娃

“四喜娃娃”的“四喜”有兩種說法。普遍的觀點認為,由於兩童組合形成四個,該娃娃造型又在我國古代民間婚嫁中作為吉物,"四喜娃娃"由此得名。

還有一種頗具傳說故事性的解釋:明代有三大才子,解縉、楊慎和徐渭,主持編纂《永樂大典》的解縉被稱為明代博學第一,五歲便熟讀四書五經,能文能畫,出口成章。有一次皇帝召集眾才子,讓他們每人制作一個手工藝品,並解釋自己作品的內涵。

縣裡的教諭認為解縉名過其實,便故意為難他,解縉的兩幅畫都被他批太俗或者平庸,沒有特色。解縉略一思考,靈機一動,構思描繪了這個四喜娃娃造型。皇帝問他何為“四喜”,解縉隨口答道:“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此乃人生四喜,故名‘四喜娃娃'”。

此後,四喜娃娃作為表示祥瑞的喜慶圖案,代表福氣,很快風靡大江南北,在民間流傳至今。

吉祥如意之物 l 四喜娃娃

上圖這尊四喜娃娃肌體豐滿,眉目清秀,雙耳碩重,福態稚嫩,惟妙惟肖。銅雕呈正方造型,其造型是一對活潑可愛的娃娃繫著肚兜,一手拿著芭蕉扇,一手緊握金元寶,呈現出調皮嬉鬧的神態。經過巧妙組合,兩個娃娃轉化成四童戲耍。無論從哪個角度觀賞,孩童或立或臥,或背或對,相互構成四個完整的孩童,這正是“四喜娃娃”構思精巧獨特之處。

“四喜娃娃”的造型年代久遠,明以前主要是剪紙的形式,明以後出現銅鑄。清朝乾隆時史書載,當時婚嫁禮俗中,“四喜娃娃”以“喜神”供奉,在民間極受喜愛。

喜神即是吉祥神,因為人們的願望都是趨吉避凶,追求喜樂高興,所以就有喜神這一說法。民間傳說喜神原本是拜北斗星神的一個虔誠女子,修道成仙時,北斗星君詢問其所求,女子以手抿口,笑而不答,北斗星君誤以為她祈要鬍鬚,就賜了她長鬚,因為她笑時呈喜像而封為喜神,因有長鬚,不再讓凡人看到她的形象,從此喜神專司喜慶,卻不顯神形。所以,喜神最大的特點是沒有具體的形象,也沒有專門的廟宇,高度抽象,但後世也有將祖先畫像或商紂王視為喜神進行奉祀。對喜神的敬奉在各種禮俗活動中均很常見,尤其在婚禮中。迎喜神時,可在曆書中查詢喜神的方位。

吉祥如意之物 l 四喜娃娃

吉祥民俗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其功能是幫助人們生活得更加美好,充實人們的精神生活,激發人們創造慾望,源遠流長,構成了一道絢爛多彩的民俗文化風景線。四喜娃娃作為吉祥民俗載體的一種,為不可多得的祥瑞之物,可帶來福氣,帶來如意,極具收藏觀賞價值。

吉祥如意之物 l 四喜娃娃



分享到:


相關文章: